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智库】‌贾云峰:地市层面如何以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进行产业升级和品牌重塑

    中经总网  2025-03-31 14:16     浏览量:206324

    中经 头部图片 报道中国影响时间 融合发展共创未来 加版权副本.jpg

    中经总网#世界品牌研究院#世界品牌办公室 2025年陆续推出百个重点项目、百家知名企业、百位优秀企业家(“三百工程”)及#赋能产业中国行#中国品牌展播#全球品牌伴手礼选品计划 ——助推对接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助力品牌及优质产品和服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中经总网/世界品牌研究院特别报道:近年来,已有多个省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上一期作者就省域层面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策略和路径做了阐述,本文重点研究地市层面如何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后续还将陆续推出县域、景点层面的相关内容。

    图片11.jpg

    对于地市而言,作者认为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可以视同为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城市与旅游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复杂系统,城市既是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也是旅游发展的支撑平台,而旅游则对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城市与旅游的互动本质上是空间生产与社会关系的动态重构,一方面城市内生化发展过程中就产生了与国际交往的需求,另一方面城市便捷的交通、完善的住宿、多样化的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也是游客开展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

    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旨在用文旅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城市的国际知名度,提升城市的世界影响力。与省域层面不同,地市层面是旅游项目建设、旅游活动开展、旅游创业就业的具体实践者,因此要以产业落地为导向,找到城市在全省旅游大格局中的比较优势,明确功能定位,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描绘“内通外畅、开放互联”的发展愿景。

    一、五个典型特征‌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颁布的《雅典宪章》提出“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是城市最基本的四大功能”,这成为各国城市完善游憩功能、发展旅游的准则。在此基础上,各国学者围绕城市和旅游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研究。目前,主要有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世界文旅名城、国际文旅名城、国际一流文化旅游城市等提法,但不论何种表达方式,其本质上都强调了国际性的城市功能和高质量的文旅发展能力。结合相关研究,作者认为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是文化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的产物,是指那些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吸引力,且文化旅游特色在城市整体形象中地位突出的国际性城市。通常具有五个特征:

    1、旅游资源集聚的交汇点

    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遵循"集聚-扩散"的空间经济规律,其核心竞争力源于对全球要素的聚合能力,通过构建“资源引力场”,不仅实现自然遗产与人文景观的时空叠合,更形成跨文化资本流动的超级枢纽。除了名山大川、文化遗迹等典型资源之外,伴随着旅游方式的转变,城市街区、购物中心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菜市场、街头公园等能够深刻体现城市生活气息和本地居民生活方式的“新兴景点”越来越受到青睐。除此之外,城市发展过程中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地标性建筑也应当被视作旅游吸引物,是国际友人深刻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美国纽约以其摩天大楼天际线、中央公园的自然美景及百老汇的文化盛宴,高度集聚了全球瞩目的旅游资源;中国上海则以陆家嘴金融中心、石库门、老洋房和外滩风景吸引了无数国际游客,在今年春节前夕更成为了韩国游客的首选旅游目的地。

    2、全球旅游网络的枢纽点

    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应发挥“空间双向溢出”的作用,即向外链接全球网络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对于纽约、巴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全球旅游超级枢纽城市而言,一方面通过航空廊道实现全球旅游要素流的组织调配,另一方面又通过高铁、高速廊道向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输送全球旅游客流。对于西安、桂林、张家界等特色型旅游城市而言,虽然其与全球的沟通没有超级枢纽城市那么密切,但其与主要国际旅游客源地之间的交流却非常频繁,对内则逐步演变成为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伴随着我国国内民航和高铁网络的完善,地理空间壁垒进一步削弱,通过时空压缩效应可以将更多的地方性旅游节点纳入全球价值链条。

    3、旅游服务内容的创新点

    创新是推动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旅游创新范式已突破传统要素升级的局限,演化为人文地理空间重构的驱动力。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的创新不仅包括餐饮、酒店、购物场所等旅游要素的升级迭代,更是城市对公共服务的完善、对旅游人才培育、对旅游创业的包容的集中体现,这也回归到城市形成的本质之上,即对人的尊重。这种创新不仅是新技术加持下的创新产品的涌入和更新,如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旅游需求的定制化满足和精准化营销,更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空间的重新组合,正是依托这种创新思维,让历史街区、潮流社区、大型商场逐步浮现在游客眼前。除此之外,创新还驱动着文化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衍生出研学旅游、科技旅游、健康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一批新业态,实现了“文旅+百业”“百业+文旅”。

