•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智库】李伯祥: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经总网  2024-06-04 20:55     浏览量:201963

    中经 头部图片 报道中国影响时间 融合发展共创未来副本.jpg

    内容摘要

    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为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甘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见证着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巨变;红色资源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让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在乡村振兴塑形铸魂中熠熠生辉。

    关键词:革命老区  乡村振兴   塑形铸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访革命圣地,慰问老区人民,缅怀革命先烈,前往革命老区调研考察,一次次老区考察,留下了总书记坚实的步伐。每到一地,他都牵挂着老区人民的生活。他多次讲到,“要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并将其提高到政治责任的高度来认识,郑重地指出,“加快老区发展,使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对老区扶贫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革命老区建设发展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党同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体现了党对老区加快发展、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深度关切,是推进革命老区建设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做好老区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思想武器。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为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的理论,闪耀真理的光芒;伟大的思想,激发奋进的力量。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是一片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河北省阜平县是革命老区,是当年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阜平县也是全国重点贫困县。阜平县,地处太行山北部东麓,一度被称作老区、山区、贫困区“三区合一”,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不好,阜平曾长期陷于贫困之中。党的十八大后仅一个多月,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驱车300多公里,踏雪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看真贫、察实情,与干部群众促膝长谈,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习近平总书记以阜平为样本,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为什么扶贫、怎么扶贫、谁来扶贫等重大问题,深刻阐明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的重要讲话,站位高远,内涵丰富,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对扶贫脱贫问题的深邃思考和对困难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系统阐述扶贫脱贫问题的第一篇重要文献。自那时起的8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亲力亲为抓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又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率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打响了一场史无前例、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2020年2月29日,阜平全县脱贫。这一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曾经贫困的山区如今旧貌换新颜。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圆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惦记最多的是困难群众。全中国最穷的地方他都走到了,现在全是旧貌换新颜。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这一庄严的承诺,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终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在新时代如期得以实现。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在陕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强调,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挂在心上,而且一直不放心,所以经常讲这个问题,目的就是推动各方面加紧工作。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快老区发展步伐,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这些牺牲和贡献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的这些牺牲和贡献,继承和发扬老区和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2016年2月1日,习近平来到井冈山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时强调,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同一天,针对老区的特殊情况,中办、国办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三项工作重点、八项主要任务、六条支持政策,可以说为老区脱贫工作划定了详细的施工图。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集“老、少、边、山、库”于一身,红色资源丰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2015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明确要求,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广西红色资源丰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做到学史增信。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必胜信心,坚信我们党一定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无愧新时代的历史功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缅怀革命先烈,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坚定理想信念,砥砺革命意志。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要抱定必胜信念,勇于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要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继续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

    成就彪炳史册,使命昭示未来。我们要从脱贫攻坚精神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动力,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的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非凡政治智慧和巨大的政治勇气、坚定的意志品质、强烈的责任担当;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始终如一,巨细无遗,时刻牵挂的深情足迹和暖人情怀。从而进一步增强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对党忠诚刻在心里、铸入灵魂,始终紧跟领袖、拥护领袖、爱戴领袖,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再创辉煌。

    二、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甘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见证着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

    进入新时代,摆在甘肃面前的两大底线任务,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总动员令后,把脱贫攻坚调研的第一站选在了大西北的甘肃,并做出“甘肃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人民长期都在和贫困做斗争,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实践就源于甘肃,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的重要指示精神,不仅指导甘肃,而且指导全国的脱贫攻坚。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是甘肃省的基本省情。全省86个县市区中,有58个县列入国家六盘山、秦巴山和藏区“三大片区”,还有17个省定“插花型”贫困县。2013年建档立卡初,全省有贫困县75个、贫困村6220个、贫困人口552万人,贫困人口规模居全国第8位,贫困发生率26.6%、居第2位。2017年,甘南州、临夏州和天祝县(两州一县)整体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范围,甘肃省还确定了18个深度贫困县、40个深度贫困乡镇、3720个深度贫困村,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干旱缺水,是甘肃千百年来贫困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甘肃,有水,就有生命,有水,就有生机,有水,就有活力。多少年来贫困地区的人们对水的渴望和期盼成为千年梦想。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东乡”。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是甘肃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县和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全州、全省乃至全国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一到冬天,半个县冬季断水,当地人用“渴死麻雀摔死蛇”、“宁可给你一个馍不愿给你一碗水”来形容这里缺水的状况。“水比油贵” “人背畜驮”,是这里陡坡和干旱缺水的真实写照。

