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96

    《和平将军》

    中经总网  2025-05-06 23:59  郑欣宇   浏览量:80156

    文本内标图.jpg

    《和平将军》

    作者:郑欣宇 指导老师:张春

    甲:我叫张治中,字文白。

    合:1890年深秋,降生在安徽巢县洪家疃的农家小院。

    甲:我总记得村口那棵歪脖子枣树,树干上刻满孩子们的身高线。母亲用桂花油给我梳头时说:“刻得再高,根都在土里”。

    乙:1928年冬,北伐军的硝烟还沾在军大衣上,我就着月光推开斑驳的木门。老宅的梁柱被白蚁蛀出星图般的孔洞,就像中国地图上那些伤痕。

    甲:从外地带回的梓树苗,栽在后院正对书房的位置。每浇一瓢水,都能看见树影里浮着私塾先生的戒尺,还有母亲纳鞋底时落在青砖上的针脚。

    乙:清晨移栽时,发现树根缠着块陶片--那是当年打碎祠堂瓦当的“罪证”。突然明白,我修的不是宅院,是在给飘零的乡愁筑巢。

    甲:正月十五雪没化尽,带着卫兵丈量村东五十亩水田。冰碴子扎进牛皮靴,倒比战场上未取的弹片更疼些。这些地,该长出比稻穗更金贵的东西。

    乙:黄麓师范的夯土墙里,掺着上海汇来的银元、长沙运来的教科书。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越过新栽的梓树梢,惊飞一窝斑鸠。

    甲:那年返乡,看见教室廊下晾着油纸伞,像片片荷叶承着雨。穿蓝布衫的女学生蹲在梓树下,正给更小的娃娃讲:“张将军说,树叶朝哪边落,根都在底下”。

    乙:如今老宅的绿树早高过屋檐,那棵梓树要三个学生才能合抱。树皮上深深浅浅的刻痕,都是来寻根的游子量的身高。

    甲:树荫里总坐着读《少年中国》的孩子,阳光透过叶隙,在他们脸上投下跳动的光斑,像当年合肥城头的流弹,却再不会让人心惊。

    乙:有时风过,梓树叶沙沙翻卷,恍惚又是黄埔军校的晨操声。我总下意识去摸腰间,却只触到讲台上未干的墨渍。

    甲:礼堂新漆的味道混着油墨香,晚自习的灯光把玻璃窗映成星群。这光比南京总统府的水晶灯明亮,比重庆防空洞的油灯温暖。

    合:将军说。好好长吧。长大了,长大了......

    甲:就绿荫如盖了。

    乙:就桃李满天下了。

    甲:洪家疃的炊烟里,站着我的黄麓师范。我走的时候,梓树才齐腰高。如今树冠已能荫蔽半个操场,树根怕早穿过皖中大地,缠住了台湾海峡的礁石。

    乙:梓树开花时像落雪,学生们在树下背书。花瓣沾在课本的《乡愁》那页,字里行间忽然有了温度。

    甲:图书楼新漆的蓝窗框,正是当年军装的颜色。但这里飘扬的旗帜,永远不染硝烟。

    乙:钢琴声从音乐教室溢出来,惊醒了在荣誉室打盹的老校工。他眯眼望着墙上的将军照片,嘟囔道:“这棵树啊,比照片上又高喽...”

    甲:偶尔有白鹭停在梓树最高枝,孩子们就仰着头笑。那舒展的翅膀,多像当年我亲手发出去的毕业证书。

    合:凡是在阳光下的,都是生长的,都是希望的。

    甲:只有梓树的年轮,一圈圈记着游子的诺言。新发的嫩叶沾着晨露,每一滴都映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晴空。

    乙:备课的教师累了,就靠在梓树下歇息。不用勋章,不用权杖,把教案本盖在脸上就睡着了。

    作者艺术简介

    郑欣宇照片.jpg

    郑欣宇,女,安徽合肥人。笔名:辑语,大宝。热爱音乐文学、诗词、美术,钢琴等乐器。会员单位,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安徽省音乐家协会,安徽省音乐文学学会,合肥市作家协会,合肥市音乐家协会,合肥市美术家协会,合肥市诗词学会。作品曾在《央广网》《中经总网》《央媒头条》《歌曲》《词刊》《长江网》《安徽科技新闻网》《安徽科技报》《安徽星报》《安徽省音协》《安徽访谈》《安徽音乐》《合肥市文联》《合肥市广播电视台》《合肥日报》《大连诗刊》《庐州诗苑》《新歌诗》《新长江文学》等刊物和网站。个人专辑《梓树花儿开》《我的油菜花》。在2023年10月,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主题歌全国征集大赛活动中,作品《梦想起航》荣获一等奖。在2023年度被合肥市音乐家协会评为“优秀会员”。在2024年5月,合肥市科协和合肥市文联指导,合肥市科技馆和合肥市作协主办“科创看合肥,科普向未来”全国征文大赛活动中,作品《启迪》荣获三等奖。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