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咏梅访谈丨孙永才:潜心打造中国名片

    中经总网  2024-11-29 10:48     浏览量:212964

    中经 头部图片 报道中国影响时间 融合发展共创未来 加版权副本.jpg1_副本.jpg

    文|姚咏梅

    来源|企业家杂志

    1881年,中国第一家铁路工厂诞生,开启了中国铁路工业从“0”到“1”的里程碑。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从无到有,再到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名片”,连续多年跻身世界500强,为我国成为交通强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中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把近40年的职业生涯都献给轨道交通,近10年更是把智慧与心血都融入企业高质量发展,展示出新时代央企掌舵人的智慧与担当。

    2_副本.jpg

    孙永才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教授级高工

    1

    三大优势推动中车发展

    《企业家》:从时速30公里的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速列车,从一个铁路工厂艰难起步到享誉全球,中车见证了国家百年沧桑巨变。

    孙永才:1949年前,中国铁路用机车车辆全部依赖进口。铁路装备工厂主要靠修理,厂房简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中华大地上行驶着英、美、德、法、日、比、俄等国的30多个工厂、198种型号的蒸汽机车4069台,被称为“万国机车博览会”。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迎来自力更生的发展契机,“要造自己的火车”成为铁路人的信念。时至今日,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万公里,其中高铁4.6万公里。复兴号以最高时速486.1公里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时速,以时速350公里树立世界铁路商业运营新标杆。广泛运用的重载机车、铁路货车、高速动车组、城轨地铁车辆,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经济圈、城市圈、一日生活圈加速形成。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发展取得非凡成就,成为新时代中国向世界展示发展成就的亮丽名片。

    《企业家》:中车管理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在发展中最大依靠和优势是什么?

    孙永才:中车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唯一一家产业化集团,也是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商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的发展逻辑起点就是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做强做优做大,不断为社会、用户、合作伙伴、股东、员工创造价值。实现这样的目标,最大的依靠、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

    一是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我们创造性完成了南北车重组,开创了中央企业A+H股上市公司合并重组先河,重构了世界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格局,丰富了国资国企改革生动实践,为国资国企改革探索出了新模式、新路径。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发展实现了从“中国看世界”向“世界看中国”的重大转变。

    二是依靠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我们全面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不断深化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成功研制了包括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铁路客车、铁路货车、城轨地铁车辆等在内的轨道交通装备的谱系化、数智化、绿色化产品,构建了完善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产品体系和全球先进的生产制造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视察中车,并连续三次在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上称赞:“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

    三是依靠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满足中国铁路现代化发展和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我们全面加快产品更新、迭代、升级,实现持续领先领跑。复兴号驰骋大江南北,重载机车牵引万吨长龙,城市地铁推动绿色交通,风电装备矗立山岳大海,新能源商用车驶向海外。各类产品经过复杂环境和应用场景的检验,性能优异、质量可靠、安全绿色,频频出圈、精彩亮相,所到之处世人惊叹、国人自豪、令人信赖、受人尊敬。

    3_副本.jpg

    4_副本.jpg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发展取得了非凡成就,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向世界展示发展成就的亮丽名片。上图为中欧班列,下图为新型奥运版复兴号智能动车。

    2

    牢牢掌握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

    《企业家》:您亲身经历并见证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华丽蜕变,您认为中车在发展过程中做对了什么?

    孙永才:我在大学期间与中国的轨道交通结缘,因为上学,从长春到大连乘坐“绿皮车”,600多公里的车程足足“晃”了14个小时,感触最深的是脏、慢、热、挤。现在这条路线只要2小时39分钟,并且安全、舒适、平稳,让出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路走来,我认为中车做得最对的就是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技术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是创新路上的重要转折点。2004年1月,国务院通过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的“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3个月后,国务院又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相关问题,明确提出“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基本方针;同年2月26日,铁道部和科技部签署《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推动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该速度的列车在世界上尚无先例,各个系统都必须进行全面创新。2008年8月1日,时速35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中国高速动车组开始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铁路客运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自主研制时速350公里以上动车组的国家,也标志着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进入历史新阶段。

    《企业家》:面对AI等数字技术,中车有什么战略规划?如何提升新质生产力,将打造什么样的产业链生态?

