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株洲市委书记、市长发表署名文章: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中经总网  2024-09-22 13:03  曹慧泉 陈恢清   浏览量:242893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写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株洲市 委 书 记 曹慧泉
    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 陈恢清

    (2024年9月22日)

    风起稻菽千重浪,神农福地秋收忙。今天是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我们谨代表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农民朋友和“三农”工作者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株洲“三农”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湖南工作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助推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取得了喜人成效。丰收的背后,凝聚着全市广大农民朋友的辛劳和汗水,展现了全市“三农”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度、质量和成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为新征程上推进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农业强市目标,谋细抓实重点任务,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上久久为功,奋力谱写新时代株洲“山乡巨变”新篇章。
    凝聚建设农业强市的广泛共识。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市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市强。株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强大农业作为支撑。这是中华农耕文化的传承。株洲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始祖、农耕文明的开创者和奠基者炎帝神农氏就安寝在炎陵鹿原陂。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养分,赓续农耕文明,筑牢建设农业强市的文化根基。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株洲乡村人口达104.64万人,占比近三成。建设农业强市,就是要补齐农村民生领域短板,提高生活品质,增加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守牢建设农业强市的两条底线。确保粮食安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项目,加强耕地抛荒治理,加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推广,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全市粮食生产播种面积稳定在330万亩左右,粮食产量达到153.5万吨以上。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将脱贫户和监测户该享受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做到监测对象“找得准”、工作责任“落得实”、帮扶成效“效果好”。实施强村富民行动,发挥“制造名城”优势,强化帮扶产业,提升就业帮扶质量,全力促进群众稳收增收,确保4.79万户15.66万脱贫人口稳定脱贫。
    抓实建设农业强市的三项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以差异化思路打造特色品牌,实施株洲土特产出湘出海行动,巩固提升粮食、油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四大民生保供重点产业”,培育壮大茶叶、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三大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的转变。有序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瞄准一流标杆,以和美乡村创建为抓手,以百村洁净、百村美丽、百村幸福“三百工程”为重点,统筹抓好乡村规划和建设管理,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深化农村“厕所革命”,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质量;一体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教育、医疗等服务水平,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乡村成为农民心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落实好为基层减负赋能各项要求,进一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强化建设农业强市的四大保障。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推动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市区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好牵头抓总和综合协调作用,确保“三农”工作有人关心、有人推动、有新成效。强化改革赋能。聚焦“机制、平台、设施”发力,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三社合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深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产业平台;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乡村振兴财政投入机制,健全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强化人才支撑。做好人才“引育留”文章,加强高技能人才、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大返乡创业支持力度,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助力各类人才在广袤乡村挥洒汗水、施展才干、实现价值。强化农民主体。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鼓励探索创新,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支持农民干好自己的事情。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