    4、旅游文化传播的兴奋点

    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强调了城市的文化功能性,这种文化可能是从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循环往复沉淀下来的,也可能是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步演变过来的,但这些文化终究都会成为吸引国际游客的根本点,探秘文化的欲望也是让游客多次重游的关键。例如,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让世界各国游客看到了中国理想都城的秩序和建筑风貌,国际游客纷纷打卡中轴线。西安作为中华文明的原点城市,利用多种方式将周秦汉唐的文化层理转化为可体验的文明图谱,大唐不夜城再现了古代中国的繁荣盛景,沉浸式音乐剧场《长恨歌》、"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实现了历史文本的现代再生产,秦腔、皮影等非遗技艺成为了文明对话的媒介语言。

    5、环城游憩需求的内生点

    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会产生国际游客需求的功能外溢,围绕中心城区形成了环城国际游憩圈层。一方面,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本身就拥有一定数量的常住国际友人,他们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必定会产生“周边游”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入境免签政策的放宽,入境游客停留时间明显增长,中心城区往往无法提供更长周期的旅游产品,也会促使旅游需求外溢到周边旅游资源优质的地区。正是这种外溢需求的存在,让中心城市和特色城市之间紧密相连,也为周边地区发展国际旅游提供了契机。例如,上海、杭州等地的国际旅游需求外溢到安吉、德清等周边城市,形成了独特的洋家乐产品。

    二、五大功能定位‌

    1、旅游吸引

    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是增长中心。集聚了区域代表性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外循环网络和扎实的基础设施,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必然会成为本省的旅游龙头和流量增长极。具体表现来看,其高等级旅游吸引物数量应当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在全省占比较高,旅游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旅游品牌知名度位列前茅。此外,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还应该在创新性产品开发上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从而演变成为全省文化旅游的创新高地。

    2、旅游组织

    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是集散中心。依托链接全球的对外交通网络和通达四方的对内循环体系,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应当成为本省旅游活动的组织者和集散地。对于全球型枢纽城市而言,要重点强化对国际游客的组织功能,架起全省对外交流的空中走廊。对于特色型旅游城市而言,要重点强化对区域性旅游的集散功能,以其为中心形成辐射周边地区的旅游空间网络。

    3、旅游服务

    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是服务中心。凭借着领先的政策环境、扎实的旅游要素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强大的数据支持能力,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能够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从旅游活动和信息的摄入与处理、旅游服务的落实与体验、旅游交通的调度与规划,到便民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与运管、旅游安全的保障和预警等,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都在不断的优化城市旅游功能,为游客创造“快进慢游、近悦远来、赏心悦目”的旅游环境。基于技术领先和研发能力优势,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往往也是智慧化旅游服务的引领者和探索家,科技赋能和制度创新举措大都从这类城市的实践中涌现。

    4、旅游引领

    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是产业中心。作为本省乃至跨省临近区域文化旅游业的"中枢神经",其将资本、技术、服务等产业链的核心要素和消费需求紧密编织成网,不仅是跨国企业与本土品牌交融的舞台,更通过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打磨服务细节、打造独特品牌,成为行业规则的定义者。它们像精准的晴雨表,根据客流波动和消费趋势的变化,最先感知旅游市场的冷暖变化;又如高效引擎,用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数字化工具,推动传统旅游业向体验经济跃升,持续引领着全球文化旅游业的进化方向。

    5、旅游就业

    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是就业中心。城市是旅游带动就业、创业的重要场景,在将城市文化基因和旅游吸引物转化成可体验、可交易的现代产品体系过程中,构建出了庞大的文化旅游职业光谱。从服务人员到导游,从文创设计师到文旅策划人,从非遗传承人到沉浸式戏剧导演,从文物修复师到元宇宙场景建筑师,正是由于城市和旅游的相互碰撞形成了诸多职业形态,建立了就业矩阵,文化旅游为带动城市本地居民增收、稳就业保就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不仅如此,以旅游为目的的游客可能因为爱上一座城市而选择定居,将“游客流量”转化为“人才留量”,吸引全球创意候鸟在此沉淀技能、交换认知,最终形成自循环的"创新螺旋"。