    孙永才:我们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围绕“四个大”,即大数据、大算力、大算法、大模型,推动数智与创新、数智与企业、数智与业务、数智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引领高端装备制造业加速迈进数智时代。

    首先,突出数智与创新融合。基于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大力推动融合化创新,运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5G通信、智能监控等先进技术,加快轨道交通装备迭代升级,成功研制了一大批以复兴号为代表的绿色、安全、舒适、便捷的智能化产品。北京冬奥会智能动车组被誉为“国货之光”;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中老铁路动车组实现跨境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

    其次,突出数智与企业融合。致力打造数字驱动企业,搭建“一张网、一朵云、一平台”数字基础架构,完善数字化转型管理体系,着力推动生产指挥数据驾驶舱、经营管理数据驾驶舱、全生命周期数据驾驶舱与智能产品研发数字化体系的“三舱一体系”建设,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控、供应协同、运维服务全流程链再造、全数据链贯通、全价值链联通,全面提升协同研发能力、精准管控能力、精益制造能力、准时服务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运营。目前,已建成了15个数字化车间、61条智能化生产线,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大数据、两化融合等36个试点示范项目。

    再次,突出数智与业务融合。依托数字技术赋能价值创造,探索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中车价值创造模型,搭建中车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架构模式,实现产品、配件、检修、服务一体化发展,设计、工程、运营一体化布局。

    最后,突出数智与产业融合。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投建中车大数据中心,着力提升数据存储、计算、分析、治理能力,为产业链上中下游及大中小企业提供产业发展数字生态。产品故障与健康管理服务系统,连接4000多列高速动车组,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近90%。充分发挥链长融通带动作用,加快建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平台、绿色循环经济交易电商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1门户、7个子平台应用架构,推进固链、补链、强链、塑链和优化生态五大重点任务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化的产业生态体系加速形成。

    3

    “五色”绘就亮丽名片

    《企业家》: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性格特点,企业也一样,您认为中车的特点是什么?

    孙永才:确实人有人的性格,企业也有企业的特点。中车是在基于企业悠久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基于当前发展面临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基于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遵从自身逻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完善、丰富发展,走特色的发展之路,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管理模式。中车的发展具有五大特点。

    第一,红色基因是中车的本色。中车是早期党组织传播马列主义、播撒革命火种、领导工人运动的重要阵地。毛泽东、李大钊、邓中夏、王尽美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中车留下重要的革命足迹,产生了王荷波、林祥谦、史文彬、邓培等工人运动领袖。

    第二,自主创新是中车的特色。“复兴号”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铁路装备技术达到领跑世界的水平,开启了引领世界高速铁路客运装备发展的新时代。从此,中国成为新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第三,国家名片是中车的亮色。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时指出,高铁动车体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在“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也是“抢手货”,是一张亮丽名片。目前,中车在国内投入使用的机车2.24万台,客车7.84万辆,动车组4427标准组,货车101万辆,城轨车辆超6万辆。每年承担近350亿人次出行,相当于每人每年乘坐轨道交通装备25次。

    第四,价值创造是中车的成色。坚持为社会创造价值、为用户创造价值、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价值的“五创”价值理念,增强中车品牌的凝聚力、吸引力。

    第五,数智绿色是中车底色。中车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量身定制的“瑞雪迎春”智能复兴号动车组就是典型的智能产品,全车设置2700余个监测点,是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无人驾驶的动车,首次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备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车门自动控制等先进功能,实现了智能行车、智能服务和智能运维等各系统功能的交互响应。

    目前,中车还在风电、新能源客车、新能源商用车、海工装备等领域拓展,让“高铁”品牌效应不断彰显。

    4

    在知道和不知道间寻求答案

    《企业家》:您是教授级高工,既懂技术又善管理。技术需要理性思维,而管理是一门艺术,您是如何平衡两者的?

    孙永才:在我看来,技术和管理是大道至简、殊途同归,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经营企业是经营资源要素,经营制度规章,经营发展风险。技术和管理都属于经营范畴,技术关注的是参数、性能的先进性,管理关注的是指标、流程的先进性;技术关注的是能否达到设计初衷,管理关注的是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注点虽有不同,但如果我们把参数看作指标,性能看作流程,设计初衷看作预期目标,其核心内容都是经营。

    多年来,我先后从事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但始终对技术创新不离不弃,我认为技术思维促进管理思维的深化,管理思维支撑技术思维的进步,技术和管理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两者不是一个简单的平衡关系,而是一个逻辑循环的递进关系。

    《企业家》:您在管理中有什么独特的理念,如何指导实践的?

