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总网•世界品牌研究院•世界品牌办公室 2025年陆续推出百个重点项目、百家知名企业、百位优秀企业家(“三百工程”)及 赋能产业中国行;中国品牌展播;全球品牌伴手礼选品计划——助推对接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助力品牌及优质产品和服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文/ 吴军林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旅游始终是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从张骞通西域的凿空之旅到徐霞客的地理考察,从马可·波罗的东方叙事到梭罗的自然书写,旅游学家与旅行家的足迹不仅丈量着物理空间,更构建起文明互鉴的桥梁。当历史进入21世纪,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下,新中国能孕育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旅游学术大师与旅行家吗?这一问题既关乎文明古国的现代性转化,也折射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话语权重构。
一、文明沃土:中国旅游精神的历史基因
中华文明自带“行走的文化密码”。《周易·旅卦》以“山上有火”喻示人生的流动性,孔子“游于艺”的教育理念将旅行视为人格完善的路径,《山海经》的奇幻叙事与《水经注》的科学考察,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行合一”的旅游传统。至明清,徐霞客以34年行旅著成《徐霞客游记》,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精准记录比西方早两个世纪,书中“不避虎狼、穷究河源”的探索精神,堪称中国古代旅行家精神的巅峰。
这些文化基因揭示:中国不缺乏“在路上”的实践智慧,缺的是将经验升华为现代学科的理论自觉。近代以降,中国旅游学科建设长期被西方范式主导,“观光”“休闲”“体验经济”等概念皆源自西方。但中华文明特有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和而不同”文化观,为重新定义旅游本质——如生态旅游的伦理建构、跨文化体验的东方智慧——提供了独特思想资源。
二、时代机遇:文旅强国建设的现实土壤
当下中国正处于从“旅游大国”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跃迁的关键期。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拥有59项世界遗产、358处国家5A级景区,年旅游人次约60亿,文旅产业规模突破16万亿元。大众旅游的爆发式增长,催生了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等新业态,也带来诸多理论困境:
•商业化开发与文化原真性如何平衡?
•低碳旅游体系怎样对接“双碳”目标?
•数字技术(如元宇宙、AI导游)将如何重构旅游体验?
这些实践命题为学术创新提供了丰沃土壤。法国年鉴学派从地中海贸易中提炼“总体史”理论,中国旅游学者若能扎根本土实践,提炼“文化生态位”“旅游共同体”等原创概念,或将重构全球旅游学话语体系。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搭建起新文明互鉴互动平台,中国旅行家若以“文明解读者”而非“文化消费者”姿态行走世界,其书写或将超越猎奇叙事,成为跨文明理解的新媒介新传播。
三、现实挑战:从跟跑到引领的三重壁垒
尽管潜力巨大,现实瓶颈依然显著:
1.学科体系的依附性困境
当前旅游学研究仍以西方理论为“坐标系”。据统计,近十年国际顶级旅游期刊中中国案例研究占比超20%,但由中国学者主导的理论模型不足5%。“体验经济”、“符号消费”等舶来概念充斥论文,对“士游传统”、“庙会旅游”等等本土经验的理论转化严重不足。
2.旅行精神的商业化异化
短视频时代催生“打卡式旅行”“滤镜文化”,徐霞客“不避风雨”的探索精神被“特种兵式旅游”、“酒店度假主义”消解。旅行的深度体验让位于流量焦虑,精神维度逐渐被消费主义侵蚀,难以孕育具有思想厚度的旅行大书。
3. 国际话语权的结构性障碍
世界级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标准(如SSCI期刊、国际奖项)仍由西方主导,中国学者的原创理论面临语言壁垒与学术范式的双重桎梏。国际旅行叙事(如《LONELY PLANET》)常带有“东方主义”滤镜,中国旅行家的全球传播亟待建立平等对话通道。
四、破局路径:构建中国特色的旅游学话语体系
突破困局需在学术建构、实践创新与全球传播三个维度协同发力:
1. 学术体系的本土化创新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从《周易》“旅卦”中提炼“流动的空间伦理”,从禅宗“行脚”文化中阐释“修行型旅游”的精神内涵,建立中国旅游哲学的话语根基。
•田野调查的方法论革新:借鉴费孝通“江村调查”范式,深入江西古镇、云南古城、福建土楼等活态遗产地,以“参与式观察”构建扎根中国实践的理论模型。
•跨学科融合的新范式:推动旅游学与生态学、考古学、伦理学交叉,形成“旅游地标学”、“旅游人类学”等新兴学科,破解单一学科的解释局限。
2. 旅行家精神的当代重塑
•倡导“思想型旅行”:鼓励创作者如余秋雨《文化苦旅》般,在行走中完成历史反思与文明对话,以深度体验对抗碎片化消费。
• 培育“责任型旅行”文化:通过“无痕旅游”“文化守护计划”等机制,将旅行转化为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实践,赋予行走以伦理重量。
