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63

    湖南娄底“十八般武艺”精准扶贫 山乡唱起“幸福歌”

    中国新闻网  2021-01-06 23:09     浏览量:28790

    中新网娄底1月6日电 (傅煜 曾峰 谢暑光)“悟空,悟空,给我们跳个舞吧!”听到指令,机器人“悟空”开始手舞足蹈,让围观者大呼“萌翻了”。操控“悟空”动作的中枢神经“舵机”,产自位于湖南娄底涟源市白马镇的扶贫车间———湖南智晟智能科技白马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工厂,厂内工人都是从大山中搬迁出来的脱贫户。

    3111.jpg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推动产业“上山下乡”,让扶贫车间在农村遍地开花,越来越多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这是湖南娄底多措并举全面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一个生动写照。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统领下,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等一系列脱贫创新实践在当地蓬勃开展,为稳定长效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目前,娄底3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4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3.42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民俗小镇闯出特色振兴路

    “高高的天门山哟,弯弯的小河水呀,对面菜园的妹妹呀,笑得是果哩个甜……”隆冬时节,娄底市新化县天门乡土坪村,正在地头挖土种菜的村民廖贻青,放下锄头,山歌张口就来。

    天门乡地处雪峰山脉深处,善溪江蜿蜒穿过,瑶汉两族世代两岸依水而居,是新化县偏远的高山贫困地区。廖贻青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说起曾经的苦日子,他记忆犹新,“全家老少就靠地里的那点收成,根本不够养活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

    搭乘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春风,天门乡深入挖掘传统的苗瑶文化和梅山民俗,一手抓文化旅游,一手抓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民俗小镇的振兴之路。土坪村也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挖掘当地民俗文化打造实景演出。演员全是当地村民,演出内容源自村民的日常生活,有着一副好嗓子的廖贻青被拉进了演出团。

    “我们村有个舞台,每周六演一场,有150元的工资。”廖贻青没有想到,老来还能靠唱歌挣到钱,但让他开嗓的,并不是150元一场的演出费,而是越过越好的生活。“我们这里男女老少个个会唱山歌,但日子好了,才有唱的心情,以前没吃没穿的时候,哪有心思唱!”

    演出团的负责人廖汉君吹得一手好唢呐,曾是养猪大户的他,积极响应环保号召,主动关闭了养猪场,将家中的房子改扩建为农家乐。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他家生意冷清,但下半年却“一房难求”,有了20余万元的可观收入。“党的好政策让穷山沟变成了‘金窝窝’,生活越来越富足,幸福得能拧出蜜来!”

    帮农电商助土货“实力出圈”

    近年来,随着各类直播与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直播带货”逐渐走进山区,成为农民喜闻乐见的售货渠道,生活在山村的“直播带货达人”越来越多,土坪村村民、有着16万多名粉丝的短视频博主廖斌辉就是这样一位“新农人”。

    变手机为“新农具”,让直播成为“新农活”,将村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拓展成为“直播间”。廖斌辉先拍摄村里的有趣事“吸粉”,再收购村民的农产品加工成网红食品,通过直播卖农产品挣钱。干笋片、红薯干、萝卜条……这些奶奶教他做的“土货”,一经网上推出,几分钟就被“秒光”。2019年,仅直播卖货这一项,廖斌辉就盈利10多万元。

    在新化县,像廖斌辉这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网络直播带货成为了广大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新风口”。手工腐乳是新化县白溪镇的传统产业,受包装成本高、运输困难等因素影响,线下销售一直不温不火。2020年5月,网红“湘妹心宝”为当地一家腐乳厂进行了一场直播,通过“云体验、云选择、云购买”,短短两个小时竟卖出该厂三个月的销量。

    拥有400多万粉丝的“湘妹心宝”也是土生土长的新化妹子,一身粗布衫,两条麻花辫,一张纯净的笑脸,这位淳朴的农村姑娘在抖音平台圈粉无数。农忙时,心宝活跃在乡间地头,向人们展示犁田、种菜、耙田、插秧等传统农活;农闲时,她走进农村集市、向东街、北塔、紫鹊界、大熊山、奉家桃花源等地,带领大家领略新化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及自然风光;有时,她又化身“带货主播”,将新化的农特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订单式帮扶助力精准脱贫

    2020年,在广西经商的孙辉军回到家乡娄底双峰县,投资800万元成立了娄底市首家扶贫产品“大超市”———双峰县消费扶贫服务中心,率先成立湖南省消费扶贫公共服务平台双峰县运营中心,接入中国社会扶贫网。

    自运营以来,该中心通过“订单式”扶贫,与100多家具有带贫减贫机制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签订扶贫产品采购协议,与贫困户签订“扶贫农副产品优先采购意向书”,已累计销售扶贫产品2000多万元,帮扶2803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双峰县印塘乡龙泉村村民彭伟良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老小的生活,全指靠着家门前的两口鱼塘。这些年来,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彭伟良总是开着小三轮到处赶集,靠着勤劳苦干顺利脱贫。脱贫后,彭伟良扩大了养殖规模,承包了7个池塘1个水库,每年可出产50多吨鲜鱼。

    消费扶贫服务中心的成立解决了彭伟良的心头之忧。现在,他再也不要东奔西跑赶集卖鱼了,每天天亮前都会准时将一车鱼送到该中心。省去了奔波叫卖之苦,还能抽出时间养猪养鹅,拓宽收入渠道,彭伟良一家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昔日雁南飞,今日凤归巢。退役军人回乡担任村支书、领办合作社,年轻有为的企业家回乡再创业……如今在娄底,像孙辉军这样返乡创业的“归雁”越来越多,带领百姓共同致富。(完)


    【责任编辑:张巡山】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