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推进铁路体制改革,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推动收费公路政策优化。
——引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通用航空制造业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装备支撑,信息通信网络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撑,金融服务体系为低空经济提供资本要素支撑。
2023年11月2日,国家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将管制空域定义为标准气压高度6000米(含)至20000米(含)。这意味着除少数禁飞空域和特殊管制空域外,其余6000米以下广大空域均可以开展低空经济活动。发展低空经济,需要加强空管技术能力、军民地三方协同协调能力、空管运行保障能力建设,还要培育一批头部企业。
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首次设立低空经济展示专区,图为观众在观看一款电动垂直起降固定翼运载型无人机。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深圳市较早出台有关低空经济产业的法律文件,作出一系列制度设计。《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于2024年2月1日起施行,为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苏州市于2024年2月出台《苏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提出“打造以低空科创智造产业为核心,以低空保障产业为支撑,以低空创新服务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广东省于2024年5月出台《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打造世界领先的低空经济产业高地”,“基本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的低空经济产业格局,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北京市于2024年9月出台《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低空技术服务覆盖京津冀、辐射全国,低空产业国际国内影响力和品牌标识度大幅提高,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低空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在技术创新、标准政策、低空安全、应用需求等领域形成全国引领示范,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山东省、上海市也公布了低空经济产业行动方案。
2024年3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财政部、中国民航局印发了《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加快实现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商业应用,推动“低空+物流配送”“低空+城市空中交通”“低空+应急救援”等规模化发展。
中国无人机市场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其中工业级无人机占市场份额的50%,主要用于农业植保、电力巡检、物流配送等领域。消费级无人机主要用于航拍、观光、飞行体验等。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主要用于城市空中交通和短途物流。预计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
2024年9月6日,观众在2024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创新成果户外展区了解一款空中应急指挥机。新华社记者 傅天 摄
为了发展好低空经济,特别是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需重点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装备创新。顺应低空飞行等装备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快新型通用航空装备核心技术攻关,构建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的性能好、安全可靠的装备产品体系。
特别是聚焦应用场景,根据场景特点、应用规律、用户需求,塑造产品综合效能,提升用户体验,做强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二是加强技术支撑。运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推进低空智联技术攻关,鼓励模式创新,为低空活动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三是完善标准体系。建立贯穿低空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验验证、运行支持全生命周期的工业标准体系。加强部门协同,推动第三方检测认证体系建设。
四是加强监管体系。贯通航空器研发制造、低空航行监测管控、信息导航管理、客户权益保护等全方位监管,维护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障低空经济运行整体安全。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坚定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