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66

    北京冬奥赛区的移动“风向标”:用精准预报保障赛事完成

    新华网  2021-02-26 23:51  魏梦佳、许小蕊   浏览量:76114

    带上风速仪,31岁的阎宏亮再次踏上海陀山实地考察的路程。他有着双重身份——北京市延庆区气象局气象台副台长,以及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延庆赛区现场气象服务团队成员。

    虽然已过立春,最高海拔2200米的海陀山上依然寒冷。陡峭的山峦中,山风四面呼啸而来,阎宏亮的头发在风中不断“狂舞”,脸也冻得通红,他用早已麻木的双手努力操控着风速仪,“风速每秒16米,和之前预测的数值一致”。

    冬奥会的气象服务一点儿马虎不得。预报员要根据经验和实地探察对计算机的模式预报进行订正,力求提供更为精准的预报数据。

    延庆区承担着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赛事,尤其在高山滑雪比赛过程中,风速和能见度等气象条件对运动员的赛时发挥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欧洲很多滑雪环境不同,我们这儿没有非常强的降雪天气,主要以干冷天气为主,所以我们预报的关键是风速,这就需要预报员克服严寒,不断体验总结转折天气到来之前,赛道上不同海拔高度风速、风向、气温等要素的变化规律,以便在赛时提供赛道不同点位的精准预报。所以,我们每次上山就要不断变换高度和点位去体验,就像一个移动的‘风向标’一样。”阎宏亮解释说。

    说起艰难的工作环境,2014年和同事一起到海陀山“拓荒建站”时的经历让阎宏亮至今记忆犹新。那年,北京开始申办冬奥会,阎宏亮和同事们在没水、没电、没路、没有通讯的艰苦条件下,只能自行背上几公斤的设备上山,更重的仪器则需要通过骡子驮上去。

    “除了这些,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吃的都不敢多带,必须轻装上阵,风大的时候面包拿出来后没多久就掉渣了,时间再长点,面包就和石头一样硬,而且到了冬天,眉毛和睫毛都会结冰,风大时脸被吹得真是没什么知觉了。”阎宏亮回忆说,“但既然做了这个工作,我就有职责练就过硬的预报本领,这也是对个人业务的提升。”

    2017年,阎宏亮正式进入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延庆赛区现场气象服务团队。从那时起,每到冬季,他都会同来自全国各地的气象专家们在延庆开展实地冬训,从学习山地气象知识,到顶着山风去摸索气象规律。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他在延庆赛区山地气象预报上形成了自己的预报思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积累了技术“财富”。

    这样的“财富”让他在全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先期举行的比赛中派上了用场。比赛期间,阎宏亮与冬奥团队中的预报员们精准预报了大风过程,并为赛事寻找到了适合比赛的“窗口期”,保障了比赛的顺利进行。

    2020年10月,作为雪车雪橇场地预认证活动的重点服务保障部门,阎宏亮带领气象台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逐小时报送气象实况和预报信息,发布了预认证气象服务专报67期,高标准完成了预认证活动的气象保障工作。

    “他是延庆唯一一名入选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延庆赛区现场气象服务团队的成员,同时也是科技冬奥项目技术骨干。”延庆区气象局综合办公室主任贾良说,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开启后,夏天忙防汛、冬天忙冬奥已成为阎宏亮的工作常态,“他在工作中展现出了一名气象工作者能吃苦、能战斗的精神,不仅对气象数据有着过硬的分析能力,对待工作也表现出超强的责任心和毅力。”

    气象变化是北京冬奥会赛事成功举办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天气的走向将核心赛区与交通、道路、医疗救援等外围服务保障工作紧紧相连,这也让阎宏亮和同事们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对于将要到来的北京冬奥会,阎宏亮满怀期待,也充满信心。“冬奥会期间,我们一定全力做好内外联动,用精密的观测、精准的预报、精细的服务确保赛事顺利完成。”他说。(完)


    【责任编辑:张巡山】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