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5任航空知识杂志社社长回顾:60年前航空学会成立和《航空知识》复刊的故事

    航空知识  2024-03-01 20:35  黄东冬    浏览量:171716

    昨天,2月28日是中国航空学会成立60周年

    纪念大会于河北廊坊举行

    在如此特别的日子

    让我们回忆一个

    属于航空知识杂志社的团圆时刻吧~

    2023年9月22日

    2023年的航空知识杂志社成员

    邀请了1958年以来

    为杂志社奋斗终身的9位

    航空知识杂志社成员

    “回家”一叙

    其中包括航空知识杂志社

    原社长谢础、吴少猷、熊伟、刘德生;

    《航空知识》原编辑部主任谢京;

    《航空模型》原编辑部主任焦玉麟、黄东冬;

    原美术编辑温诚承;

    原行政袁曙红老师

    (你没看错,1958—2023年的

    5任航空知识杂志社社长全部集齐

    随时可召唤神龙!

    7.jpg

    熟悉航空知识的朋友都知道,《航空知识》1958年创刊,以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宣传航空航天事业为己任,详尽报道航空航天科技发展、产品研发与重大事件。前沿信息的报道、专业层面的分析、深入浅出的语言、严谨务实的风格使《航空知识》成为读者获取知识、了解中国和世界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权威媒体。

    8.jpg

    (“稀世珍宝”:1958年的《航空知识》创刊号)

    60多年来,《航空知识》深深影响了几代人,激发了无数青年的航空航天的热情,许多人因此走向了航空航天工作岗位。奋战在祖国航空航天科研领域以及民航系统的许多骨干和精英,很多都是《航空知识》的忠实读者。相信屏幕前的你也不例外。

    读者朋友们,

    你们是从哪年开始

    读《航空知识》的?

    《航空知识》陪伴你的那些年

    主编/社长是谁?

    在这场座谈会上,多位老同志讲述了杂志社的往昔岁月,勉励了年轻编辑们继续奋斗。尤其是近90岁高龄的名誉主编谢础老师,在会上声情并茂地讲述了60年前航空知识复刊和航空学会成立的情景,令在场的所有人动容。

    《航空模型》原编辑部主任黄东冬老师会后深受鼓舞,撰写了这样一篇文章,让我们跟随她的讲述一同感受:

    一次不寻常的见面会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在2023年国庆中秋佳节前夕,北航柏彦大厦七层出现了温暖人心的一幕:2023年9月22日上午,有多位高龄老人,走进了航空知识杂志社的办公区。他们当中,步履蹒跚或拄着拐棍的,都有年轻人细心地搀扶,照顾。尽管老同志们行动有些迟缓,但内心都很兴奋,因为退休很久了,由于种种原因没再回过原单位。2023年9月初,这些老同志都接到了航空知识杂志社的邀请函,诚挚地邀请大家“回家看看”。而此时,这些为我国第一本普及空天知识,启迪青少年志趣、培养航空航天领域后备人才的杂志——《航空知识》呕心沥血、奉献一辈子的老同志们“回家”了!当走进宽敞明亮、布置一新的办公室,当看到大屏幕上红色醒目的“欢迎您回家”几个大字,当接过年轻同事献上的精美花束,当四周响起热烈的掌声时,所有老人的眼眶都湿润了……

    此次活动由航空知识杂志社策划主办,航知退休支部积极配合。五任社长齐聚一堂,几代编辑重逢团圆,既是入职新人与杂志前辈的见面会,是现任领导向老领导的汇报会,也是老编辑向新编辑传授经验的交流会。年轻人还希望借这次机会,见见自己从小就崇拜的偶像谢础,听他讲讲60年前中国航空学会成立,以及《航空知识》杂志初创、复刊时的那些往事。

    01追忆创刊路 银发前辈感恩故人

    9.jpg

    (座谈会上精神矍铄的谢础主编)