    三、三类发展模型‌

    受到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城市在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城市中应表现出不同的方式,需要围绕旅游吸引、旅游组织、旅游服务、旅游引领和旅游就业五大功能进行不同的组合配置,从而演变出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三类发展模型。

    1、全球中心型

    此类城市经济产业高度发达,旅游核心吸引物数量较多,旅游交通网络畅达全球,旅游服务设施数量充足,旅游就业创业活力四射,旅游产业在省内遥遥领先,是引领全省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极点。具体而言,多以一线城市、计划单列市、省会或首府城市为主,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西安、武汉、青岛、厦门等。城市功能和旅游功能高度融合,大到城市商圈、特色街区、重点景区,小到社区服务站、菜市场等,既是城市进化的产物,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如上海乌鲁木齐中路菜市场与和意大利时尚品牌PRADA牵手打造的网红社区菜市场,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去拍照,更成为了韩国游客必打卡的地方。

    2、资源引领型

    此类城市虽然经济产业实力、旅游交通网络、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就业创业活力不及中心城市,但是旅游资源禀赋极高,具备一个或多个极具突出普遍价值的核心吸引物,在国际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久经不衰的知名度。具体来看,多以世界遗产地、国际旅游荣誉称号获得地为主,如桂林、张家界、大理、三亚、九寨沟等。文化旅游业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显著,所在地对文化旅游业的支持力度较大,甚至把文化旅游业当做主导产业来培养。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家喻户晓的旅游品牌,全市共有4A级以上景区55家,相关统计表明2019年全市旅游业的GDP占比达到82.25%‌‌,是典型的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

    3、特色潜力型

    此类城市经济产业实力相对一般,不具备吸引全球游客的顶级旅游资源,但具有1-2个对特定客源地产生强大吸引力的元素,且与全球中心型城市的交通网络十分完善。虽然当前城市的国际旅游影响力不强,但具备的较高培育价值,通过深入挖掘国际元素、加强与中心城市旅游合作等方式,在国际旅游方面能够形成有效的突破。具体来看,多以省域副中心城市、三线城市、都市圈周边城市为主。例如,以信阳毛尖为代表的中国茶元素被国际游客广泛认同,地处大别山区的信阳市紧抓茶文化突破口,2023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了“茶和天下·雅集——信阳毛尖专场推介活动”,此举大大增加了信阳文旅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五项建设任务

    1、夯实城市旅游交通网络

    一是向外生长,增强外部交通可达性。对于全球中心型城市而言,要打造与世界各地联络的“空中出海口”,增强与全国各大城市的可达性,有序建设高铁线路、持续加密高速公路网、品质提升国省干线,突出交通对全省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对于资源引领型城市而言,要重点增开至主要旅游客源地的航班班次,探索开行至全国重要入境城市的“空中快线”“高铁快车”,与周边的全球中心型城市实现公交化运行,进一步拓展与周边旅游景点、旅游城市的可达性,成为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对于特色潜力型城市而言,要增加与旅游重点城市的交通班次,积极融入都市圈发展大格局之中。

    二是向内扎根,增强内部交通便捷性。要扎实做好旅游公共交通工程,整合地铁、公交快线、出租车、网约车等多种交通工具,根据客流趋势积极增加班次,提升公共交通工具的国际化水平和多语种解译能力,完善无障碍设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要因地制宜发展自驾车旅游,建设一批旅游风景道、通景旅游公路,探索在风景道、景区内部道路发展无人驾驶、智能导航等科技项目。要提升骑行道、滨水绿道、景区栈道的建设水平,做到“设计合理 功能多样 通行顺畅 智能体验”。

    2、创新城市旅游产品供给

    一是引进全球顶级文化旅游IP。对于全球中心型城市而言,要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引进迪士尼、环球影城、乐高乐园等全球顶级文化IP项目,用大项目驱动城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例如落地北京市通州区的环球影城项目,在国际游客热度上可比肩故宫、长城,通州文旅产业实力也因此明显提升。对于其他城市,可探索引入方特、长隆等国内连锁主题乐园产品,以增强城市文旅产品的多样性。

    二是延长游客停留消费的时间。高水平的旅游集散能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快速引入游客,游客在游玩后也能够快速离开,造成在本地消费不足的困境。要系统整合景点、城市公共景观、大型商业场所,设计形成2-3条能够让游客停留2-3天的旅游线路产品。要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积极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扩大夜间消费场景。