    孙永才:多年来,我带领团队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我全程参与主持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最大的体会是:道途弥坚、圆梦可求。具体可以总结为五个阶段。

    一是不知道我不知道——心中无数。技术引进初期,凭借自己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几十年的技术积累,谈判初期认为我们知道技术、懂得技术,很有底气、勇气和傲气。

    二是知道我不知道——自知之明。在技术消化阶段,我们逐渐发现与国际同行的差距,知道了在动车组研发制造方面的知识盲区和技术短板,开始有了自知之明。这个时期,我们强调要完完整整地弄清楚技术,实现技术固化。

    三是知道我知道——知其所然。我们按照“先僵化、再固化、后优化”的路线,全面掌握了高速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和十大配套技术,形成了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产品体系,清楚地知道了自己要怎样知道、要知道什么。这个时期,我们强调在吸收掌握的基础上,能够对技术进行改进、优化和再创新。

    四是知道我为什么知道——知其所以然。我们在坚持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基础上,更注重系统和器件的自主化、国产化,推进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成功搭建了中国高速动车组标准体系,研制了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高速列车,中国成为新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重大跨越。

    五是知道让别人知道——高铁产品和技术走出去。我们坚定走国际化发展之路,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继“复兴号”开跑中老铁路,首航“一带一路”之后,雅万铁路就是全系统、全要素、全生产链条走出国门,标志着中国高铁“走出去”取得历史性突破。

    5_副本.jpg

    △中车各类产品经过复杂环境和应用场景的检验,性能优异、质量可靠、安全绿色,频频出圈、精彩亮相,所到之处世人惊叹、国人自豪、令人信赖、受人尊敬。图为印尼民众探访雅万高铁动车。

    5

    把实践经历转化成领导力

    《企业家》:您是如何提升自身领导力和发现、选拔、培养干部的?

    孙永才:提升领导力的过程就是具体实践的过程,更多源于每一次艰难抉择中一锤定音的魄力,源于每一次重大任务中义无反顾的坚持,源于每一次复杂情况中拨云见日的智慧,源于每一次挫折失败中锲而不舍的努力,源于每一次长期工作中始终如一的追求,等等。带领团队的这些实践过程和经历,最终都会转化成自身的领导力。

    中国有句古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企业领导者要善于发现、选拔、培养干部,当好“伯乐”。

    首先,抓班子。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只有团结才能胜利。领导班子建设对于干部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只有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才能为干部成长,营造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干事创业氛围,一定要同频共振,不能互相踩脚,不准相互设绊。我们提出打造政治能力强、专业能力强、改革创新能力强、攻坚克难能力强、团结凝聚能力强的“五强班子”,并把“五强班子”建设情况纳入年度领导干部述职、党建责任制考核等范围,为干部队伍营造团结、向上、积极、健康的环境。

    其次,抓队伍。选拔培养一批优秀的75后企业正职和80后企业正、副职,加大85后、90后企业副职、中层干部的培养使用力度,动态实现集团总部45岁以下中层管理人员保持在1/4左右,所属企业35岁左右中层管理人员保持在1/5左右。大力推动上挂下派、横向交流,推进干部交流多样化、常态化,进一步优化干部结构、增强整体功能。

    最后,抓能力。健全完善选育管用体系,提高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注重在重大攻关、重大改革、重大项目中提升能力,注重在生产一线、项目一线、市场一线中磨炼本领。

    6

    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

    《企业家》:对标国内外同行,中车有哪些挑战?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

    孙永才:我们始终把对标作为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不仅与国际同行开展深度对标,也向兄弟央企取经,还向华为等优秀企业学习。近两年来,我也经常随高层出访,先后调研了很多国家及国际同行,感觉到行业内企业相互关注度都很高,国际同行对中车的关注度,远远高于我们对他们的关注。我一直有个观点,同行不是竞争对手,而应该是合作伙伴。全球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行业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共同缔造。如果真有竞争对手,我理解应该是我们自己。真正的挑战就是“四个能不能”,即能不能切实抓住发展机遇、能不能继续改革创新、能不能持续领先领跑、能不能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企业家》:目前,中车在全球行业内的哪些方面处于优势位置?

