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64

    聚焦| 宋贵伦:应对疫情关键看——社会能否“全响应”、社区是否“给力”

    中国经济报道  2022-05-08 20:57     浏览量:188187

    在疫情防控中,有两个战场最重要、两支队伍最可敬,一个是救护战场的医护工作者、防疫工作者,一个是社区防控战场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

    在北京新一轮的疫情防控中,社区,这个平常并不显山露水的机构,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物资保障到全员核酸检测,从招募志愿者到代居民买药……

    两周以来,多个管控、封控小区平稳运行,居民们“静止”了,但生活并没有静止,平价的粮食和蔬菜就在门口,随时可以买到,患病的人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必需的药品。这一切,和无数社区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努力息息相关。数据显示,在北京的每一个社区中,平均有13名以上的社区工作者。正是他们,在抗疫的艰难关头,让社区顺利平稳地运转。

    如此强大的社区力量,是怎样建成的?他们在疫情中的表现,又会给防疫常态化的当今社会,带来怎样的启发?为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贵伦。

    1.jpg

    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贵伦。受访者供图

    社会建设是应对疫情常态化的根本保证

    新京报:北京这一轮的抗疫工作中,社区的力量被极大地发挥了出来,你是否注意到这一现象?

    宋贵伦:在众多城市中,北京应对疫情防控是比较主动的。这其中,及时、正确的决策是关键,而社会建设基础扎实,则是根本原因。不仅是这一次,在北京前几轮的抗疫中也是如此,社区高效、精准、有力的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新京报:为何认为社区工作是根本原因?

    宋贵伦:疫情两年多,有很多城市暴露出城市治理的短板问题。这其中,固然有行政决策力、执行力的问题,但深层次原因在于社会建设的基础性短板。

    十年前,我们曾研究出一套社会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一直对全国各地进行跟踪研究和测评。在疫情暴发以后,我们发现了几个共同特征:一是疫情的暴发点,大多在城乡接合部、老旧小区等区域。这些地方人口结构相对复杂、城市管理相对薄弱、社会建设相对落后,是疫情防控的“软肋”。二是疫情防控相对吃力的城市,数据显示,恰恰是社会建设相对落后,社会治理指数比较低的城市。三是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难以做到社会“全响应”,政府、社会、市场合力不足,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没有社会建设部门抓综合协调,社会建设工作没有形成全面覆盖、整体推进的工作体系。

    社区建设的北京故事

    新京报:北京强大的社区力量是怎样建成的?

    宋贵伦:早在2007年,北京市就成立了社工委,推进社区建设就是重中之中的工作。当时确立的目标是“三有一化”:一是有地方办事,按照不低于350平方米的标准,彻底解决社区办公场所的问题;二是有经费办事,保障社区工作经费;三是有人办事,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还有“一化”,即社区工作规范化,社区党委、居委会、服务站有明确工作职责和规范。200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等“1+4”文件,形成一套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建设全覆盖体系。其中,社区建设是重点。明确加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三驾马车”建设,形成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把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市场社会互动的中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社区治理的效能,使社区真正成为“小而全”的居民生活共同体,把党支部建在了小区,把服务送到了居民家门口,把管理落实到网格,确保社区生活在常态化和防疫情况下都能有序运转。

    新京报: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哪些方面加强了社区的建设?

    宋贵伦:介绍一组数字:目前,北京市有3422个社区,有4.48万多名专职社区工作者,平均每个社区13个人以上,平均年龄39岁,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2%以上,党员占55%以上,40%以上的人拿到国家人社部、民政部颁发的社工师资格证。北京市还一直坚持对社工进行专业培训。经过多年的努力,北京市打造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在疫情防控中,有两个战场最重要、两支队伍最可敬,一个是救护战场的医护工作者、防疫工作者,一个就是社区防控战场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

    现代社会中的基层力量

    新京报:为何在抗疫中,社区展现出了这么大的力量?

    宋贵伦:多年来,北京市重视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1998年以后,曾连续召开了五次城市管理会议,推进街道和社区改革创新。2007年市委社会工委成立后接续推进这方面的工作,二十年磨一“建”,非一年之功。街道越做越实,社区越做越强。

    新京报:现在的社区居委会有何特征,和以往的居委会有什么不同?

    宋贵伦:过去的居委会,是基层组织建设范畴,更多是一个组织概念,少有社区服务治理职能。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市场化、社会化、流动化加快,特别是2000年国家民政部明确社区以居委会为单元后,社区居委会的社区服务治理事务越来越多,现在的社区居委会不仅是基层组织概念,而且是城市基层服务治理工作概念。

    新京报:我们的社区与国外的社区有何不同?