    三是推动公共设施旅游化利用。剧院、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建设成本巨大但利用率不高,要推动“公共设施变景点 公共资源变景区”,通过旅游线路纳入、特色产品创新、网红打卡设计等方式,激活设施的商业潜能,形成“服务供给-文化传播-经济循环”三位一体的可持续模式,使公共设施成为解码城市基因、传递地方精神的核心载体。例如,伦敦贝克街地铁站嵌入福尔摩斯主题展;杭州图书馆夜间转化为古籍修复沉浸剧场;武汉把桥梁、码头、趸船等22类市政设施的联动编程打造长江灯光秀,每年吸引超300万游客,带动滨江商业带租金上涨40%。

    3、锻造高能级旅游产业链

    一是提升要素国际水平。对于多数城市而言,旅游要素设施数量和服务质量一直是制约本地入境旅游发展的重大因素。要根据本地年接待入境游客数量,搭建“高星级酒店+高品质民宿”住宿业体系,重点补足住宿设施短板,尤其是要解决好旅游旺季住宿需求与供给错位、旅游住宿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要建设具有国际特色的美食街区,深挖本地独特风味美食,推行本地菜、本帮菜等特色菜式,评选美食品牌,制作美食地图。要大力开发旅游创意产品,促进本地名优特产转化为旅游商品,提升旅游购物售后服务水平。要积极发展沉浸式演艺、裸眼3D、光影秀等新型娱乐项目。

    二是培育新型旅游业态。践行“一切皆可旅游”的发展理念,打造一批符合国际游客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要推动“旅游+农业”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高端乡村度假产品。要推动“旅游+工业”融合,鼓励工业设施、工业场所、工业遗址遗迹旅游化利用。要推动“旅游+教育”融合,设计国际研学旅行线路,吸引国际研学青年团体。要推动“旅游+健康”融合,发展养老旅游、医疗美容、基因体检等项目。要推动“旅游+会展”融合,积极引进或培育重大会议会展,有条件的城市可打造国家会展中心城市。

    三是壮大旅游市场主体。要加大旅游企业招商力度,积极引入世界500强、全国文旅集团20强企业,综合运用战略投资、破产收购、并购重组等方式培育本土旅游上市企业,例如:2024年青岛国资收购凯撒旅游并摘帽复牌,成为了青岛市“上市文旅第一股”。要支持创新型中小旅游企业发展,设立“专精特新”文化旅游企业培育孵化平台,培育一批“独角兽”“小巨人”文化旅游企业。要支持市场主体和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创新工厂等进园入区,发展资产评估、政策法律、金融机构、信息技术、版权交易、经纪代理、消费服务等中介组织,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生态环境。

    4、营造城市友好氛围环境

    一是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要尊重自然山水脉络,深度挖掘城市独特文化资源,建立城市色彩系统,明确主题色、配套色,做好使用场景、使用规范的解释和说明。要加强城市风貌管理,合理引导城市天际线、街道空间、建筑色彩与建筑风格、景观绿化、夜景照明、慢行系统、公共艺术等要素管控。要拓展城市公共空间,积极建设街头绿地、口袋公园、露天广场等公共场所,合理布局15分钟生活圈,将旅游活动融入到本地居民的生活之中,鼓励游客深入街头巷尾,在菜市场、公交站等公共空间领略地方之美。

    二是有序推动城市更新。要将旅游功能融入城市更新之中,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和地名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镇建设,把文化赋能与功能更新有机融合,留住城市记忆,打造现代文旅新城。要发挥旅游业聚人气、引财气的作用,积极探索通过旅游方式盘活不良资产、低效用地的方法和策略。要增加行人通行与休憩娱乐空间,优化步行环境,增设城市家具,合理划分无障碍活动场地,合理布局公共休憩座椅与街道绿化景观,吸引驻留活动。

    5、提升城市旅游治理能力

    一是创新文化旅游治理模式。文化旅游治理模式的创新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的高阶要求。城市是政策制定、行为规范、产业培育的绝对执行者,也是最容易实现制度创新的主体。例如,新加坡圣淘沙岛接入政府“智慧国”个人信用分系统,信用评级650+游客可激活“零押金畅游”权限,消费数据实时回流更新信用档案。从国内来看,哈尔滨、淄博的宠客式营销、黄山推出“先游后付”等举措,均是文化旅游治理方法的创新。

