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67

    [专家智库] 欧廷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何以铸造民族自主品牌?

    中经网  2022-08-29 12:02     浏览量:189201

    文/ 欧廷君

    摘要:目前,我国中医药继承与发展存在哪些障碍?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宝库”如何挖掘?中医药创新面临哪些难题?怎样让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重新焕发新活力?在此,笔者认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须坚持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使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品牌于一体地协调发展而采取如下举措。才能使中医药健康产业焕发新动力,才能成为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图片1.jpg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取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照片)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委员会向世界公布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她研发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赢得整个人类的赞誉,国人为之振奋,中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希望。

    然而,因多种原因造成,我国中医药几千年绝技却有不少流失国外,成为国际市场治病养生的香饽饽。我国古方“六神丸”被日本拿去研究开发的“救心丹”,风靡全球,被誉为“救命神药”。在日本,超市药店中卖得最火的,莫过于汉方药,甚至中国游客都大买特买,带回国内分赠亲友。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份额不到3%,日本、德国则占90%。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则占5%-7%。曾获日本医师会“最高功勋奖”的日本医学权威大冢敬节生前叮嘱弟子:“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 这话听起来有些偏颇,但在某些方面确被言中。

    几年前,美国获悉山西运城一位老中医有独门治疗结核病的绝技。为得该处方,美国就以旅游团形式来运城开展治疗结核病活动寻获此方。正如湖南中医学院副教授陈勇将自己在美国考察写的《美国市场中草药的热销,对我国的中草药研究的反思与建议》中说:“1994年美国通过一条法规,中草药可不经FDA批准,就可直接进入美国市场。看见美国货架上摆满了各种中草药制剂,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中草药制剂在美国深受欢迎,中医药发展有望。惭愧的是在琳琅满目的中草药制剂中,没有一种是中国制造的产品。

    在申请中药专利中,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最热衷。2006年底,葡萄牙国立波尔图大学正式开设中医专业,在中国研读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人数位居第一。

    中医药在国际市场备受重视,而国内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却习惯“三素一汤”。以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联合加入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给药。成为国内医院治病的“常方”,其后果是造成细菌耐药而降低人体自身抵抗能力,很不利于疾病治疗与人体健康,难道还不值得有关部门深思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中国中医药产业这个伟大的宝藏,却至今在国内医药界“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成为地地道道的“黑匣子”。 究其根源,我国中医药界在传承与发展上受到严重制约,导致中药科技基础相对薄弱,中成药功能主治模糊、制药工艺粗放、质控技术落后、过程风险管控薄弱等。制约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做大做强,更谈不上造福人类健康而成就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品牌。

    我国中医药继承与发展存在哪些障碍?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宝库”如何挖掘?中医药创新面临哪些难题?怎样让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重新焕发新活力?对此,笔者认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须坚持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使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品牌于一体地协调发展采取如下举措。才能使中医药健康产业焕发新活力,才能成为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强化中医药学研究开发与投入,全面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着力把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开发列入国计民生和产业转型升级与“健康中国”的头等大事来抓。 在此,笔者认为,首先,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和战略攻关课题研究, 制定各项措施,鼓励中医药人员科研创新。明确扶持重点,设立政府科研专项基金,重点扶持有优势、有特色的中医药学科研究单位和中医药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创新。 着力加大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学科与技术研究, 使之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中医药学科创新的重要基地。

    其次,转变观念,打破常规,突破界限。组建适应课题需求的科研团队,构建科技资源有效利用新模式,鼓励多学科交叉,解决中医药学的重大科技难题。不断创新中医药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从国家层面为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提供政策与法律保障。强化科研院所与大中型企业、基层医疗单位“联姻”进行技术转让、技术合作。使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为人类健康事业和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及时破解中医西管的被动局面,彻底为中医药松绑,重点扶持有良好资质的中医药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让中医药医疗科研机构成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助催器。

    另外,破解中医药与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起步晚、投资少而形成“先天不足”的怪圈。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真正使各级中医药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与同级医疗卫生机构同步。让国内中医药治疗机构全面形成设备先进完善、人才充实、管理健全的各级中医药医疗机构,使其真正担当起我国中医药科研、医疗及预防保健工作上创新与发展的伟大重任。

    二、构建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目前,我国中医药人才存在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窄,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思维欠佳,实践能力不强,学科之间缺乏相互交融。使中医药学学生思想不活跃,缺乏创新冲动与欲望,思维方式呆板,忽略医学实验活动,而多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倾注力量,导致当代中医药学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1、面对这些情况,中医药人才培养须以继承为基础,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拓宽专业口径,将中医药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新科研成果纳入课程中去。不断推出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竭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和求异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开发学生身上潜在的创新品质与创新潜能。

    2、加强中医药学生的科研实践是院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科研实践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和空间。彻底改革较为僵化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体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

    3、构建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把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与中医药人才和医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融为一体。积极实施国医大师等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教育工作项目,建立全面覆盖中医药师承教体系。强化医教协同改革力度,以临床中医药学为重点,构建中医药学人才供需平衡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探索举办中医药临床研究,把中医药学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持久化、法制化。

    4、各省级卫生计生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将全科和中医(民族医)专业纳入到医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地方三级综合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强化对县、乡村医生的培养。统筹管理、整合资源。推进基层各类在职、在岗人员的培训。同时,进一步完善中医人才使用激励政策,加快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基层和急需紧缺专业岗位中医人才收入分配机制,并向全科岗位与基层倾斜,为“健康中国”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中医人才队伍。