    宋贵伦:我国社区建设从国情出发,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社区不仅有自治功能,还有加强社区党建、加强社区服务治理的职能,是社区党员之家、社区居民之家、社区成员之家,是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制度在城市基层的表现形式。

    社区减负要靠推动政府购买服务

    新京报:社区工作者是什么身份?

    宋贵伦:由于社区是自治组织,社区工作者不是公务员,也非事业编,而是劳动合同制,与所在街道办事处签订劳动合同,工资按本市社会平均工资标准,北京、上海都是这样做的。

    新京报:社区工作者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注意到,他们加班加点是常态,也有人觉得,社区工作者报酬不高、负担过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宋贵伦:北京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也不低也不高。说“不低”,是基本工资不低,十多年来,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从2008年的每月平均800多元,到2018年的8000多元,是全市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说“不高”,是除了基本工资外,其他补贴不高,扣除“五险一金”以后拿到手的钱不高,实际劳动付出与实际报酬比还不够高。但相信政府会一直重视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也相信社区工作者能够理解当前经济是有暂时困难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一直重视关于社区减负的问题。我认为机械做减法是减不下来的。因为上级交办任务越来越多、居民要求越来越高,这与社区减负本身就是矛盾。

    既要高质量完成上级任务、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社区服务治理需求,又要切实减轻社区负担,要用改革思维,最好的办法是推动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吸纳专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服务治理,把不该由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转移出去。

    新京报:也有人认为,社区工作者晋升渠道较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宋贵伦:2015年时,北京市委市政府社会体制改革文件明确提出,优秀的社区党委书记,可以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2019年,北京在全市首次招收了39个社区书记进入机关、事业单位。这打破了晋升的天花板,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但也要看到,目前招收数量还很少,从我个人建议,要实现机制化、常态化、规模化,让更多的优秀社区工作者有这样的机会,真正做到让社区成为培养人才的平台和渠道,使社区工作者能够“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流得动”。这也是广大社区工作者的期待。

    要有一支强大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新京报:北京的疫情防控,提供了怎样的经验?

    宋贵伦:疫情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疫情到来,真正考验一个城市的防控能力,是党和政府号召社会能否“全响应”、社区工作能否“给力”。北京是一个大都市,但两年多来,北京在几波疫情中,能够取得目前的效果,居民得以正常生活,社区得以有序运转,和有一支过硬的社区队伍是密不可分的。

    新京报:对社区建设的未来,你有何建议和想法?

    宋贵伦:下一步需要做的,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健全体制、完善政策;二是要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政府、市场、社会进一步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三是进一步夯实基础,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自治要落地生根、有用有效,特别是要有一支过硬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国家“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专职化的进程,这些其实都是北京经验,全国各地都应该抓落实。

    新京报:有没有具体的目标?

    宋贵伦:“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每个万人以上的社区,要配备不少于18个专职社区工作者的目标。就全国来讲,缺口还很大,北京也仍有提升的空间。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下,这个目标任务应该抓紧抓实抓好。

    ■人物简介

    宋贵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会长,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会长。曾任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北京社会建设概论》《十年磨一“建”:社会建设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回归社会建设:四十年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建设现代化之路》等。

    信息来源: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

    综合报道:中国经济报道


    - 重点推介 -

    中国经济报道-“落地各省市县”系列重点项目

    ↓↓↓

    附:“落地各省市县”系列重点项目:

    项目推介|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为建材企业提供高效、专业的认证评价服务

    项目推介| 翔东龙XL100飞机系列:通用飞机研发制造和运营 多种机型系列广泛适应各类应用场景

    项目推介| 城市社区体育运动公园:打造具有明显消费标签的体育运动休闲目的地

    项目推介| 中国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寻找对中国健康产业未来发展有价值的优秀企业

    项目推介|“健康中国”国家重点工程——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重点项目

    项目推介| 中国冰雪-冰雪魔法世界《后冰雪情缘》综合文旅项目——成功助威冬奥后,为中国冰雪经济添一把“火”

    项目推介|“易快停•城市级智慧停车项目”:集投融资、建设、运营、停车后服务产业链于一体的城市停车服务

    项目推介| “无人驾驶观光车”打造智慧景区文旅项目

    项目推介| 新农创集团:为全域乡村振兴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项目推介|“中国名特优商品”评价认定助力中国品牌打造