    二是搭建旅游创业创新平台。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应当成为青年创业就业的新空间和新场景,城市无处不洋溢着对创业人的尊重和对创新者的包容,无论是本地回乡人员还是外地游客,无论是都市精英还是乡村带头人,都能够在这里找到发展的机遇,都能够分享到文化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要充分运用好各地人才引进政策,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建立文旅共创空间,搭建创业创新平台,真正实现“人才驱动产业”发展。

    三是加强周边旅游交流合作。由于国际游客的流动贯穿于全国,并不会只在某个城市停留,因此城市要树立“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思想观念,与周边的文化旅游城市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要通过建立 “无差别旅游区”“区域旅游联盟”等方式,重点加强旅游品牌共建、旅游营销共推、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化、旅游救援一体化等方面的合作。例如,恩施州在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的过程中,重点强化与张家界、重庆等周边地区的合作,在张家界举办了旅游推介会,大力推动引客入恩。

    未来,各地要锚定"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目标,赓续千年历史文脉、深挖特色文化富矿,找到城市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和省级地位,持续做好旅游交通、产品供给、环境氛围、治理水平四项工作任务,打造高能级文旅产业链,用文化旅游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以更开放的姿态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陆军.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发展模式、评价体系与当前挑战[J].社会科学家,2024(6):33-40.

    [2]王睿,张赫.城市特色量化评价方法及案例评价——以天津、南京、成都、深圳为例[J].城市问题,2015,(02):8-14.

    [3]王钊,张曼琦,崔悦.中国城市旅游知识创新网络的结构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基于国际科研合作视角 [J]. 地理科学, 2025, 45 (01): 141-152. 

    [4]周笑,乐音,王亦冰.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国际形象建构与传播策略研究 [J]. 旅游论坛, 2024, 17 (11): 76-86. 

    文: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 贾云峰

    中经总网 世界品牌研究院 竖版 品牌展播 中国品牌 世界共享.jpg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世界品牌研究院

    世界品牌研究(工作)办公室

    (备案编码:11010910200873)

    立足北京/香港,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跨界合作,共赢未来!

    联合报道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编审:王海珠

    监制:熊辉

    编辑:郑建华 刘信春 

    荐稿:刘向梅

    本网智库专家推荐:贾云峰(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著名城市品牌策划人、中经总网·中经在线联席总编)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北京媒体团-全媒体宣传矩阵(重点合作支持报道):中经总网、中经在线、《祖国》杂志-祖国网、《中国企业报》、《企业家》杂志、《中国化妆品》杂志、人民政协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网、中华网、中国报道网、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近百家网络媒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旗下拥有商标:中经总®网、中经三驾马车®;及版权:中经总网©、世界品牌研究院©、世界品牌办公室©、世界品牌智库©、向世界推介·中国品牌©等多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中经三驾马车®】【世界品牌研究院】【世界品牌办公室】【中经重点项目】【赋能产业中国行】【中国品牌展播】【全球品牌伴手礼】【中经音乐作品展播】形成产业赋能生态平台。

    中经总网 联合共建 三驾马车超级资源综合赋能平台.jpg

    财神到 3版 加红色背景 加二维码 加印章金色副本.jpg

    ■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各项业务及项目介绍

    ■ 中经总网【内部简报】-组织专家企业家考察团走进企业交流合作

    ■世界品牌研究院 简介

    ■ 中经总网专家智库“智囊团”及重点合作机构

    ■ 中经总网联合推介国内国际大型品牌峰会论坛活动

    ■ 合作推介| 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团队-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简介

    ■ 合作推介| 世界酒店联盟WHA简介

    ■ 合作推介| 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简介

    ■ 合作推介| 博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大会简介

    ■ 合作推介| 香港国际经贸合作协会简介

    ■ 合作推介| ASTIC国际院士科技创新中心介绍

    ■ 合作推介| 世界物联网大会介绍

    ■ 合作推介| 中云工业园项目介绍

    ■ 合作推介| 寄云NeuSeer工业互联网平台

    ■ 合作推介| 赛柏蓝:医药行业领先的数字化服务公司

    ■ 合作推介| 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介绍

    【免责声明】:《©中经总网》传播矩阵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请提供权属证明文件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