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70

    罗振宇2022“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全文稿(下)

    中国经济报道  2022-01-03 09:50     浏览量:214480

    接上篇:罗振宇2022“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全文稿(中)

    315.jpg

    编者按:罗振宇相约成都,他又冒出了哪些金句? 2022年1月1日凌晨,罗振宇2022“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落下帷幕。 这场终身学习者的跨年盛会,到今年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由于演讲文稿较长,本文分(上、中、下)发布。转自得到公众号。

    【51】家乡出的名人到底有什么用?

    如果你觉得这些故事还是离自己有点远,我给你讲个“够得着”的故事。

    策划界的老前辈王志纲老师,早年著名的新华社记者,1994年下海,给城市和企业做了很多精彩的战略策划。他是贵州人,贵州大山里面走出来的。今年他在给我们做《得到·王志纲年度报告》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他跟王阳明的故事。

    王阳明不是500年前的古人吗,跟王志纲能有什么故事呢?

    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有个很关键的节点叫“龙场悟道”,这个龙场,在贵州修文县。而王志纲的老家,就在隔壁那个县。

    这一点对王志纲老师的影响,甚至比阳明心学对他的影响更重要。他说了三个字:“够得着。”

    对一个贵州的山里娃来说,北京、上海太远,够不着;但是王阳明这么有名的大学问家,曾经就在他们隔壁县待着,留下来的传说和遗迹就在身边啊。然后这个隔壁县的小男孩就觉得,够得着。

    所以,王老师说,这辈子他行走江湖的底气,来自于500年前的这位乡贤。吃同样的饭,喝同样的水,忍受同样的瘴疠之气,在同样的边陲,然后人家能取得那么高的成就,自己跟他一样的材料,一样的种子,在一样的水土,怎么会不能?

    王志纲说,我是眼睁睁看着这个穷乡僻壤,像个“发射台”一样,把王阳明这个名字发射到中华文化的星空里去的。

    这种够得着的乡贤和榜样,也形成了一个近在咫尺的旋涡,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往这个方向努力。

    而我相信,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这个效应,王阳明照耀的那束光,仍然在。

    “够得着”这三个字太奇妙了。

    在中国生活,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这样的故事。你就想一想,咱们中国,哪县哪乡没有出过乡贤?

    一个在贵州小县城里的人,知道自己“够得着”,可以像王阳明一样。

    我从小生活在安徽芜湖,我身边也有大量“够得着”的人。如果要当文人,我知道我够得着汤显祖,他在这里写过《牡丹亭》。我要是想奋发上进,我知道陈独秀在我的中学母校当过老师。我要是想创业,我知道,当年年广九就在我旁边的那条街上卖过“傻子瓜子”,成了改革开放的焦点人物。

    我们公司的CEO脱不花,总是为自己写字儿难看感到非常自卑,动不动就拿出来说。我一直挺奇怪,现在大家都用电脑打字了,字儿好看难看好像也没那么重要。直到有一天,破案了,她说:别忘了,我的老家是山东省临沂市,那个地方古称琅琊,那可是王羲之的故乡。所以,1700多年都过去了,她们老家仍然家家户户都培养小孩子练字,是书法之乡。在她的观念里,一个临沂人写字不好看是很丢人的。1700年啊,还是“够得着”。

    再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苏轼苏东坡曾经被贬到海南,其实,那个时间非常短,不过两年,但是从此就终结了海南没有进士的历史。海南岛在有宋一代出了13个进士。第一个进士就是苏东坡在当地教的学生。

    你想,海南当地的读书人原来“够不着”啊,隔着茫茫的海峡,距离东京汴梁那么远,什么叫中进士?看不到,想象不出来。而苏轼一来,读书人在旁边一看,哦,就这么个老头,就是这么个跟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老头啊,我“够得着”啊。很快,海南就开始出进士了,而且文脉再无中断。

    韩愈和潮州的关系,柳宗元和柳州的关系,全是这样。因为他们走了这一趟,那个地方就被点化了。

    这就是,“够得着”的力量。文化传播,不是一份知识从这里拷贝到那里的过程,而是一根根你够得着的人格火炬彼此点燃、薪尽火传的过程。

    【52】写一部中国史需要多少人?