    三、强化责任和民族担当精神,优化中药审批准入,扩大中药医保目录。

    目前,全国获批的药品生产批文为16.9万件。其中2012—2013年获批的中药数量分别为27个和37个,只占当年新药总数的6%。而2014年获批的501个新药批文中,中药只有11个,仅占2.19%。业内人士表示,中药面临边缘化的局面是审批太难。对此,笔者强烈呼吁有关药物审批部门,以大众健康和振兴中医药产业为己任,给中药审批大开绿灯,迅速助推中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大家知道,中药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要倍加珍惜、保护,倾力开发中医药这一宝藏,并将转化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优势。对此,须彻底砸碎目前药物审批以西药模式为主的桎梏,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采取多靶点验证来优化中药审批准入门槛。

    在中药药效评价上,积极创新中药直接审批流程,建立动物模型,让小白鼠“点头”。打破严重制约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条条框框,对上千百年传承的经典名方,其疗效已经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获得验证,直接授予许可批准;对含毒性的中药处方进行安全性评价。正如中医药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研究员在建议中表示,院内制剂应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实行中医药行政部门备案报批,由医疗机构自主管理,保证质量与治养功能。充分发挥我国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让中医药产业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同时,根据总书记“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的执政理念和顺利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我们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和民族担当精神,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一切为了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全面复兴,及时把有损人体健康的“三素一汤”及毒副作用较大的化学药品进行全面清理并尽快取缔。着力把那些济世名方,疗效好,治养功能确切的中药制剂、丸、散、膏、丹列入全民医保目录。积极在中、西医院向广大患者全面推广,提高国药在人民治病养生上的使用率,让中药名方真正惠泽于世!

    四、强化企业经营主体责任,铸造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世界品牌。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元年,也是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和实施“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之年。一轮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医疗产业转型发展呼声强烈。在此,笔者认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须突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强化企业经营主体责任抓好以下工作。

    1、强化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经营主体责任,提高民族自主品牌竞争力。在新常态下的市场竞争模型中,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产品与服务竞争日趋激烈而其效果弱化。企业与商家必须在产品技术上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过硬的品质与服务,提升品牌附加值来谋求市场竞争优势。强化自身经营主体责任,并把社会事业与企业经营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赢得消费者和公众对品牌的认同,这无疑是企业一种深层次、高水平、智慧型的竞争选择。

    2、强化企业经营主体责任,向社会利益群体作出姿态,勇于承担品质保证、诚实经营等社会责任。主动让企业产品与服务接受监督,使之值得信赖。这样,一方面能在消费者当中树立良好形象,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另一方面则应旗帜鲜明向政府及利益相关群体表明态度,获得社会认同和支持。云南白药就是典型的成功个案,他们斥巨资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公益活动,从而也获得了各项政策性扶植,而使云南白药成为内外公认的民族品牌,产品旺销国内外市场。

    3、强化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经营主体责任,增强亲和力,实现企业永恒发展。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今天,强化企业对国家、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是当务之要。否则,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永恒发展。前段时间以来,某些大健康产业企业因产品质量、服务与销售方式存在问题而见诸报端,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直结伤害整个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民族品牌的提升,值得我们觉醒!

    值得欣慰的是,国内许多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企业在诚信经营与社会责任方面上做出了表率。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广药集团、扬子江药业、广东省中医院等做得比较出色。他们在狠抓产品质量、服务提升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消费者提供尽善其美的服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赢得社会各界好评,增强了企业与产品在市场的亲和力,产品与服务畅响国内外市场,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形成双赢而实现企业永恒发展。

    4、强化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经营主体责任,荣耀中华民族自主品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企业经营理念,须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并能体现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高尚的人文情怀,让企业与社会和谐相处。这样,就能引起员工的认同,企业员工就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充分激发员工的自豪感、使命感,真正使员工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

    因此,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企业应着力在经营责任与生产方式上创造和谐、健康的经营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经营目标和企业精神,更有助于企业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坚持以企业经营主体责任为导向的企业精神,乃是当今与未来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全面振兴的根本。顺应市场与社会消费新要求,才能得到全社会认同;才能赢得更多的顾客;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率;才能在残酷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真正荣耀中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民族自主品牌。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节点上,强化有关部门、企业经营主体责任。不但能降低企业转型成本,而且还能降低社会变革须付出的改革成本,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笔者热切希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企业积极践行自身经营主体责任,让该产业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成为一张张颇具分量的“中国名片”,为中国中医药产业在国际上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开创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全面复兴!

    (作者简介:欧廷君,全球品牌、创新、人才、企业家概念科学阐述第一人。国内财经、品牌、管理实战知名专家、企业经营战略顾问、亚洲经营智库首席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经网.中经在线专家智库特约专家、首席研究员。擅长区域经济、乡村振兴、民族产业、品牌发展研究、企业经营战略创新创意管理工作,国内多家权威媒体财经、品牌、管理栏目专栏作家、诗人。)

    综合报道:中经网·中经在线

    编辑:王海珠 熊辉 郑紫文

    19 专家智库 竖图 欧廷君副本.jpg

    中经报道 网站文章底部 三驾马车副本.jpg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经网·中经在线联合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及各省市人民政府驻京办、各省市商协会、上市公司、500强企业、央企国企、各大金融机构等高端资源,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超级资源综合赋能平台,充分发挥“融媒体集群矩阵+商协会政企合作+专家智库赋能+”的特殊资源优势,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

    新闻下方 三张图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副本副本 平滑15.jpg

    新闻下方 三张图 世界酒店联盟副本副本 平滑15.jpg

    新闻下方 三张图 央视美丽乡村栏目副本副本 平滑15.jpg

    新闻下方 三张图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副本 平滑15.jpg

    中国经济报道 入驻平台副本.jpg

    注: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来源出处。

    百度搜索:中经网·中经在线“三驾马车”超级资源综合赋能平台-【十大对接“直通车”】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