    布愣沟村是东乡县最具代表性的贫困村之一。2013年2月3日,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看望贫困群众,坎坎坷坷的村道,浮土没过脚面,一路走来,鞋上、裤腿上沾满了尘土,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同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看望贫困群众。这里黄泥路、土坯房,201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1465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在困难老党员家里,习近平总书记拉着81岁的马岗老人的手唠家常。总书记特意端起一瓢水细细品尝时紧锁眉头的感人场景,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总书记深切地叮嘱“咱们一块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就在这次甘肃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作风问题,归根到底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改进作风,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甘肃有庆阳、平凉等革命老区,党的优良作风传统资源丰富。大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在甘肃开展了积极活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甘肃都是我们党开展工作和斗争的重要地区。特别是陕甘和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会宁是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地,党中央在甘肃境内召开了俄界会议、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等重要会议,作出了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同时紧跟时代前进步伐,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做好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各项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甘肃,三次面对面给予指导,对甘肃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提出“五个方面”工作要求,明确了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奋斗目标,还多次就甘肃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勉励甘肃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叮嘱陇原儿女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为甘肃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时代甘肃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动指南和强大精神力量,极大提振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甘肃视察工作,对甘肃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在甘肃考察的4天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行程1000多公里,日夜兼程,在火车上吃了5顿饭,途中还多次下车走到自发集结夹道等待的群众中,亲切握手问候。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党的十八大闭幕后,我把到西部地区调研的第一站就放在甘肃,2013年2月我先后到了酒泉、定西、临夏、兰州等地,提出甘肃要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了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着力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等八个方面的工作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0日上午,来到张掖市高台县,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习近平强调,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8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家,同李应川一家拉家常,查看吃水等情况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视察时深切地讲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初心使命集中反映了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永远都不能变。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2009年来甘肃的时候,总结其为“两点一存”,就是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弃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建了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并于1934年11月建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后来形成了陕甘革命根据地。陇南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域最广的地区之一,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都在这里留下过战斗足迹,党中央在甘肃境内召开俄界会议、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作出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1936年10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红军大会师之后,为实现打通苏联援助道路的目的,党中央决定由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西路军英勇西征、血沃祁连。抗日战争时期,甘肃是党和红军的战略大后方,兰州“八办”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兰州战役是解放大西北中最关键、最激烈的一次决战,第一野战军解放兰州,为解放整个西北铺平了道路。我们党在陕甘宁地区的革命活动,建立了光照千秋的历史功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和军队得到了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前一段,我提出要求,在这次主题教育中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甘肃要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这个总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极大鼓舞了陇原儿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与决心。指明了全省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前进方向,擘画了新时代甘肃发展的美好蓝图,为甘肃做好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为甘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强大精神力量,极大增强了陇原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干劲。

    三、甘肃也是脱贫攻坚决胜地,既是昔日贫困落后的穷地方,又是诗情画意的美地方

    地处黄土、青藏和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甘肃,位于祖国西北内陆腹地,在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有“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的赞誉,在汉唐时期,陇原大地曾尽显繁华与富庶。然而到了晚清,由于气候变迁连年征战,曾几何时,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奏章中记录的“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穷苦局面,成为以定西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地区,干旱少雨,饱受缺水之苦的真实写照和历史见证。甘肃扶贫的艰难岁月、艰辛历程,艰苦历史,真是苦尽甘来,刻骨铭心。

