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67

    慈善组织缓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优势与路径探讨

    中经网  2023-06-21 18:59     浏览量:135716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关于青少年群体自残、自杀的相关报道接连不断地冲击着大众的神经。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约有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在“内卷”成为社会热词的当下,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动态同样席卷了青少年群体,这种心理的自我预警青少年自身往往无法科学应对。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显示出高度复杂和不确定性,因此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不再是独立问题的解决,而是要构建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微观系统(青少年)、中观系统(家庭和学校)、宏观系统(政府和社会)的共同作用,才能全面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慈善组织作为公益事业的建设者,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将会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 2023年中国人大网最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修订草案)》应急慈善专章相关内容:“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社会安全事件时,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协调机制,提供需求信息,有序引导开展募捐和救助活动” 。其中,社会安全事件就包括了学校安全事件以及其他社会影响严重的突发性事件,这反映了国家对于慈善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鼓励支持,也反映了解决该类社会问题的迫切需要。

    慈善组织介入问题的优势分析

    一是机制灵活,及时了解社会需求。慈善组织植根于社会,更贴近受助群体,更容易接近基层群众,反映迅速,机制灵活,切实了解青少年群体的诉求,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和反映青少年意愿,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决策的方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慈善服务。

    二是平台性强,有力整合社会资源。慈善组织具备公益性、专业性等基本特征,不仅能够及时解决社会的需求,还能充分动员基层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力量,为各方资源提供一个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平台。在多方合作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的优势,扬长避短,使得作用发挥最大化。

    三是问题关联,协调创新解决路径。问题就是答案,在单一问题上找突破,容易陷入死局,整合多个关联问题,问题就有可能成为彼此的答案。举个例子:

    关联问题1:“现在很多家境不错的孩子产生了心理危机,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不会处理,抗挫折能力太弱,这缘于原生家庭教育缺失、学校不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等,但应试教育等根子上的问题很难短期解决。

    关联问题2:社会还有一群特殊孩子,他们生来残障,只能在特教学校学习,可政府不可能全部兜底,也不会一直集中照顾,那就需要他们有生存技能,学校会根据他们具体的情况教授很多才艺和技能,比如书画、文艺表演、工艺品制作等,但他们的才艺很少有机会充分展示,产品也没有好的销路。”

    如果让这两个学生群体交互会怎样?公益就可以让他们成为彼此的答案。如果将这两个都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融合到一个项目中来推进,或许可以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慈善组织介入问题的路径探讨

    在缓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危机的过程中,慈善组织应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呢?综合“正视问题+换位思考+加强关怀+科学应对”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径。

    一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家校共育。慈善组织在缓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中可以通过加强心理健康的普及和推动家校共育理念来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宣传、讲座和培训等方式,邀请相关高校专业教师、社会心理学专家,面向学生、教师、家长三类群体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传播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制定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内容,并依托各类短视频平台面向家长和群众进行在线宣传。

    其中,家校共育是重要的一环。慈善组织可以开展针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的指导。通过家长培训班、家庭讲座等形式,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心理健康教育技巧。也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家长沙龙、家长会议等,为家长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促进家校互动,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在线交流和资源分享的机会促进家校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二是专业能力培训+运动倡导。针对本地教育局领导、中小学教师、项目骨干工作人员三方面人群开展专业培训。依托高校资源,开展“心理健康业务高级研修班”,如:组织教育局领导赴北大、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学习培训;其次可以从学校入手,目前已有不少数学校建有心理咨询室,但在实际运行中效果却差强人意,部分咨询室缺少专业设施甚至处于长期关闭状态,有的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往往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他们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及干预能力,慈善组织可以邀请高校心理学专家对学校老师、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能力,让教师在妥善处理自己情绪的同时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和干预能力。

    另一方面,推动学校进一步增加运动时间,《运动与儿童心理发展》一书提到,运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体能,心理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参与运动的孩子在心理承受力方面高于同龄孩子,体育运动在给青少年带来身体锻炼的同时,能很好地抵消负面情绪,使他们的情绪更加稳定。慈善组织可做“青少年运动”相关议题性的倡导或协调当地的体育运动指导员作为志愿者进校提供专业活动指导,同时在社区倡导开辟亲子运动场所和组织相关运动赛事等活动。

