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厅长丁式江:践行新时代使命担当 助力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报道  2021-08-25 16:27  熊辉 王海珠   浏览量:251240

    中国经济报道 点击关注图副本2.png

    文/ 丁式江

    高质量发展首要是发展、关键是高质量。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的召开,全面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自然资源要素和规划服务保障部门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新担当、新作为为自贸港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的召开,全面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作为自然资源要素和规划服务保障部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深化政治机关建设,忠诚履行职责使命,以新担当、新作为为自贸港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高起点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目前,省级和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基本完成。要按照国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各领域,推进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并监督实施,统筹自然资源要素配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引领。

    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格局。坚持“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构建“南北两极带动、西翼集聚推进、东翼组群协同、中部生态保育、陆海统筹布局”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做大做强“海澄文定”综合经济圈,做优做精“大三亚”旅游经济圈。支持儋州建设西部中心城市,加快“环新英湾”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支持琼海建设东部中心城市,构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重要平台,打造国际医疗旅游和滨海度假目的地。中部以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主体构建本岛绿色生态核心、黎苗文化传承体验区。坚持陆海统筹,优化海洋空间布局,加强岸段与海岛的保护利用,形成“蓝海环绕、山海相通、近优远拓”陆海空间格局。

    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深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实行差别化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从严管控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向建设空间用途的转变。生态空间严格按照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管控。农业空间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上,对农业种植、养殖等空间进行分类管控,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城镇空间统筹城乡建设和生态空间管控,加强对产业、土地等各类规划的综合引导,探索规划弹性“留白”与红线管控相结合的规划管控机制,推动城镇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由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监督管理。完善“多规合一”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健全“一张规划蓝图、一套法规体系、一套管理机制、一张审批清单、一个信息平台”,由“机器管规划”向国土空间智慧治理转变。全面推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机器赋码和电子证照,推进“机器管规划”和土地管理全域数据化,加快搭建三维立体应用场景,为规划编制、审查、实施、监测、评估、预警和决策提供信息化支撑。优先在海口江东新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等园区开展高质量全息三维实景建设,实现实景三维动态展示和分析能力。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建立全省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转用许可制度,融合审批内容、缩短流程及时间,推进规划、房产、地籍等“综合测绘”改革,持续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征收征用条例》及其配套的政策文件,严格规范土地征收程序,以法治保障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高标准推动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港。按照“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国土空间规划走”,做好重大项目要素服务保障。

    深化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推动要素向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完善耕地占补平衡责任落实机制,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立省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园区补充耕地省级统筹制度,创新“异地代保”利益调剂补偿机制,提升耕地占补平衡能力。探索耕地占补与单个建设项目用地脱钩,实行年度统一核销补充耕地指标,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加大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制度。完善土地二级市场,建立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制度,促进要素流通。有序扩大租赁住房用地供给。全面实施经营性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出让,积极探索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和立体确权管理,推进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

    加快闲置土地处置盘活。针对全省存量闲置土地面积分布广、时间跨度长等特点,出台闲置土地处置若干规定及工作方案、二级市场意见、土地闲置费征缴办法等,加快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鼓励和引导市场参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确保我省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到2025年不超过10.38%、到2035年不超过10.75%。

    做大做强重点产业园区。在已经批准的11个重点园区控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各园区的产业发展定位、空间布局,突出商业、办公、居住等空间联动和功能融合,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推动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发展。严格建设用地出让控制标准,推行以“对赌协议+极简审批”为核心的“标准地”制度改革,重点推进闲置建设用地处置和低效用地再开发,鼓励存量商品住宅用地转型利用和处置盘活。深化省级土地储备运作机制,指导市县和园区编制储备计划,结合规划时序提前收储土地,预留发展空间。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工的发展环境,稳步有序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探索二三产土地混合用地政策和管理机制,推进建设用地的多功能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

    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抓好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法治体系,倡导绿色生活生产方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守好粮食安全底线。树牢底线思维,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效益“四位一体”保护,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占用。规范占补平衡,通过加大耕地开垦、指标交易等方式,加快兑现全省补充耕地承诺。深入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等执法工作,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完善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工作机制,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保护与治理,实施“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绿色矿山建设、海岸带保护等生态修复,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程,推进绿色“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落实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政策,加强海域动态监管,妥善处理好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提升海洋生态治理水平。建立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保护各类重要生态空间。有效发挥现有森林、草原、湿地、耕地、海洋等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路径,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让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全面提升城镇发展品质。当前,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7%,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走出一条智力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创新城市(20.020, -0.20, -0.99%)更新用地政策,有序推进旧城区、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和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持续完善城镇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交通、服务设施、应急安全等公共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时序,优化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的配置,优先引进好医院、好学校,建设绿地公园、绿道,加大红色遗址、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对城镇重要地段开展城市设计,中心城市要补足体育场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设施“短板”,构建匹配需求、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满足居民需求。

    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小尺度、融自然、承乡愁”,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落实农民建房审批“零跑动”制度,推动农民建房带方案审批。推进全省“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做到“应登尽登、能发尽发”。以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主导,优先保障农产品(5.580, 0.03, 0.54%)物流仓储、批发零售、特色加工、乡村民宿等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城镇周边、产业园区等更大范围内入市,释放资源惠民利民的改革红利。

    (作者为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党组书记、厅长)

    来源:海南日报



    315313.jpg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国经济报道联合权威机构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等,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媒体+商协会+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

    “三驾马车”联手发力赋能企业.pdf

    ▶ 中国经济报道 简介.pdf

    ▶ 中国经济报道简介及项目介绍.pdf

    王京忠总编辑介绍《中国经济报道》融媒体综合服务平台

    中国经济报道-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落地各省市重点项目库.jpg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