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网7月8日讯(屈伟林 通讯员李孝)陶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现。柴窑被称为诸窑之冠,柴瓷被称为中国瓷皇。然而,自从北宋初年被禁烧之后,柴瓷便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成为千古之谜。洛阳以王光辉为首的柴窑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努力,破解了这个千古之谜。2021年3月21-23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洛阳召开柴窑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对洛阳团队的发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洛阳柴窑研讨会的讯息披露之后,立刻引起全国柴窑爱好者的关注。在这些关注的人群中,成都以于俊仁为代表的研究团队为柴窑的发现增添了新的证据。6月27日,在成都团队的邀请下,王光辉、赵海均代表洛阳团队奔赴四川成都与于俊仁团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出生于1951年的于俊仁是成都国防企业208厂的技术人员,从事国防材料研究四十余年。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缘,于俊仁与他的同仁得到了一批青色瓷器,高度契合“四如”的描述。此后,于俊仁与他的同道好友孔德新、张奎悟 以及上海的黄伟良经数年的研究发现,这种天青瓷器完全颠覆了他们对古代制瓷材料和工艺的认知。
于俊仁在对柴窑进行研究
传统的单色瓷制造原理是胎本无色,将色料混于釉中,这种天青瓷为了达到所需纯正的天青色,将具有天青色的天然矿物(彩色宝石)混于胎泥中,在不上釉之前进行了第一次高温固化;而后再刷上极薄的一层胎泥浆再次高温固化;施表层釉后进行第三次高温烧制,为了达到满釉的效果,在烧制工艺上采用了扣烧;最后第四次烧制深色圈口。由于釉料是无色透明的,因此烧成的瓷器表面格外透明清亮。
青瓷由于采用将天青色矿物混入胎泥中的独特工艺,得到了沉稳与饱和度极高的纯正天青色泽。具备玉石一样的质感,晶莹剔透、明亮如镜、天青般的美色。其与传统材料与传统工艺制造的瓷器截然不同,好似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产物。
通过研究,于俊仁他们还发现,天青瓷成型的工艺也与传统工艺完全不同,其采用外模与擀泥的方法,胎薄而质密;厚度大致都在1-1.7毫米之间,薄如纸也;经材料成分分析,胎泥中氧化铝含量奇高,又经过多次高温烧制后,质地细密坚实,器皿虽经历千年至今,经敲击仍可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宛如磬声。
于俊仁从事四十多年国防工业材料研究与制造,对硅酸盐材料有较多的理解。他们被这批精美绝伦的天青瓷所震憾,从科学研究后的结果来看,柴窑瓷器是无赝品可言的。因为它的用材太特殊,不是用瓷泥制胎,而是用具有天青色的彩色硅酸盐矿物(彩色宝石)制胎,釉无色透明。它的完美天青色来自于大自然,所以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种用贵材造瓷的瓷器,后人难以复制和效仿。
王光辉(右)于俊仁(中)对柴瓷进行测年
于俊仁及其同仁从业于国防工业的材料研究与制造四十多年,对于多种硅酸盐材料与合成原理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古人创出一个用全新材料与全新的工艺流程制造技术,解决了多个看似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终于在公元955年左右创造出了这被后人称为柴窑的浅青色之瓷,他认为应该称它为非传统技术。
1、通过X荧光检测定性、定量分析来看,胎的成分要比传统用料复杂得多(化验数据省略)。
2、传统的单色釉瓷器,胎本无色,都是将制色成分混于釉料中,高温烧制还原出所需的颜色。而柴窑是将一种具有天青色的天然矿物碾细至浆混于胎中,当胎具有了较理想的天青色后低温区固化至坚,胎坚硬后施第一层护胎釉,进行第二次烧结,由于胎已固化紧密,水化的釉料已无法挂上釉,必须创造出一种有粘性的胶质釉料,用毛笔涂刷上胶质表层釉进行第三次烧制。全世界的瓷器都沿用的支烧的方法而不能满釉,柴窑却用了难度最高的扣烧,施于满釉。第三次表层釉烧完后再低温烧制沿口装饰线,在高温熔融过的釉料上烧结低温装饰线,这也是材料工艺上很难连接起来的。共用了四次烧结,这也是唯一一种烧多次的瓷器。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京忠智库、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中国经济报道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智库+商会+媒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