    今年,我还听说了一个年轻人的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叫@兰陵Channel 。他做了一个思想实验,说中国秦汉以来不过2000多年历史,如果我找20个百岁老人首尾相连,写他们的传记,不就等于又写了一遍中国史吗?后来发现,百岁老人不好找,那就找50岁的嘛,凑40个。凑上40个人的一生,一部中国史,也就历历在目了。

    这是他选定的40个人。

    比如,赵普、范仲淹、苏东坡,三个人的一生就把100多年的北宋历史给写完了。从鲁迅到钱学森,两个人,一部当代中国史也就在眼前了。

    当然,如果你对历史熟悉,你也可以有自己的40人表单。

    你发现没有?这张表对我们有一个提醒,每一个中国人,无论你生活在哪个时代,你同时代的人中一定有青史留名的人物。咱们,其实,都够得着。

    这就是中国文化对我们的用处,它不仅是你的靠山,不仅是你的背景色,它还是你一步一步特别具体的、每个人都能逐级而上的阶梯。

    正如有人所说,“历史不是过去的东西。它存在于意识内部,或者是潜意识的内部,流成有温度、有生命的血液,不由分说被搬运到下一代人那里。”

    这就是中国历史长、地方大的好处,就是一代一代地向历史的星空发射,密度高,全部都够得着。中华文明就是这样编织起来的,每一个人的努力,都能够被缝合到这张大网里。每个人也都在看,自己这一生,有没有可能借助这样的力量,成为星空中闪耀的一颗。

    汉武帝当年击溃了匈奴,这个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两千年后的抗战,中国人知道,够得着。击败外族入侵这件事是能做到的,我们曾经干成过。

    日常生活里,咱们可以随时随地从历史记忆深处召唤出一个人来,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出了岔子,我这是“大意失荆州”,输也得输得像关羽;

    犹豫不决,我那是“诸葛一生唯谨慎”,怂也要怂得深明大义;

    受了同事的气,我“温良恭俭让”,“人不知而不愠”,有孔子搂着肩膀勉励我;

    挨了老板的骂,我“仰天大笑出门去”,“天子呼来不上船”,我代表李白鄙视他。

    我现在也是,即使此刻面对万人空场,我脑子里飞过的也是这样的词:高山流水、伯牙子期。你不在现场,但你仍然是知音。

    所谓弘扬传统文化,不只是一个价值主张,它就是给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产业搭出来的阶梯。

    算一笔庸俗的账,你就说中国的影视产业、文化产业、游戏产业,包括现在大家谈得很热闹的元宇宙,光中国的“四大名著”,能吃多少年啊?省多少力啊?节约多少广告费啊?

    只要我们别当败家子儿就行。别吃老本儿,而是不断发展它、强化它。

    咱们这一代人,任务开始了。

    【53】你看见过苏轼的星空吗?

    现在,我要讲个你也非常熟悉的故事。讲故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眼这片星空。

    这是公元1082年8月12日那天夜晚的星空,就是在这样的星空下,一个叫苏东坡的四川人,游了一趟黄州的赤壁,然后写下了那篇著名的《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此时此刻,我们共同看着的,就是苏东坡的那片星空。

    不光在月下游船饮酒,苏东坡还发了一番感慨,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什么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你要不用,跟你就没关系,那就是山间明月,就是江上清风。

    但是,苏东坡笔锋一转,他接着说,这些东西如果你能用起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中国文化和我们的关系。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不是我的。但是,我身处在万事万物当中,也是万事万物之一,如果跟它们相处得好,把它们用得好,那我们和它们,就是彼此的宝藏。

    所以,2022年就要来了。不要慌。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万物宝藏,都是你的。

    2022年,已经来了。

    第八部分

    2022年终于到了。让我们好好享受这一刻。

    每年跨年演讲的最后一点时间,我都会跟你分享一点私人感受。

    过去一年,有很多句子打动过我。但真的值得我记在小本本上,准备带进新的一年,每当遇到挑战的时候就打开看一看,符合这个标准的,挑来挑去,只有8句。

    下面,我就打开我的私人小本本,把它们分享给你。

    【1】给重要时刻

    我今年看到这番话的时候,被那种朴素的力量打动了。

    那是1942年,中国正在艰苦抗战。作家王鼎钧那年还是一个17岁的少年,要告别家人,从当时的日占区穿越到大后方,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离家远行。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也许就是生离死别了。临行时,他的母亲叮嘱了他这么一番话:

    “行万里路,读万遍经。笨鸭早飞,笨牛勤耕。让小的敬老的,拿次的留好的。宁欺官,不欺贤,宁欺贤,不欺天。人多的地方不去,没人的地方不留。赞美成功的人,安慰失败的人。犯病的东西不吃,犯法的事情不做。不要穿金戴银,只要好好做人。墙倒众人推,我不推;枪打出头鸟,我不打。种瓜得瓜瓜儿大,种豆得豆豆儿多。”