    曾几何时,“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 甘肃省河西地区、定西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合称“三西”,是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集中连片最困难的地区之一。40多年前,联合国专家考察后留下令人绝望的评价:“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们不会忘记,1982年12月,中国启动实施“三西”农业建设,共涉及47个县(市、区)(1992年扩大到57个,其中包括甘肃省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地区20个县和河西地区19个县)。“三西”农业建设在中国扶贫开发历程中具有开创性、先导性、示范性意义,在改革单纯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集中力量实施片区开发、易地搬迁扶贫、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对于从198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产生了深远影响。源于陇南市西和县创造性探索的以家庭为基本单元,以解决温饱和增加收入为目标,以发挥农户主观能动性为载体的“四个一”扶贫模式(人均1亩基本农田,户均1亩林果园、户均出售1头商品畜、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的扶贫开发模式从甘肃走向全国。多少年来,面对贫困,陇原儿女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坚韧不拔持续奋斗的甘肃精神,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团结协作,战天斗地,与贫困抗争。

    甘肃,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全省86个县市区,其中58个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17个是省定插花型贫困县。深度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国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人民领袖时刻牵挂着甘肃。早在2013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工作时就强调,甘肃处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一定要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真正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仔细端详甘肃省地图,由衷赞叹“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宛若一柄玉如意。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蜿蜒1600余公里”。他说,“2013年2月,我到甘肃考察调研时要求你们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再次赞叹甘肃“绵延的黄土高原,广袤的草原,茫茫的戈壁,洁白的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面,整个地理形势宛如一柄玉如意。”

    地处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甘肃,广阔地域遍布山水林田湖草沙,拥有除海洋、岛礁以外所有地形地貌类型。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甘肃时指出,要深化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甘肃长期都在同贫困作斗争,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实践就源于甘肃。甘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甘肃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要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面下功夫,发展高附加值的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 

    早在2013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就强调,甘肃是我国农业文化起源地之一,农业自然条件多样,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取得新进展,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如数家珍,寥寥数语,体现了他对甘肃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长期关注、亲切关怀和深厚感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脱贫任务全国最重的特殊省情,甘肃人民“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以贫困不除誓不罢休的豪情壮志,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意志,打了一场声势浩大、惊天动地的脱贫攻坚战役,举全省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特别是纳入全国“三区三州”的甘南、临夏及天祝等深度贫困地区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在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东部协作4市和36家中央定点扶贫单位鼎力支持、无私援助甘肃,累计投入资金112亿元,实施协作项目4931个、帮助引进项目1170个;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倾情助力,“光彩事业临夏行”“民企甘南行”“津企陇上行”“巾帼脱贫行动”“千企帮千村”等帮扶活动卓有成效;各级帮扶干部驻村入户、奋战一线,涌现出张小娟等胸怀大爱、忘我奉献的模范典型。千里陇原的山山水水,处处留下了牵手帮扶的动人场景,深深镌刻着聚力攻坚的奋斗足迹,精彩书写了伟大减贫事业的甘肃篇章!千千万万的扶贫善举彰显了社会大爱,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事实充分证明,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聚力攻坚克难的根本保证。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甘肃人民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嘱托,感恩奋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锚定农业强省建设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实现“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作为重点任务,把为农民造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奋力推进甘肃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南梁精神“面向群众”是伟大建党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不负人民”初心之所在,“求实开拓”是脱贫攻坚精神“精准务实、开拓创新”初心之所在

    甘肃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也是一片多情多彩的土地。庆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艺术璀璨;岐黄故里,驰名中外;《黄帝内经》,名扬天下;庆阳香包,独领风骚;民间剪纸,独树一帜;陇绣皮影,华夏一绝;农耕之源,华夏根基;陇东粮仓,源远流长;五谷杂粮,品质优良;西部油城,能源新都;脱贫攻坚,山乡巨变;乡村振兴,气象万千;东数西算,创新典范。

    位于甘肃省东部的庆阳市,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素有“陇东粮仓”之称,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也是深度贫困地区,属甘肃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之一,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建了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并于1934年11月建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后来形成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

    华池县南梁,红色积淀深厚,位于甘肃和陕西交界处。上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南梁为中心,建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从铁角城村进入陕西,最终到达吴起县。

    习近平和甘肃人民的情谊,要从父辈说起。他的父亲习仲勋曾在甘肃省庆阳市南梁地区留下许多动人的革命事迹。1934年,习仲勋、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为中心,建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南梁精神”。面向群众,就是“南梁精神”的宝贵经验。身教胜于言传。来到父辈战斗过的陇原大地,习近平与百姓走得很近很近。

