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总网—中经在线浙江舟山普陀讯(卢国良):在东海之滨的普陀群岛,一场关乎能源革命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上演。这片曾因 "先天资源禀赋不足" 而被贴上 "无能源区" 标签的海岛区域,经过十年深耕,已构建起涵盖火电、风电、光伏、潮汐能、氢能等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实现了从能源大区向能源强区的历史性跨越。
十年蝶变:从 "零" 到 "全" 的能源版图重构
普陀的能源突围始于对海洋资源的创造性开发。全国首个海上坑口电厂、首套自主研发的 LNG 冷能双环发电系统、首个民营大型 LNG 接收站等一批 "国字号" 工程在此落地,形成了 "风光潮氢油气" 六位一体的能源矩阵。数据显示,全区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达 46.7 万千瓦,待普陀 2 号海上风电场等项目建成后,总装机将突破百万千瓦。与此同时,浙能、中石化等百亿级 LNG 项目建成投产后,年接收能力将达 4300 万吨,相当于再造一个 "海上能源枢纽"。
在六横岛,"供暖供冷供热水" 三联供模式的创新实践,将用能成本降至传统方式的 10%-26%,每年节约标煤 8300 吨。这种 "能源为民" 的理念,正通过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向全岛推广,构建起 "发输用" 一体化的智慧能源网络。
破局之路:直面三大核心挑战
尽管成绩斐然,但普陀清醒认识到:从 "大区" 到 "强区" 的跨越绝非坦途。产业链条偏短、耦合发展不足、电网配套滞后成为制约转型的三大瓶颈。清洁能源产业仍以发电为主,氢能 "制储运" 环节发展滞后,LNG 上下游延伸不足;能源与人工智能、算力等新兴产业融合尚未破题;南部诸岛清洁能源开发与电网输送能力的矛盾日益凸显。
"这些短板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普陀区能源局负责人表示,随着国家 "东数西算" 战略推进和航母级基金投向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普陀正迎来历史性窗口期。
战略升级:三大引擎驱动能源强区建设
面向未来,普陀提出 "三步走" 战略:以创新策源地、产业高地、融合样板地为支点,打造全国重要的能源创新发展示范区。
—— 乘势而上,打造能源创新策源地
在六横岛与本岛北部,一个国家级综合能源改革示范区正在谋划。通过整合中科院化物所、高校科研力量,重点攻关氢能储运、海洋能开发等 "卡脖子" 技术,布局地下空间分层确权、油气储备市场化等体制创新。同时,借鉴山西 "煤基能谷" 经验,构建 "产学研用" 一体化创新生态,推动绿电直供、CCER 交易等机制突破。
—— 因势利导,建设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在 LNG 领域,普陀将延伸 "接收 - 加工 - 冷能利用 - 装备制造" 产业链,打造全国 LNG 登陆中心;氢能产业聚焦 "绿电 + 海水提碳" 制氢中试,构建 "海上氢岛" 产业闭环;甲醇领域则瞄准国际航运需求,建设全球最大甲醇加注中心。配套推进智能电网升级,新建朱家尖 - 六横电力通道,布局储能设施,破解 "有电送不出" 难题。
—— 多链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沈家门渔港,"能源 + 大食物" 的创新实践已现雏形:利用 LNG 冷能建设全球农渔产品储运港,联动钓梁三期打造万亩千亿级零碳产业园。在六横岛,"能源 + 大算力" 的 "芯灵镓园" 项目正加速落地,通过绿电直供构建低成本算力中心。而在虾峙门国际航道,与马士基合作的海上综合能源服务区,将实现绿电供应与清洁燃料加注的无缝衔接。
书写海岛能源革命新范式
随着全球能源格局加速重构,普陀正以 "全域绿色转型" 作答。通过能源与产业、城市、生态的深度融合,这片海岛将不仅成为清洁能源的生产基地,更将探索出一条 "无中生有、变废为宝" 的海岛能源革命路径。当海风掠过百万千瓦风电场,当潮汐能装置在波浪中起舞,普陀的实践或将为全球海岛能源转型提供 "东方样本"。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总编审:王海珠
总监制:熊辉
编辑:卢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