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读《经济日报金观平:推进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有感而发。
国家提出”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这是国家在“提升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大力度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
就这方面我想提些个人看法:
新能源消纳体系要成功,要有足够的调峰能源。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发展分布式风光电新能源基地,关键还得发展智能化轻型燃气轮机分布式电站来解决调峰问题。
尤其在西部发展无碳新能源,比较现实的仍然是气电调峰。
我认为靠燃气轮机实现电热冷联供,热效率比较高,经济性是比较好的,而且也是化石类能源最低碳的。
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的燃气轮机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此,我觉得有必要再给大家描述一下“燃气轮机”!
燃气轮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高科技的载体,其代表了多理论学科和多工程领域发展的综合水平,是工程热物理学界、材料学界最顶尖技术的体现,是21世纪的先导技术。
也有人将燃气轮机描述成“一个体形庞大的工业机械巨兽”,这个巨兽最早是在1791年,由英国人巴伯首次描述了燃气轮机的工作过程;1872年,德国人施托尔策设计了一台燃气轮机,并于1900~1904年进行了试验,但因始终未能脱开起动机独立运行而失败。
1939年,在瑞士制成了4MW发电用燃气轮机,效率达18%;1939年,在德国制造的喷气式飞机试飞成功;从此,燃气轮机进入实用阶段,并开始迅速发展。在1941—1950年期间,应用扩展到舰艇、机车、汽车;在1970年代中期出现了数种100MW级的燃气轮机,最高能达到130MW;随着材料和冷却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如今简单循环单机输出功率已在340MW以上。
我国燃气轮机的发展是从二十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前苏联技术为基础自主研发、设计、实验;到二十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仿制、合作生产,不再自己研究、设计、实验;二十一世纪,在2001—2007年期间,我国以三次“打捆招标、市场换技术”方式,引进通用(GE)、三菱重工(MHI)、西门子(Siemens)公司的F/E级重型燃气轮机50多套,由哈汽—GE、东汽—MHI、上汽—Siemens 、南汽—GE四个联合体国产化制造。
实际上,由于燃气轮机的重要性,外方坚持不转让燃气轮机任何设计技术、热端部件制造技术,更不转让先进级(G/H级)燃气轮机的任何技术。据统计,截止到今年初,我国几乎所有已建、在建的天然气发电机组均来自国外巨头,美国GE、德国西门子及日本三菱公司凭借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已垄断中国市场。更为严重的是,垄断将长期持续,甚至十多年都无法解决。上海临港燃机的修理费全年平均为1.2亿元,其中备品备件一般占合同总额的50%~60%,燃烧热通道部件返修费用约占20%~30%,人工费用约占10%~20%。
值得欣喜的是,在2022年7月初,从成都传来消息,我国首个关于燃气轮机的重大产业主企业在成都东部新区落地,并签约建设。
据悉,成都中科翼能试验测试中心和制造基地项目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简州新城,于2021年10月正式签约,总投资50亿元,分两期建设先进燃气轮机科研试验、核心部件制造、总装总试产业基地。项目一期工程于3月启动基础工程建设,目前已完成厂房基础工程。二期工程建成后,中科翼能将具备燃气轮机的科研试验、核心部件制造能力,成为拥有年产40台套产能的总装总试产业基地。到2023年将完成首台燃气发生器验证机的整机组装并点火试验运行。到那时,不仅会打破燃气轮机被垄断的状态,而且一台机器售价在1亿元左右,国产替代不仅解决了‘卡脖子’问题,价格也可以降低一半。
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是航空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国家能源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因此,掌握自主可控燃机制造技术、实施国产替代,对于解决燃气轮机“卡脖子”问题,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如此,建成后将为构建自主可控的燃气轮机研发生产体系,助力解决我国重要装备‘心脏病’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也将带动新区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为新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带来无限活力。
组稿:经济学专家时星明,助理王文慧。
来源:《经济日报》、互联网及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