    2009年6月7日,习近平来到南梁。村里的老党员韩怀清握住他的手说:“欢迎您来到我们家,南梁人民非常想念您。”习近平也深情地说:“我也很想来看一看,看看你们的生活好不好。”在韩怀清家的窑洞里,习近平仔细地察看了他家里的菜、米、面等生活物品,和大家亲切随意地拉着家常。干部作风的变化,见过习近平的南梁老人韩怀清感受最深。他说,以前有些官员见了百姓,是凶巴巴的样子,群众都不敢说话。而现在的南梁,懂得敬老问候的人越来越多了,官员们见到群众也和蔼可亲。恰如韩怀清老人说得那样:“什么变化,都是党的变化。党越来越好,百姓的日子就越来越红火。”

    庆阳革命老区南梁精神(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是中国红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37年至1949年的陕甘宁边区时期,南梁精神又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精心培育和倡导下,在承接井冈山精神、中央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的基础上,增添了新内容和特色,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扬光大,发展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延安精神的源流之一。面向群众是南梁精神的根基所在,坚守信念是南梁精神的核心力量,顾全大局是南梁精神的特质体现,求实开拓是南梁精神的精髓要义。南梁红色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坚定信念、务实理念、为民宗旨、优良作风和责任意识等方面,南梁精神是对陕甘边革命精神的最佳概括,是老区精神研究的丰富和深化,南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南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体现和加强党的建设的宝贵精神资源,南梁精神是继往开来奋进伟大新时代,富民兴陇谱写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甘肃庆阳革命老区南梁精神(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是中国红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梁精神中的“面向群众”,是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和脱贫攻坚精神(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中“不负人民”之初心所在!也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初心之所在!其中南梁精神中的“求实开拓”,也是脱贫攻坚精神中“精准务实、开拓创新”初心之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工作摆在了突出重要位置,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一心为民、面向群众,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期形成的南梁精神的根基,也是伟大建党精神中“不负人民”的初心所在,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这依旧成为驻村干部们的工作法宝。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16日在重庆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曾提到甘肃省体育局驻庆阳市华池县铁角城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张建红。

    脱贫攻坚历历在目,刻骨铭心;乡村振兴前景美好,催人奋进。奋斗新时代,脱贫攻坚成为庆阳革命老区南梁精神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红色资源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党史是指引方向的明灯,也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庆阳革命老区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自强不息的老区人民甩掉了穷帽子,走上了小康路!决胜脱贫攻坚,消除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8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57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1.0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础改善重塑了乡村面貌。“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安全饮水、安全住房、自然村动力电和行政村硬化路、通信网络、文化中心、清洁村庄“九个全覆盖”,千家万户生活有保障,乡村处处旧貌换新颜。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基础设施实现突破,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改革开放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政治有序推进,党的建设更加有力,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新成就。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新时代是创造奇迹的时代。庆阳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持续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面向新征程,庆阳革命老区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大力传承南梁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甘肃省委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科学决策,号召各级领导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以“放眼世界、海纳百川”的气质,以“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标准,强化学习研究,抢抓庆阳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加速追赶期,经济增量提质、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期,建设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窗口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历史机遇,旗帜鲜明提出庆阳大有可为,应当大有作为,关键是事在人为,努力建设山川更加秀美、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庆阳,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谱写新时代庆阳老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思政课最鲜活的教科书。脱贫攻坚让新时代的奋斗精神熠熠生辉,乡村振兴续写奋进新征程的精彩华章。

    深刻感悟摆脱贫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实现共同富裕蕴含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可以深刻理解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可以增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自觉性坚定性。正是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故事,绘就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壮丽画卷,体现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

    五、红色资源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宝贵精神财富

    鉴往事,知来者。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千年梦想,梦圆今朝。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奔去。历史,在奋斗中铭记;未来,在奋进中开拓。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时代。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的“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写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鲜明精神“坐标”,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社会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探索中弥足珍贵,是做好乡村振兴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历久弥新,随着时光流逝越发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梦圆梦、憧憬未来的幸福瞬间,为民族奋进留下炽热而厚重的记忆。