    孙永才:中车在产品、技术、管理、规模、人才等多个方面处于优势位置。

    一是产品优势。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需要经历高寒、高温、高湿、高海拔、高风沙、高速、高密度运用环境。一般只要能满足我国运用条件,就能满足世界各国的运用要求。中国高铁具有快捷、平稳、安全、绿色、智能等显著优点。

    二是技术优势。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复兴号动车组、大功率机车、城轨车辆等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今,我们仍在持续探索轨道交通速度的巅峰。未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将成功应用,一城办公、一城安家,半日职场、半日诗和远方将成为现实。

    三是产业链优势。作为全球知名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在加速产业布局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融通带动和主体支撑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目前,全产业链供应商超8万余家,其中主要供应商近2万余家,核心供应商近7千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74%。

    四是人才优势。中车锻造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有“一生只做创新这件事”的刘友梅院士、“摘下机芯技术皇冠”的丁荣军院士、“一枪定义世界速度”的李万君、“毫厘之间见匠心”的宁允展、“床前孝子炉边铁汉”毛正石、“激光舞者”南利军、“电焊花木兰”易冉等一大批践行中国高铁工人精神的先进典型和代表人物,成为中车人行动的榜样。目前,中车拥有大国工匠7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0名,全国劳动模范4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80名,全国技术能手136名。今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车两名专家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复兴号高速列车科技创新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企业家》:随着业务的不断增长,竞争必将愈加激烈,您认为中车未来还有多少成长空间?

    孙永才:当前,中车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将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聚焦价值创造、创新引领、改革赋能三大主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具有数智化、高端化、绿色化、国际化、协同化、品牌化“六化”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已来、未来我来、我领未来”,这是对中车未来的期待和自信,我们也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气创造更大价值。

    从政策环境的角度来看,科技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双碳”目标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以及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轨道交通装备高质量发展行动等,这些必将为中车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企业发展基础看,我们已掌握了轨道交通装备核心技术,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延伸拓展,逐步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双赛道双集群”产业发展新格局。我们始终坚持主责主业,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动深化改革,加大经营风险管控,向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从发展增长空间看,我们已建立“9+1”重大专项统筹推进机制,正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升级、战新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中车始终坚持价值创造理念,始终坚持改革赋能,始终坚持创新引领,聚焦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用户的信任度、依靠度。

    中车未来的价值创造能力会越来越大,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企业必将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

    中经总网 世界品牌研究院 竖版 品牌展播 中国品牌 世界共享.jpg

    中经总网/世界品牌研究院 联合报道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总编审:王海珠

    总监制:熊辉

    编辑:郑建华 刘信春 

    统筹编辑:姚咏梅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北京媒体团-全媒体宣传矩阵(重点合作支持报道):中经总网、中经在线、《祖国》杂志-祖国网、《中国企业报》、《企业家》杂志、《中国化妆品》杂志、人民政协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网、中华网、中国报道网、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近百家网络媒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旗下拥有商标:中经总®网、中经三驾马车®;及版权:中经总网©、中城环球©、中经智谷©、世界品牌研究院©、世界品牌©、世界品牌智库©、世界品牌盛典©、世界品牌之夜©、向世界推介·中国品牌©等多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

    中经总网 联合共建 三驾马车超级资源综合赋能平台.jpg

    财神到 3版 加红色背景 加二维码 加印章金色副本.jpg

    ■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各项业务及项目介绍

    ■ 中经总网【内部简报】-组织专家企业家考察团走进企业交流合作

    ■世界品牌研究院 简介

    ■ 中经总网专家智库“智囊团”及重点合作机构

    ■ 中经总网联合推介国内国际大型品牌峰会论坛活动

    ■ 合作推介| 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团队-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简介

    ■ 合作推介| 世界酒店联盟WHA简介

    ■ 合作推介| 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简介

    ■ 合作推介| 博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大会简介

    ■ 合作推介| 香港国际经贸合作协会简介

    ■ 合作推介| ASTIC国际院士科技创新中心介绍

    ■ 合作推介| 世界物联网大会介绍

    ■ 合作推介| 中云工业园项目介绍

    ■ 合作推介| 寄云NeuSeer工业互联网平台

    ■ 合作推介| 赛柏蓝:医药行业领先的数字化服务公司

    ■ 合作推介| 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介绍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中经总网》只用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