    三是科技赋能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评+及时干预。引导科技向善、科技赋能,以公益铺路,引入智慧心理测评体系,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和以隐私保护为前提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综合大数据视域下心理预警系统的建设内容和预测作用,将其应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中。通过建立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异常值分析技术和统计学方法,采集、预处理、分析、理解和评估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数据。支持研发科学普惠的心理健康智能产品和宣教产品,利用这些科技工具进入学校和家庭,全面陪伴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通过定期测评及智能产品的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和风险预判,及时发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利用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必要的危机干预来引导孩子们正确对待情绪的波动。科技赋能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和及时干预,有望提高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解决能力,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关爱。

    四是志愿服务体系打造+社会化资金募集。为了构建一个强大的志愿服务体系,可以采取多项措施来促进志愿者招募、培训和活动开展,并同时推行社会化资金募集来支持这一体系的发展。

    首先,志愿者招募对象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主,特别是那些具备心理学背景或经验的志愿者。根据《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模式的优化》,志愿服务组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志愿者的参与,青少年能够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并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志愿者将接受专门的心理学培训,以提高其理解和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培训内容将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沟通技巧、危机干预和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培训,志愿者们将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引导者,在社区和学校开展相关的公益活动,与青少年建立起信任和亲近的关系,也更能在实际活动中探索出良好的解决方案。

    其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设计和上线公益项目,以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和捐赠。通过公众号图文和短视频等形式进行推广,将公益项目的意义和影响力传达给社会大众。同时通过与企业和组织合作,共同开展公益活动,社会化资金募集方式能够动员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为志愿服务体系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五是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倡导和组织。例如:

    1、心理健康全民阅读活动。可以联合本地图书馆及教育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制定符合学生、教师、校长、家长等群体的心理疏导阅读书单,撰写心理健康知识读本或折页。选取试点学校建立“校园心理健康阅读角”,举办“中小学心理健康阅读营”,开展“心理健康读书会”。

    2、设置标志卡通形象的护佑健康活动,如:“鸭姐妹(谐音为压力解决了,压力没有了)”护苗活动。围绕“心理咨询、定点帮扶”开展线下互动。例如,依托本地新华书店线下门店和阅读空间等公共文化场所设立卡通形象“鸭姐妹”护苗角,在阅读空间外设立“鸭姐妹”服务台,采取答题抽奖等方式宣传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提供“鸭姐妹”贴心咨询服务,同时设立捐款码,开展劝募活动;同时组织特教学校学生的巡演、义卖活动,义卖所得款捐赠给定点帮扶的特教学校。

    3、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大赛。带动本地高校建立心理健康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大赛,以短视频讲述心理健康知识小贴士和亲子体育活动结合的方式,引导和号召全社会爱心力量共同参与,引起重视,并群策群力,科学应对。

    4、开展心理健康研学游活动。可以对接相关文旅公司,结合专业力量,设计中小学亲子心理健康研学游方案,利用寒暑期组织开展各类亲子研学游活动,加大宣传,引导学生家长带着孩子自愿报名参加。

    5、心理健康征文大赛及阅读手记活动。可以联合各类社会刊物,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等有针对的开展教师心理健康征文大赛,选取优秀文稿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相关刊物上进刊发;联合图书馆等文化单位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阅读手记活动,活动中选出幸运读者并提供奖品。

    总的来说,慈善组织在缓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全社会的支持,在于慈善机构主动作为。应对青少年心理危机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建立和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体系。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关注和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更加温暖、包容、和谐的家庭氛围、学习氛围、社会氛围,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可持续的支持和帮助。

     (沈莉、吕安、谢昕怡 第一作者系安徽省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第二、第三作者系人大附中中外合作项目ICC及中国农业大学学生)

    沈莉同志简介

    沈莉同志现为安徽省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备灾救灾中心主任,省社会组织(基金会)评估专家组组长。安徽省红十字基金会首任负责人。曾荣获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和安徽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安徽省红十字基金会于2017年初独立运行,2018年就获评5A级社会组织,2021年获民政部表彰的先进单位(全省唯一获此佳誉的基金会)2022年荣获安徽慈善奖。沈莉同志不仅有着杰出的实战能力,还长期对慈善事业进行深度研究,是省内外很多慈善组织的特邀专家,曾应邀在多场全国性会议和上海、广东、浙江等约30个省市相关会议中做过专题讲座。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