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道9月8日讯(卢国良)《渔隐图》是描绘渔民生活的一种画图。在谢古道创作的山水高温颜色釉(窑变)作品中,相当数量的作品是描写江中捕鱼为生的渔民日常生活。作者多把唐诗宋词作为自己的创作意境,通过巧妙构思,把诗情生动形象地、直观地把渔民作息生活,用国画手法在瓷器上写实展现,再施以高温颜色釉(窑变)工艺,通过泥与火魔幻交融,偶得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般的璀璨,绝大多数入窑之作似放荡不羁的野马,无法驾驭而摧毁灭失。谢古道窑变山水瓷画“梁昱鉴赏”精品为何一瓷难求,其实不只是仅仅他的窑变无双工艺绝技,而是国画艺术在千年瓷都得到了融合、传承、创新,他的泼彩窑变瓷画堪称一绝,无愧中华新丝路文化瑰宝,其文化和艺术价值无可限量。
自屈原《渔父》及《庄子》中的渔父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后,渔父成了清高孤洁、避世脱俗、啸傲江湖的智者、隐士的化身。魏晋时期,渔父多次出现于山水诗中,到唐宋时期渔父形成被固定下来,成了诗人、作家钟爱的对象。
唐《江舟渔翁图》绘于青釉瓷壶腹部,以褐彩描绘渔翁垂钓场景,可谓是彩瓷《渔隐图》之首创。唐代长沙窑是第一个彩瓷之窑,是第一个将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相结合的瓷窑,是第一个将外来文化广泛吸收的瓷窑。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瓷上材料学不断发展,釉彩的日益丰富,加之窑温日渐可控,高温颜色釉(窑变)山水瓷画方兴未艾,由单色窑变向多彩窑变发展,谢古道在这个革故鼎新时期,通过勤学与“妙悟”采而化之、师而超之, 秉依心源、独抒性灵, 使自己的艺术进入全新的审美境界,把高温颜色釉(窑变)艺术瓷画推向瓷界巅峰。
动静交融,无穷回味。品味谢古道丁酉年创作的《秋山渔隐图》,夕阳西下,山岩在阳光映照下呈赤红色,沿着通幽的石阶,小亭显得格外静谧,只有那潺潺的细瀑在欢歌;渔父右手举竿,独自垂钓。赤红的山石在窑变釉的作用下,产生鬼斧神工,欢快流趟的肌理效果,整体结构变换多姿,饶有趣味。透过画面,或动中有静,静中含动,意境深远。这种动静结合的画面在视觉、心理上都给人以和谐统一的审美享受。这件作品既有气势, 又平淡旷达,有平和宁静之感。
实写虚,以虚显实。在这组表现江南氤氲春色的《渔隐图》作品中,谢古道用笔墨勾勒出山石渔舟、树木、茅屋、人物、飞鸟等实景外,其余大部分山景、云雾用泼彩、留白等虚景创造性的采用瓷上泼彩新工艺来展现,真正把唐代画家王洽的泼墨,现代国画大师张大千泼彩技法成功的运用到窑变瓷画中。古人曰:“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谢古道在瓷瓶上运用通景绘画之法,可谓在“方寸之内”,能“辨千寻之峻”的境界。这种境界主要是似实而虚,似虚实真的主观情怀,以及由此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在虚无缥缈之间实现精神空间的阔大与顿悟以及在尺寸之间见出整个宇宙的幻化与天机,无愧为艺术家的全新手笔、可谓神品、逸品之作。
层次分明,神形兼备。画家运用高温颜色釉的重彩变化和浓重的黑色来表现山石,用水墨细线勾勒渔舟、帆船,再用淡彩使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在立意上使画面呈现虚实、阴阳、疏密等的景象,它是具体的,是可触可感的。特别是对危崖岩石的窑变处置中,谢古道山水瓷画可谓别具一格,做到深色皴染、纹路天成、肌理多变,阴阳分明,神形具佳,从而使作品整体画面立体感强烈。
空灵构图,无限想象。这组作品的构图中,渔夫在画面上所处的位置不尽相同,江流有平缓湍急,江岸有几棵红叶绿树,山色用窑变釉变幻出朦胧多彩的景象,用笔不多却表现了深邃宁静的大自然,令人心向往之。其中这组作品前面两个瓷瓶完全打破了古人“一江两岸”的构图准则,用留白营造出江面无限的空间感。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国经济报道联合权威机构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等,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媒体+商协会+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
王京忠总编辑介绍《中国经济报道》融媒体综合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