    50年后,这番话,被王鼎钧先生写在了他的回忆录里。

    今天的我们,很幸运没有生活在那个兵荒马乱、物质匮乏的年代,但每天的生活,还是会被各种信息、各种可能性冲击得无所适从。每当此时,不妨向这种朴素的道德直觉求助。

    对我们唠叨这样的话的人,未必有多少学识。但是,妈妈的话也许来自妈妈的妈妈,乃至更久远的先祖。薪火相传,它凝结的是中国人传承了几千年的生存智慧。

    它们早就被用这样的民间格言记录下来,而且经过了岁月的反复冲刷与验证。这才是真正靠得住的东西。

    这段话值得我记在小本本上,就是因为那个场景。在生离死别的时刻,一个母亲叮嘱的话,一定经过一番内心的挑选;选出的,一定是可以经得住时间的话。

    【2】给理性乐观派

    第二句话,是经济学家兰小欢在他的新书《置身事内》里说的。

    他想表达对中国的乐观,但是,给出了一个奇怪的理由。他说:“我的乐观并不需要这些头头是道的逻辑支撑,它就是一种朴素的信念:相信中国会更好。这种信念不是源于学术训练,而是源于司马迁、杜甫、苏轼,源于‘一条大河波浪宽’,源于对中国人勤奋实干的钦佩。它影响了我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我接受这种局限性,没有改变的打算。”

    我记下这段话,不仅是因为我认同他的观点,更是因为他在提示我们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式。

    我们这些读过点书的人,总是觉得,一个正当的思考过程,应该是先有理由,再有结论。但其实,在真实的人生里,不是这样的。

    我们总得先毫无理由地爱上点什么,然后才能倾尽全力地推动点什么。

    乔羽老先生回忆,当年写《我的祖国》这首歌的时候,之所以会有这一句“一条大河波浪宽”,是因为我们人人家门前都有条河。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祖国,不需要理由。

    【3】给犹豫不决的人

    第三句话,来自哲学家齐泽克写的一本小书,叫《事件》。书里有这么一句话:“什么是事件?事件就是某种超出了原因的结果。”

    这句话给我的震撼在哪儿?

    过去我们一直觉得,做事要有计划,别鲁莽。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一直给莽撞人留了一条出路。那就是直接行动,制造一个事件。

    我们都知道,世界大于我们的认知。不行动,不做事,一切只是在你自己的脑子里而已。

    只要你发起一个事件,你就一定会发现,在你的预期之外,有大量的意外、大量的始料未及。正如齐泽克说的,事件的结果一定超出我们事先的料想。

    正如你今天看到的这场演讲,尤其是如果你是和一些朋友聚在一起看的,这就是你生命中的一个“事件”。你的收获不见得来自我的演讲内容,但你一定会有一些始料未及的收获。比如,认识了一个人,或者突然觉得成都是一个挺好的城市,你生出了要来旅游一次的愿望。

    所以,如果实在想不清楚怎么干,那就先制造出一个事件再说。对真实世界先发第一颗球,看到反馈,你再跟上。这个世界大量积极的、建设性的后果,都是这么来的。

    【4】给准备出发的人

    第四句话,来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他还有个很帅的中文名——司马贺。他说:“设计是一个不断生成目标和备选方案的过程。”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面对挑战,找到解决方案”。这个我们都懂。

    但是,我们经常会面对这么一种困境:挑战本身并不清楚,上哪儿去找解决方案呢?

    有一种人,他们天天都在处理这种事,那就是设计师。

    一个设计师的工作,往往就是:开始并没有清晰的问题,他们是先行动,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目标。

    比如说,你要装修自己家房子。房子就在那里,但你能说目标是清晰的吗?一开始,可能想的是要好看。装着装着,发现预算超了,又会想着要省钱。省着省着钱又会说,孩子的房间不能省钱。钱花出去了,又会觉得,家人沟通的场景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你看,这是不是就是赫伯特·西蒙说的这句:“设计是一个不断生成目标和备选方案的过程”?

    我如果将来再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就会在心中默念:向设计师学习。别指望有什么确切不移的目标,学会享受这个目标和方法都在不断生成的过程。

    这个道理也没那么复杂。就像在玩《俄罗斯方块》,你永远也不知道掉下来的第一块砖是什么形状的。你只能一边玩,一边根据掉下来的形状调整方案,一直打到游戏结束。

    【5】给正在路上的人

    第五句话,来自教育家李希贵。很简单的一句话:“非常理想,特别现实。”

    我们这家公司一直在跟着李希贵校长学习组织变革的方法,因为贴身看到他处理很多事情的智慧,才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力量。

    但是,这句话又特别容易被理解成骑墙,“既要……也要……”。其实,它背后有一层深意:也许,我们既误解了理想,也误解了现实。

    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让今天做的事更有意义。

    现实不是让你苟且的,而是理想的一块块具体的拼图。

    把这句话抄在我的小本本上,未来一年,每当我有点飘的时候,就看看它的右边;每当我有点懈怠的时候,就看看它的左边。

    【6】给正在拓荒的人

    第六句,是我在一个课堂上听到的,它来自于一位新闻界的前辈王永治老师。

    法律不都是制定好了,然后让我们来遵守的吗?还有一句话,叫“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律没有规定不可以的,我都可以做。为什么要“提前一个版本遵守法律”?

