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96

    《红薯记》

    中经总网  2025-05-05 15:42  郑欣宇   浏览量:65203

    文本内标图.jpg

    《红薯记》

    作者:郑欣宇

    甲:我叫陈振龙,福建长乐人。

    合:明朝万历年间,我随商船漂泊到吕宋岛谋生。

    甲:那时的吕宋,烈日灼灼,红土似火。土人耕作,不似中原精耕细作,却有一种奇物,藤蔓匍匐,叶如鸭掌,掘土则见块根赤红,大者如拳,小者如卵。土人称它“甘藷”,生食脆甜,熟食软糯,荒年可代粮。

    乙:我蹲在田垄边,看农妇掘薯,一锄下去,泥土翻飞,红皮薯块滚落,沾着湿润的泥土。她掰开一个,递给我,瓤肉金黄,咬一口,汁水沁甜。我问:“此物可耐旱否”?她笑答:“旱时愈甜”。

    甲:那年吕宋大旱,稻禾枯焦,唯见薯田青翠如旧。我心中震动,若此物能引种回乡,何惧饥荒?可西班牙人严禁薯种外流,违者重罚。我日日徘徊田边,苦思良策。

    乙:一日,见渔人晾晒缆绳,浸水后柔韧如藤。我忽得妙计,折取薯藤数尺,缠入湿绳之中,层层盘绕,混入商船货物。海关盘查,官吏翻箱倒箧,见无非丝绸、瓷器,挥手放行。

    甲:船行海上,风浪颠簸。我每日偷偷取出缆绳,以淡水润之。同船商人笑我痴癫:“陈兄,一根烂绳,何须如此珍视”?我只笑而不答。

    乙:四十昼夜,薯藤竟在咸湿的海风中抽芽,嫩叶蜷曲,如婴儿初睁的眼。抵闽那日,江风猎猎,我怀揣青藤奔回家中,父亲陈经纶见之愕然:“这是何物”?我答:“活民之宝”!

    甲:我们连夜在纱帽池边辟地试种。插藤时,父亲犹豫:“斜插?直插”?我忆起吕宋老农之言,道:“三节入土,方易生根”。

    乙:藤蔓初时萎靡,数日后竟挺立舒展,新叶迭出。邻人围观,窃窃私语:“此物怪异,莫不是妖藤”?孩童顽皮,偷扯嫩叶玩耍,我不得不在田边搭棚守夜。

    甲:夏夜闷热,虫鸣如雨。我躺在草棚里,恍惚间,似见万千饥民匍匐田间,掘薯充饥。

    乙:藤蔓疯长,转眼爬满田垄。七月流火,薯叶下悄悄膨出块根。父亲蹲身轻扒泥土,指尖触到硬物,惊呼:“成了”!

    甲:秋收那日,铁锄入土,红皮薯块滚出,大者如婴拳,小者如鸡卵。父亲捧薯在手,指尖发抖,忽然仰天大笑:“天不亡我闽人”!

    乙:当晚灶火熊熊,蒸薯满锅,甜香四溢。母亲掰开一块,金黄瓤肉冒着热气,咬一口,软糯如蜜。她含泪道:“若早年有此物,你阿姊也不至于饿死…”。

    甲:万历二十一年,八闽大旱,赤地千里。榕树皮剥尽,观音土挖空,饿殍载道。唯我推广的薯田,郁郁葱葱。灾民闻讯而来,跪地求种。

    乙:金学曾巡抚亲至田头,见薯块累累,当即下令广植。我父子编写《种薯传授法则》,详载育苗、插藤、培土之法。官府刊印千册,分发各州县。

    甲:薯种如星火,渐播四方。浙商来求,鲁农来购,甚至朝鲜使节亦携种归国。父亲年迈,仍奔波田间,终至病倒。临终前,他攥着我的手说:“振龙,此物…要传下去…”。

    乙:后来,闽人称薯为“地瓜”,浙人呼“番薯”,齐鲁叫“红薯”。每逢荒年,它便成救命粮。孩童不知来历,只知烤薯香甜,却不知四百年前,那段跨越沧海的青藤,续写过生命的滋味。

    甲:如今我老了,常坐田间,看薯叶在风中翻涌。恍惚间,似见父亲站在垄上,手持薯藤,笑问:“振龙,此物可好”?

    乙:夕阳西下,远处炊烟袅袅。新掘的红薯堆在筐里,皮上还沾着湿润的泥土。

    合:土地记得,每一株青藤,都连着大海那端的阳光。

    作者艺术简介

    郑欣宇照片.jpg

    郑欣宇,女,安徽合肥人。笔名:辑语,大宝。热爱音乐文学、诗词、美术,钢琴等乐器。会员单位,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安徽省音乐家协会,安徽省音乐文学学会,合肥市作家协会,合肥市音乐家协会,合肥市美术家协会,合肥市诗词学会。作品曾在《央广网》《中经总网》《央媒头条》《歌曲》《词刊》《长江网》《安徽科技新闻网》《安徽科技报》《安徽星报》《安徽省音协》《安徽访谈》《安徽音乐》《合肥市文联》《合肥市广播电视台》《合肥日报》《大连诗刊》《庐州诗苑》《新歌诗》《新长江文学》等刊物和网站。个人专辑《梓树花儿开》《我的油菜花》。在2023年10月,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主题歌全国征集大赛活动中,作品《梦想起航》荣获一等奖。在2023年度被合肥市音乐家协会评为“优秀会员”。在2024年5月,合肥市科协和合肥市文联指导,合肥市科技馆和合肥市作协主办“科创看合肥,科普向未来”全国征文大赛活动中,作品《启迪》荣获三等奖。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