    项目推介| 全国首届“兴品官”主播大赛暨数字乡村互联网营销师大赛

    项目推介| 北交所上市直通车——玖零中创上市加速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产业链服务 实现快速上市

    项目推介| 苏州园林产业集团:姑苏印象·旅居小镇-落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项目

    项目推介| 《中国推介》栏目:向世界推介中国 向中国推介世界

    项目推介| 一村一网——数字乡村应用软件 助力乡村振兴

    项目推介| 百望云·数字商业平台 园区赋能业务

    项目推介| 林业与草原局碳汇开发交易项目:助力企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项目推介| 胡润百富全球500强俱乐部:从“走出去”与“引进来”打造招商引资的“品牌之都”

    项目推介| 国际高新技术研究院——国家级超级项目孵化投放综合性平台

    项目推介| 东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民族软件业的引领者

    项目推介| 未来人居国际产业集团——全球智宅装配产业运营商

    项目推介| 七星生态集团:一站式生态产业建设和运营综合服务“管家”

    项目推介| 光大国信环保科技固(危)废资源化体系:打通固废综合利用的最后一公里

    项目推介| 中国科学院喀斯玛科技孵化器:搭建公共孵化创业服务平台

    项目推介| 中国科学院海外人才创业园及孵化器:构建“中科院公共孵化创业服务平台”

    项目推介| 国家科技部院士专家协同创新中心——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示范区

    项目推介|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林草行业咨询设计的排头兵、国家队

    项目推介| 国家发改委基金债产品(国信中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项目推介|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电国际新能源——《新能源项目投资意向书》

    项目推介|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中化学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清洁能源工程领域的领军者

    项目推介| 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冷链物流基地项目

    项目推介| 中国船舶集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专业化大型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产业平台

    项目推介| 中国华电集团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国内一流的综合能源服务提供商

    项目推介|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良业科技集团股份公司——光科技服务商 用光讲好城市故事

    项目推介| 中国航天建设集团——航天领域全流程一体化的智能建造解决方案

    重点项目推介| 中国华录集团“数据湖+、智慧城市、智慧交通”项目

    项目推介| 中信集团“产业+科技+金融”千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

    ■简介| 【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共建永不落幕的“各省市政府三招三引政企合作平台”

    ■简介| 【京忠智库】——汇集雄厚国内外高端专家学者队伍的“大型国际公共关系智库”

    ■简介| 【中国经济报道】——以项目运营为主、媒企会联动发展的“开放型融媒体产业智库综合服务平台”


    中国经济报道 关于我们.png

    中国经济报道独特的“1+3+6+N”发展思路:

    1:1个平台:“开放型融媒体综合服务平台”

    3:3驾马车:“融媒体集群矩阵+商协会+专家智库”

    6:6大产业智库:“专家推介(专家库)、人才推介(人才库)、企业推介(企业库)、项目推介(项目库)、机构推介(投资机构库)、招商推介(招商信息库)”

    N:N个供需链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N个供需链接


    点赞gif.gif

    中国经济报道 入驻平台副本.jpg


    中经聚焦.jpg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国经济报道联合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及各省市人民政府驻京办、各省市商协会、上市公司、500强企业、央企国企、各大金融机构资源,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超级集群综合赋能平台,“融媒体集群矩阵+商协会+专家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

    中国经济报道中经融媒体综合平台发布系统(1000+多家网络媒体)全方位报道(专家推介+人才推介+企业推介+项目推介+机构推介+招商推介):

    传播方式多元化,扩大报道影响力。中国经济报道中经融媒体综合平台发布系统(1000+多家网络媒体)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纪录片、直播、大型活动专题等)实时发布,做到即时发稿,高效传播,360°无死角地将大会传递到网络各个社会群体的手机常用信息来源端,扩大宣传报道的影响力。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百度百家、封面新闻、上游新闻、人民日报海外网-海客号、大众网-海报号、环球网-环球头条、虎嗅网、钛媒体、知乎、喜马拉雅、东方财富网、雪球财经、豆瓣网、企博网、一点资讯、抖音、快手、火山、西瓜视频、A站、B站、全民小视频、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

    “三驾马车+”联手发力赋能企业.pdf

    ▶ 中国经济报道 简介.pdf

    ▶ 中国经济报道 各项业务及项目介绍.pdf

    《中国经济报道》融媒体综合服务平台概况介绍

    《落地各省市重点项目库》特别专题-联系人熊辉2 - 副本.jpg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