    精神的传承生生不息,精神的力量无穷无尽。党史是指引方向的明灯,也是催人奋进的号角。红色资源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思政课最鲜活的教科书。脱贫攻坚让新时代的奋斗精神熠熠生辉,乡村振兴续写奋进新征程的精彩华章。

    用红色资源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把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宝贵精神财富,赓续红色血脉,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把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赓续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适逢其时,意义深远。

    为了打江山,当年革命前辈走过的地方都是边远偏避、人迹罕至、贫穷落后的地方。如今,先烈热血浸染的地方,都已摆脱贫困,迎来别样的乡村振兴新风景。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广大脱贫群众露出真诚笑脸,这是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最大肯定,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倾情付出的最高褒奖,也是对革命先辈和英烈的最好告慰。如今放眼陇原大地,山河依旧,换了人间。千里陇原,江山壮丽,山乡巨变, 山河锦绣,人民豪迈,前程远大。

    昔日藏在深山无人识的乡村,可以活用红色资源,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也可以吸引在外务工的村民选择回乡创业,挖掘红色旅游的商机,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用红色资源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深入挖掘整合红色资源,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对红色旧址进行修缮保护,进行修复和旅游开发,规划红色旅游线路,开发红色研学产品。围绕旅游体验,深度游、文化游,让青山绿水环绕,红色旅游与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有机结合,改造旅游公路,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对部分革命旧址进行展陈功能提升,进一步推进红色拓展基地,将产业发展、乡村生活、红色文化传播等结合起来,以点带面,增强红色资源的核心吸引力,打造集景区、产区和社区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区。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原貌,对红色旧址进行保护开发的基础上,尝试从人文视角,对当地红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讲好红色系列故事,展示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使其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

    六、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让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在乡村振兴塑形铸魂中熠熠生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习近平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只有把共同富裕作为久久为功、动态发展的过程来认识,才能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思想中,真正落实到每个党员行动上,下最大气力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我们在享受胜利带来喜悦的同时,更应用心感悟脱贫攻坚精神,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方能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行稳致远。我们要从脱贫攻坚精神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动力,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继续“上下同心”增强大局意识,把“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抓落实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要继续“尽锐出战”提高主动作为,更大力度打好脱贫成果保卫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歼灭战和生态地灾搬迁攻坚战;要持续“精准务实”促进科学实干,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要持续“开拓创新”推动工作高质量,要把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作为政治责任、首要任务;要持续“攻坚克难”练就过硬本领,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持续“不负人民”锤炼政治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人民的赤诚热爱呈现积极向上、不负人民的昂扬姿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扎实成效践行初心使命、体现忠诚担当、做到“两个维护”,把对党忠诚刻在心里、铸入灵魂,始终紧跟领袖、拥护领袖、爱戴领袖,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李伯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研究成果简介

    微信图片_20240524232321_副本.jpg

    李伯祥曾担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甘肃省委宣讲团成员、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原处长。

    现任北京中关村人才协会全国产业振兴专委会智库专家、《城乡产业振兴》编委、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专业导师、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客座研究员、北京政报头条传媒管理委员会高级顾问、甘肃省委宣传部特约评论员、甘肃省委网信办特约网络评论员、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编委、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甘肃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共临夏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客座教授、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智库专家。

    近年来,先后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政部、国家医疗保障局、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新疆商务厅等举办的培训班及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省直机关工委党校、甘肃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甘肃省委宣传部哲学培训班、甘肃社会主义学院、南梁干部学院、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广电总台、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省直相关部门、相关市州及兰州新区、相关县市区宣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