    在热烈的掌声中,面对一双双期盼的眼睛,88岁的谢础老师缓缓说道:“我想借今天的机会回忆几位对《航空知识》做过很大帮助的故人,怀念几位在航知创刊初期给予我们很大支持、值得尊敬的老人。第一位就是老院长武光。”

    “武光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来的院长,当时叫北京航空学院,后来才改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他首先支持了中国航空学会的成立和《航空知识》的出版。我1958年从北航毕业调到北航党委宣传部做干事,有很多机会接触到老院长武光。我当时也做科普,开始写一些科普读物,武院长很支持。每一次我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书籍,他都要我给他送一份,仔细地看。”

    “1962年时,中国很多的学科都有学会,比说很早成立的中国力学会、中国数学会等,但是航空航天方面一直没有学会。我当时编写了由中国科协组织的两本科普读物——《宇宙飞行》和《航空史话》,目的是给干部做科学普及。”

    “编辑这两本书时,我接触到中国科协学会部、普及部的负责人,他们告诉我,航空航天一直没有学会,原因是没有挂靠单位,没有单位愿意出头来做这个事情。我把这个情况汇报给武院长,我说,如果航空航天有一个自己的学术组织,对于开展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会有很大帮助。”

    “武院长听后很感兴趣,说这件事情我们可以挑头来做,于是就让北航科研部(当时叫科学研究部)出面召集一个座谈会,请北航的老教授、专家参加。座谈会上,教授专家们都表示赞成,说我们确实需要一个学术交流的组织。于是武院长指示,把座谈会专家的意见整理好,报给中国科协。”

    “当时中国科协的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也是国家科委副主任范长江,看了我整理的北航专家的意见,与我们联系,说你们可以派人到我这里再详细地谈谈情况。武院长就指示科研部主任王俊奎教授和我两个人去汇报。1962年冬天一个星期天。范长江在西单附近他家里见了我和王俊奎,详细地与我们谈了航空航天现状和成立学会的事情。我借这个机会,还提出航空学会需要一个科普刊物。他说很好,但要把北航专家的建议写一个正式文件,由北航党委和院部正式向科协提出申请。我把这个情况向武院长做了汇报。他说可以,没有问题,就让北航写了一个正式公文,建议北航牵头作为挂靠单位成立航空学会。”

    “武光是第一个支持航空学会和《航空知识》的领导干部,他1926年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当时已经是副部级领导干部。1963年,中央任命他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任第一副主席,离开北京前,武光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回到广东,因为他来北航当院长前,也就是1954年时,在广东湛江地委当书记。所以他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参观,访问一下,新疆比较远,以后可能很少有机会再回去了。”

    10.jpg

    “武光在广东参观时,正好去了冯如的故乡。那里有一座纪念馆,就是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设计师和飞行家冯如的纪念馆。美国的莱特兄弟是1903年发明的飞机。冯如在美国当时是华侨,而1909年就造出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所以在冯如的故乡有一座小小的纪念馆。武光去参观后很感兴趣,从馆里拿了很多资料。回北京后,他把冯如的资料交给我,说你看看这些资料,现在国内很少有人知道冯如这个旧中国的航空先驱,你要做一些宣传,能不能写文章。我说好,如获至宝地拿走了冯如的资料。正好这个时候《航空知识》要恢复出版。我就写了一篇文章《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冯如》,发表在1964年《航空知识》第一期上。这时武光已经到新疆上任了。我把这一期《航空知识》寄到新疆,说你要我写的文章已经发表了。他高兴地给我回了信,后来我们还通了好几次信。因此,我要感谢的第一位对《航空知识》和航空学会有恩的人就是武光。”

    “我想感谢的第二位是范长江,因为有他的支持才有中国航空学会的成立,才有《航空知识》的复刊,也就是1964年才能够出版。”

    “1962年年底,我把北航党委和院部申请成立中国航空学会的正式文件送到中国科协书记处。科协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范长江很重视,让在书记处干部中研究,大家都表示同意成立航空学会。因为我觉得范长江这位领导非常平易近人,对我们很关心,所以就在1963年元旦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给他,专门谈《航空知识》。”