    在一个相对静止的时代,也许确实可以这样。但是今天不行,以创新者、创业者自居的人尤其不行。

    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新空间、新领地不断涌现。创新者、创业者就相当于古老大陆派遣到新边疆去的拓荒者。

    荒野之地的初始规则,当然就由这些拓荒者来订立。而拓荒者订立的规则就只管让拓荒者利益最大化就好了吗?不需要理会古老大陆居民原来的利益和习惯吗?

    可行的法则,一定是有助于整体进步的法则。

    真正优秀的创新者,不仅是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的开拓者,也是下一个版本法律的创制者和第一个遵守者。

    今年,我见到凯叔讲故事的创始人凯叔。他们正在做儿童侦探剧。凯叔说,干活之前,先得明确什么不能干。

    他们给自己立了三个规矩:

    首先,剧情里不能有凶杀,也就是不能出现死人,避免对小孩产生不好的影响。

    其次,小侦探不能独自面对坏人,必须有警察叔叔在场。这是在告诉孩子们,遇到什么事,必须得找警察叔叔。他能保护你,而且只有警察叔叔才有执法权。

    最后,真凶一定不能是故事里小孩亲近的人,以免听故事的孩子对周围的人失去信任。

    现行法律也许并没有规定他必须这样做。但是凯叔团队是这个领域的开拓者,他就必须一边往前走,一边立下警示自己和后来者的界碑。

    这是每一个真正的探险家的责任。

    【7】给知易行难的人

    第七句,“要改变一个成年人的行为,认知、能力、提醒,三者同样重要”。这句话是我写的。但是它来自于一位创业者王建硕自己做的一个小实验。

    如果你想让自己多喝水,办法很简单,就是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放大半杯水。

    根据王建硕的实验,放在左手边,大概每天能喝8到10杯;放在右手边,大概每天能喝4杯;放在身后,经常就忘了喝水。

    这个实验给我开了一个不小的脑洞。

    过去,我们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通常都会从两个方面下功夫——要么改变他的认知,要么提升他的能力。当一个家长为孩子的成绩着急的时候,就会这么想,要么念叨孩子端正学习态度,要么希望孩子提升学习能力。

    但在成年人世界里,事情不是这样的。就像刚才那个实验里说的,人要多喝水,这个道理谁还不懂呢?不需要提高认知啊;喝水这个能力谁还不会呢?

    关键是适时适当的提醒,而且是那种贴身的,把大目标切成小行动的提醒。

    就拿我来说,为了减肥这件事,奋斗了快半辈子了。哪有什么认知问题?瘦了就是帅,就是健康,我还不懂吗?哪有什么能力问题?少吃多运动罢了。

    这几年稍微瘦下来一点,全靠身边人的提醒啊。感谢那些让我少吃一口,多走几步的人。

    我们这些做事的人,如果略有小成,在自身的认知和能力之外,也要感谢那些身边的人。他们的一次劝告、一次提醒,甚至只是一个眼神,对我们其实都无比重要。

    如果你觉得自己身边没有这样的人,那就去找他们,到这样的人浓度最高的地方去。

    【8】给身处困境的人

    第八句,有的人可能听过。这句话很有名,来自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就这一句话,号称是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发生了什么?遐想空间很大。

    这句话在今天看来,另有一番含义。今年,很多人,面对很多挑战,难免会让人觉得自己已经被逼到了墙角。

    但是,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

    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世界仍然会继续,敲门声会及时响起,你不做的事情自然会有人接手做下去。

    坏消息是,挑战没完没了。好消息是,机会无边无沿。

    今晚我们讲的这53个故事,和上面这8句话,当你回顾它们的时候,你能串联起一个做事的人的一整套行动路线。从起心动念,到行动策略,到必要条件,一路奔向终点。

    2022年,已经来了,我自己,也邀请你带上这些话一起出发。

    没有人知道新的一年,会给我们出一些什么题,期待我们什么答案。

    不知道没关系。

    就像莎士比亚说的,“让我们泰然自若,与自己的时代狭路相逢”吧。

    时间的朋友,各自保重。

    感谢代表所有人在我对面的飞羽,感谢万人空场但仍然陪我跨年的你。

    364天后,我们一定能再见。

    (全文完)

    来源:得到公众号

    中国经济报道综合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