    围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讲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故事,撰写的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思政课最鲜活的教科书》《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弘扬延安精神,确保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宝贵精神财富》《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名词看创新的实践伟力系列笔谈》等60多篇文章先后刊发国家重点理论网站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办的理论中国网、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中央党校主管、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主办的《中华魂》网、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网、国家乡村振兴局官方网站、中国乡村振兴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新闻网、国家发改委国合乡村振兴研究院、人民网、《人民论坛》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华网、昆仑策、北京网、北京中关村、北京大学、北京政报头条传媒管理委、北京高端在线民情调查中心、北京青年党建网、中国人民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经济报道(中经总网·中经在线)、深圳《改革与创新》杂志社官方网站、党报头条、都市头条、生态头条、丝路文博网、农民问题研究所号、每日甘肃、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网、甘肃经济研究院、西安新闻网、兰州新闻网、学习强国《延安红云平台》、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社会主义学院、兰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公开课、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陇东学院、南梁干部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三农在线、永秀智库、黄河乡村振兴研究院、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平台、西部人文学、大西北网、西部人文学、凤凰网、香港今日观察等网站及四川、广东、湖北省乡村振兴局、相关省市州县(区)网站刊发。

    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2022年11月27日在全国300多篇来稿中入选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研讨会,并作了发言。80余所高校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

    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两万七千多字)及姊妹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两万八千多字)入选“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应邀与300余位专家线上参会,50多万人关注本次论坛。

    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思政课最鲜活的教科书》2022年11月19日获得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研讨会优秀奖,名列从全国收到300多篇来稿,经主办方组织专家认真评审选出的15篇优秀奖的第二名,并应邀线上参加研讨会。荣获2022“当代作家杯”一等奖。

    理论文章《弘扬延安精神,确保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入选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与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联合举办的“百年大党与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并应邀线上参加研讨会。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在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主办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杂志以25个版面一次刊登。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的中国一流高端国家级大型人物类期刊《时代人物》杂志刊发。

    《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名词看创新的实践伟力系列笔谈》之一《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闪耀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光芒》;之二《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让“两山理论”在新时代展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之三《做好“土特产”大文章让“两山理论”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在丝路文博网、中国经济报道、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官方网站一次性刊发后,生态头条、县域经济网、深圳《改革与创新》杂志社官方网站、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官方网站、北京政报头条传媒、都市头条、西部人文学、中共陇南市委“新陇南”、中共卓尼县委“新卓尼”等纷纷转发。

    先后在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甘肃省扶贫办、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工作。主编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甘肃农村工作》杂志十年,担任中共陇南市委机关报《陇南日报》常务副总编十年(其中主持工作两年)。历任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经济协作办公室主任、中共陇南市委宣传部企业宣传科科长;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综合信息处、调研督查处、宣传处处长;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督查协调处、调研指导处处长;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宣传处)处长。

    曾荣获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个人“标兵奖”、甘肃省省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甘肃省法制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被中共陇南市委评为陇南市“5·12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2022年评为甘肃省乡村振兴局优秀共产党员。论文《关于我国西部地区增创新优势的思考》荣获《人民日报》第三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一等奖,二集电视文学剧本《婚变》荣获“全国首届当代农民喜闻乐见的电视剧本金牛奖优秀奖”,两次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来源:丝路文博网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编审:王海珠 熊辉 刘信春 郑建华

    本网智库专家推荐:李伯祥(中关村人才协会全国产业振兴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专业导师、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特聘专家、中经总网·中经在线智库特约专家)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北京媒体团-融媒体宣传矩阵(重点合作支持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中云经视、《祖国》杂志-祖国网、《企业家》杂志、《中国化妆品》杂志、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中国报道网、《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近百家网络媒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矩阵宣传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

    中经总网 联合共建 三驾马车超级资源综合赋能平台.jpg

    财神到 3版 加红色背景 加二维码 加印章金色副本.jpg

    ■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各项业务及项目介绍

    ■ 中经总网专家智库“智囊团”及重点合作机构

    ■ 中经总网联合推介国内国际大型品牌峰会论坛活动

    ■ 合作推介|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团队-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简介

    ■ 合作推介| 香港国际经贸合作协会简介

    ■ 合作推介| ASTIC国际院士科技创新中心介绍

    ■ 合作推介| 世界物联网大会介绍

    ■ 合作推介| 中云工业园项目介绍

    ■ 合作推介| 寄云NeuSeer工业互联网平台

    ■ 合作推介| 赛柏蓝:医药行业领先的数字化服务公司

    ■ 合作推介| 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介绍

    ■ 合作推介| SPAC国际金融中心

    (网站声明:凡本网发布或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提供相应证据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