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环境
作者:周宏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各有什么特征?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的产业载体有哪些?此类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用于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一、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是主动契合我国高质量发展主题的理论创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生产力发展方向,为新时代全面推进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新质生产力,因高质量发展而催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也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要求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效率更高、生态环境代价更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以尽可能少的经济成本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形成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态势。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必然要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要求是绿色的,劳动力、技术、资本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协调不充分问题。在对外开放中,要以高水平开发的姿态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构建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加大就业、教育、社保、医疗投入力度,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与生态惠民、富民的目标是一致的。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是支撑绿色发展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推动力,绿色发展也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发展方向。绿色发展,既强调生态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也强调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既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也强调不能只顾生态环境保护而不发展经济,也就是不能以资源环境为代价取得一时一地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绿色生产力,是发展与保护协调的先进生产力。绿色发展本质上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由于增长方式粗放带来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由从属走向相互融合、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双赢局面。
绿色生产力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从经济学角度看,提高效率就是用同样的资源生产更多产品,或生产同样的产品使用更少的资源。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要求加大绿色科技创新力度,研发和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及其供应链。效率提升可以推动产业转型,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进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创新要素集聚和项目协同,我们可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共享发展。
绿色生产力注重环境的承载力。从经济学角度看,生产中排放的污染物要小于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或环境容量。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治理恢复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我们必须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环境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这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必要条件。绿色生产力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可持续生产力,美丽中国建设也将激活更多的绿色生产力。
绿色生产力注重气候的友好性。绿色低碳发展是世界潮流,碳中和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世界主要国家制定了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了实现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其中能源是重中之重。工业文明时代的生产生活主要依靠化石能源,在加工、燃烧、使用过程中排放大量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影响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在造福人民的同时也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以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担当。
绿色生产力注重发展的持续性。科技创新特别是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的创新,不仅为企业工艺流程改进、技术升级、绿色产品创新创造提供了空间,也为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规模和强度提供了新路径。以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工具,以数据作为关键资源,以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在能源生产、转化、传输、存储和消费过程中,通过感知控制、数字建模、决策优化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排放脱钩。绿色生产力,不仅关注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也为后代人留有足够的资源和空间。
二、深化对“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的认识
绿色生产力是驱动和支撑绿色发展的生产力。那么,绿色生产力在什么方面发挥驱动和支撑绿色发展的作用呢?通过分析国家有关文件可找到答案。
一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第十一篇“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细分为三章:第三十七章,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第三十八章,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第三十九章,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由此可知,“十四五”规划纲要是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和发展方式转型三方面来规划绿色发展的。
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这一文件对目标路径、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进行安排,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其中提出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打造示范样板、开展全民行动、健全保障体系。七项中,发展方式转型、污染攻坚战和生态系统安全是重点,其他内容则为目标、试点、公众参与和政策措施。
三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九部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分三项内容: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即《政府工作报告》是从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和碳达峰碳中和三方面来部署绿色发展工作的。
总之,在国家有关文件中,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等概念,侧重点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不是不强调经济发展,而是因为经济发展均放在文件的较前面部分,如果在绿色发展部分仍强调经济发展,难免就会出现内容上的重复。因此,绿色发展部分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从发展方式转型这个角度来阐述的。
在绿色生产力的驱动和支撑下,我国绿色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含金量”和“含绿量”明显提升。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一半,历史性地超过火电装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生态环境“十四五”重大工程台账系统纳入项目1.2万个,完成投资6000亿元,不仅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治本之策,也拓展了发展潜力,增强了发展后劲。同时,绿色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
对于“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理解,依据“十四五”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
一是大多数专家认为的“就是”:新质生产力具有绿色生产力性质,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和支撑力,绿色发展则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发展方向。环保界一些专家对此有专门论述。在全球碳中和竞赛中,绿色生产力是决定谁有希望最终胜出并跻身世界前列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是这是从政治高度对绿色发展的强调,而不是技术层面“是与否”的内涵界定。正如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一样,绿色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也如生态文明建设排在“五位一体”的最后却强调要放在突出位置一样。从实际出发,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绿色低碳为出发点,以与国际潮流衔接,同时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三是“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句话是工作部署的领句,对应的工作是新质生产力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包括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等。
四是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的载体有所重叠,但也有所不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载体包括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而绿色生产力驱动或支撑的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综合利用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新能源产业、碳汇产业等。“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内涵丰富,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关系可以简化为表1。