•多元叙事体系的建构:支持非虚构写作、纪录片、交互艺术等形式,打破“攻略式”、“抒情式”书写窠臼,以多维度叙事呈现旅游的复杂性。
3. 全球话语的东西方平等化突破
•学术平台的国际化布局:依托世界旅游联盟(WTA)、世界酒店联盟(UNWHA)创办中英双语权威学术及综合性期刊《中国旅游Tourism China》、《文旅 Oultra Tourism 》、《世界酒店World Hotel》杂志等,建立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发布渠道,推动“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等中国概念的国际化表达。
•跨文化传播者的培育工程:选拔兼具学术素养与国际视野的“新徐霞客们”,通过多语种写作、国际驻访等方式,以平等姿态讲述中国与世界的旅游故事,消解“东方主义”叙事偏见。
五、未来展望:在文明互鉴中定义新范式
人类旅游史的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文明对话的深化。19世纪欧洲“大旅行”(Grand Tour)孕育了现代旅游学,21世纪的中国或许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文明行走时代”——这不是对西方模式的复制,而是在文明自觉基础上的范式创新。
当旅游学者能从敦煌壁画“胡商遇盗图”中解读古代丝绸之路的风险治理智慧,当旅行家能在茶马古道的马帮足迹中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密码,中国的旅游研究与书写便具备了超越地域的普世价值。这种价值不是文化中心主义的输出,而是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以“天人合一”观回应全球生态旅游困境,以“和而不同”理念重构跨文化体验理论,在南北极科考、太空旅游等前沿领域留下文明对话的中国印记。
或许,真正的“世界级”从来不是外在标签,而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怀。新中国能否孕育出世界级旅游学家与旅行家,本质是文明古国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贡献旅游智慧的命题。这既需要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也离不开对时代命题的勇敢回应。当行走不再是简单的空间转移,而是成为照见人类精神星空的路径,那个我们呼唤的“世界级”,已在文明的长路上悄然生长。
尾声
从长安到罗马,从驼铃古道到数字航班,人类对远方的渴望从未改变。在文旅强国建设的征程中,新中国不仅需要打造物理意义上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更需培育具有全球思想影响力的旅游学术话语与旅行家(文化行者)。这是一场关于文明自信的实践:在坚守文化根脉与拥抱全球文明的张力中,生长出既能丈量山河之美、又能阐释人类精神共性的全新维度。这或许就是我们对“世界级旅游学家和旅行家”的终极期待与渴望。
2025年5月9日凌晨于北京
吴军林:著名文旅专家、联合国经社部世界酒店联盟主席、国际旅游与酒店联合总会执行主席、海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顾问、中爱国际文旅集团董事会主席、中国经济报道(中经总网•中经在线)联席主席。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世界品牌研究院
世界品牌研究(工作)办公室
(备案编码:11010910200873)
立足北京/香港,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跨界合作,共赢未来!
联合报道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编审:王海珠
监制:熊辉
编辑:郑建华 刘信春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北京媒体团-全媒体宣传矩阵(重点合作支持报道):中经总网、中经在线、《祖国》杂志-祖国网、《中国企业报》、《企业家》杂志、《中国化妆品》杂志、人民政协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网、中华网、中国报道网、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中国数字电视台、《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近百家网络媒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旗下拥有商标:中经总网®、中经三驾马车®;及版权:中经总网©、世界品牌研究院©、世界品牌办公室©、世界品牌智库©、向世界推介·中国品牌©等多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中经三驾马车®】【世界品牌研究院】【世界品牌办公室】【中经重点项目】【赋能产业中国行】【中国品牌展播】【全球品牌伴手礼】【中经音乐作品展播】形成产业赋能生态平台。
■ 中经总网【内部简报】-组织专家企业家考察团走进企业交流合作
■ 合作推介| 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团队-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简介
【免责声明】:《中经总网®》传播矩阵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请提供权属证明文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