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86

    “保险+期货”迎发展新机遇 为乡村产业撑起“保护伞”

    经济日报  2021-03-16 08:56  记者 祝惠春   浏览量:7964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保险+期货”模式连续6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近年来,“保险+期货”模式在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保险+期货”迎来发展新机遇

    2月24日,随着交易员按照预期价格入场交易成功,贵州省首例生猪“保险+期货”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落地。一直以来,生猪养殖业离不开保险,但生猪价格险保障的是价格风险,过去缺少有效的对冲手段,保险公司需要直接承担巨额赔付风险。生猪期货推出之后,保险公司通过向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子公司购买场外期权,转移价格风险,期货市场透明公允的价格既规范了承保标的,又实现了有效的价格风险分散与对冲。

    什么是“保险+期货”模式?即农户购买农产品价格保险,一旦遭遇市场价格动荡,触发价格保险赔付条款,将由保险公司赔付亏损。保险公司则通过向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购买场外期权产品转移赔付风险,实现“再保险”,形成风险多方共担的共赢格局。

    这种由证监系统首创的一种资本市场服务“三农”的农业风险管理模式,最早由期货公司在服务“三农”实践中摸索出雏形,经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提炼固化为业务模式,逐步完善。

    2016年以来,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在26个省份开展了584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涉及天然橡胶、棉花、白糖、苹果、红枣、大豆、玉米、鸡蛋、豆粕9个品种,累计保障现货规模约1200万吨,承保土地面积约3000万亩,惠及贫困户近70万户,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以天然橡胶为例,我国主要的橡胶种植区域集中在云南和海南,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橡胶种植是当地大部分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导下,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精准扶贫试点项目托起胶农“稳稳的幸福”。上期所将保险公司、期货公司聚拢到一个合作平台上,上期所出资金,保险公司向胶农出具天然橡胶价格保险保单,再用保费向期货公司买入场外看跌期权,最后期货公司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对冲。橡胶价格高时,胶农可以随行就市卖个好价钱;一旦价格下跌触发理赔条件,胶农又可以得到赔偿。

    “保险+期货”模式结合了期货市场的风险规避功能与保险行业的承保理赔作用,创新性地解决了农业价格不可保、市场风险难规避的难题,成为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有益补充。

    运行模式不断创新优化

    在齐鲁大地,玉米种植大户收到预期赔付;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甘肃秦安,果农一年的收入有了保障;在长江经济带的湖湘大地,生猪养殖户收到高水平理赔款……

    护航乡村产业,增强农民收入,“保险+期货”的进化版本正在涌现,“农民合作社+场外期权”“保险+期货+订单”“银行+保险+期货”等延伸模式,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2020年,陕西咸阳市的旬邑县和淳化县、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和平凉市泾川县4个苹果主产区,创造性地开展苹果“农民合作社+场外期权”的试点探索。鸿盛果品合作社是麦积区试点的参与者,该合作社以苹果出口为主。2020年收获季节,该合作社收购的苹果均价达每公斤8元。然而,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苹果消费明显收缩。与此同时,全国苹果总体供应充足,对外出口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苹果市场价格逐步下跌,合作社和果农损失持续加大。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价格敏感的特点,郑商所借鉴“保险+期货”试点模式,充分考虑合作社法人地位,在“保险”环节,引入“合作社”加以替代。在该模式下,鸿盛果品合作社作为法人,可以直接从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购买场外期权。相较于“保险+期货”,“合作社+场外期权”模式减少了“保险”环节,从而缩短了农业经营主体到期货市场的距离,部分中间环节减少,降低了农业经营主体的“保价”成本。

    为解决棉农贷款问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开展棉花“保险+期货”试点时,在“保险+期货”的传统架构基础上,创新引入建设银行新疆分行,为参保棉农在贷款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参保棉农个人信用评估得到改善,优先获取银行惠农信用贷款,此为“银行+保险+期货”模式。

    为解决产销对接问题,甘肃合水县、宁县等地开展“保险+期货+订单”模式试点,该模式引入国投中鲁果汁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参与,增强了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订单关系的稳定性,促进了订单农业提高履约率和产业链上下游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

    从单点试点到大面积县域全覆盖试点,从单纯的“保险+期货”试点到“保险+期货+订单”“保险+期货+银行”试点,从“合作社+场外期权”试点到支持开发场外看涨期权产品等,“保险+期货”模式不断完善路径和机制,打出了支农惠农“组合拳”,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保“价”护航。

    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金融动力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如何规避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护种植者、经营者的利益,是各国政府都在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对农业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处于起步阶段,加快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期货”长效机制至关重要。

    “是时候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出来做制度层面的规划和资金安排了。”新湖期货顾问许英告诉记者,“保险+期货”探索用市场化和商业化模式,使我国农业支持政策重点转向不引起贸易扭曲的“绿箱”,这不仅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需要,更是中国农业保障制度建设的需要。

    “‘保险+期货’在我国最终成熟落地不是一时一日之功。”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一方面,期货业要加大业务创新,将服务向产业链延伸。另一方面,“保险+期货”的推广需要多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探索并制定出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系统性政策。

    据记者了解,目前“保险+期货”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资金来源。在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主要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而“保险+期货”试点的保费主要由交易所出资支持,另有部分资金由地方政府、期货公司等主体来承担。从小范围试点到大面积推广,需要巨额资金,单纯依靠交易所等市场力量是无法解决的。

    在甘肃,借财政部开展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试点的东风,甘肃省将苹果“保险+期货”试点列入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保险中央奖补试点,保费由中央、省级、市级和县级财政及农户共同承担。这是中央财政首次正式介入并支持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工作,实现了以财政资金为主推动试点落地实施的新模式,在财政资金常态化、机制化支持“保险+期货”试点上率先取得突破。

    当前,部分地区脱贫成果尚不稳固,还需要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有效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如果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保险+期货”,将在构建农村防止返贫机制上大有可为,不仅能丰富政府助农的工具箱,还能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为乡村产业的内生发展注入金融动力。

    【责任编辑:张巡山】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