三、绿色生产力赋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理论,用以指导我国绿色转型发展的实践,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我们思考、梳理、挖掘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堵点和盲点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确保新质生产力在驱动和支撑我国绿色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绿色生产力的驱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和终端用能水平,发展碳汇产业等多种途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能源结构优化途径有合理发展油气,安全发展核电,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增加绿色氢能供应。在能源领域,我们应加快煤炭开发、转化和利用中的先进技术研发,如煤基催化助燃技术、将电力生产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转化成燃料的“液态阳光”“等离激元”等技术。此外,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实现能源管理数字化、智能化,也是绿色生产力驱动作用的体现。
同时,还应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不断提高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及服务业能效水平。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现代化为支撑,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推动制造业向绿色低碳、创新引领、智能制造的方向迈进。建设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节能标准,避免被高碳“锁定”。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和组合效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发挥海洋、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2.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需要绿色生产力的支撑。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可从源头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这需要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大数据和绿色生产力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引擎和翅膀,大数据是智能化和基础,绿色生产力是驱动和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构建现代经济体系,一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既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现传统产业工艺、技术、产品升级,把创新作为动力,破解减排技术进步、减排目标实现与制造业占比稳定的“三元悖论”,新型工业化须由1.0升级到2.0,把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将绿色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做大做强绿色制造业。二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的生态经济体系,打造低碳能源系统、生产系统、消费系统,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与意蕴。三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实施全面资源节约战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鼓励企业入园,打造高效绿色产业集群。四要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重点方向,合理布局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量子技术、第三代互联网等未来产业。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亟须绿色生产力赋能。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需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环境科技支撑体系、美丽中国治理体系,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建设美丽中国,应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也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西方国家工业化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代价高昂的发展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彰显了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辩证统一。我们应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自觉把经济活动与人的行为限制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只有通过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要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等重大关系,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产业化方式治理生态环境是通行做法,行之有效。然而,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出现了新形势新情况,如地方成立国有环保集团,且2023年环保上市公司出现亏损的不在少数。因此,必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从追求快速降低污染物排放转向以较低投入实现环保设施的高效运转。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建设美丽河湖、美丽海湾;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还要加快实施减污降碳协同、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从源头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为绿色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绿色科技是赋能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要培育生态产品,开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路径,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要充分认识森林系统作为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价值及其在国家生态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与作用,切实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应用,生态环境治理效率的提升有赖于数据资源的采集、流通、集成、共享和综合利用。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端化,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4.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和推进需要落地。
生态环境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更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我们需要从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需求端发力,引导供给端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要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使人们日益养成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和生活习惯。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完善绿色产品认证采信推广机制,让公众能够方便地获取产品绿色生产的相关信息,从而促使消费者转变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加快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建设,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5.持续优化支持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工具箱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强调两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要加强产业政策、创新政策、市场准入等经济政策与生态环境政策的协调配合,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理念纳入产业发展、能源利用、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
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市场准入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难点、卡点,让先进优质的生产要素能够顺畅地流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领域。要完善绿色生产力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激励政策和标准体系。应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打造现代绿色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
此外,还要完善相关法规标准。环境规制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不是零散的,而是系统性的,因而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等制度安排。还要强化政策间的协同,加强环保标准与产业政策衔接配套,健全环保执法和刑事司法联动机制、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和可持续发展(ESG)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作者:周宏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世界品牌研究院
世界品牌研究(工作)办公室
(备案编码:11010910200873)
联合报道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总编审:王海珠
总监制:熊辉
编辑:郑建华 刘信春
本网智库专家推荐: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北京媒体团-全媒体宣传矩阵(重点合作支持报道):中经总网、中经在线、《祖国》杂志-祖国网、《中国企业报》、《企业家》杂志、《中国化妆品》杂志、人民政协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网、中华网、中国报道网、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近百家网络媒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旗下拥有商标:中经总®网、中经三驾马车®;及版权:中经总网©、中城环球©、中经智谷©、世界品牌研究院©、世界品牌©、世界品牌智库©、世界品牌盛典©、世界品牌之夜©、向世界推介·中国品牌©等多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
■ 中经总网【内部简报】-组织专家企业家考察团走进企业交流合作
■ 合作推介| 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团队-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简介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中经总网》只用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