    “北航在1958年时创办过一个刊物,就叫《航空知识》,是北航科研部王俊奎教授提出的。由于当时北航自己的编辑出版力量不足,就联系了科普出版社。1958年11月,这本刊物由科普出版社出版,但因出版社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由北航主办,是双月刊。1959年国家经济出现困难,1960年后纸张非常紧张,很多国内刊物都被迫停刊。科普出版社也没有纸,因此1960年六七月份《航空知识》也停刊了。当时,北航科研部、党委宣传部是让我参与《航空知识》编辑出版的,1960年夏天,我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到处跑,想办法弄点纸张,结果弄不到,当时经济确实很困难,杂志只能停刊。”

    “我在写给范长江的信里提到,希望在航空学会成立的同时,《航空知识》能够恢复出版,作为学会的科普刊物。范长江对我这封信很重视,他11月份见过我,对我有印象,也见过王俊奎教授。范长江把我这封信交给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处有七八个书记和候补书记,让他们传阅。大家传阅后认为这个想法不错,都表示支持。于是范长江就让中国科协把成立中国航空学会和《航空知识》恢复出版的事情,报给国防科委的主任聂荣臻元帅。因为航空学会是国防性质的学会,是中国科协的第一个要成立的国防性质的学会,需要得到国防科委的批准。范长江是国家科委副主任,不能代表国防科委,而聂荣臻元帅是国防科委的主任,主管国防科研。”

    “聂荣臻当时也是国务院副总理,他看到文件表示同意成立中国航空学会,可以恢复《航空知识》出版,于是通知中国科协。1963年年初,中国科协向军委空军、海军、民航、西工大、北航、航空研究院、七机部等单位发公函通报这件事情,说要成立航空学会,要出版刊物,让他们提出意见和推荐筹委会的人选。”

    “这些航空有关部门都回信给中国科协,同意并支持成立航空学会,于是中国科协决定,成立航空学会筹备委员会,有27位委员,由各部门推荐的领导干部组成。聂荣臻元帅指定由北航副院长沈元担任筹备会主任,由国防科委副主任安东少将等5人成立了党的领导小组,国防部六院政委王振乾少将任领导小组组长。1963年秋季开了筹备委员会,确定航空学会成立大会1964年2月在北京举行,请各个单位推荐理事人选,同时由中国科协把恢复《航空知识》出版呈报给中宣部。因为当时国内的报刊要出版,都要经过中宣部批准。”

    “1964年2月,中国航空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我们请了范长江参加。大会休息时,我向范长江汇报了学会的情况,他很支持。《航空知识》复刊后,每期我都会寄给范长江,同时写信向他汇报有关情况。他很热情地回信说:中国的航空事业是大有希望的,我支持你们。”

    “第三位我想感谢的是钱学森。”

    11.jpg

    “1963年,中宣部发文,批准《航空知识》在1964年1月正式恢复出版。这一时期,我陪同沈元、王振乾拜访了各部门负责人,包括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钱学森以及北大周培源等领导。他们都表示赞成成立学会和恢复《航空知识》出版。在拜访钱学森时,我把出版《航空知识》的情况向他做了汇报。钱学森对科普刊物很有兴趣,问了一些情况。我见他对这个刊物很支持,就说你能不能给我们写一篇发刊词?”

    “他说可以、可以,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于是在《航空知识》复刊的第一期,就是1964年第一期第一页上,登载了钱学森写的发刊词,文中对《航空知识》复刊表示热情支持。”

    12.jpg

    (1964年复刊的《航空知识》)

    “钱学森不仅为杂志写了复刊词,当我提出希望他给《航空知识》写文章时,虽然他说很忙,没有时间自己写,但组织了国防部5位跟他学习的年轻科研工作者为我们写了一个系列的文章,共有三篇,连续刊载在《航空知识》的第二期、第三期和第四期上。这三篇文章用了一个笔名——钱星五:钱学森的钱,星际的星,五个人的五,表示是在钱学森领导下5名研究星际航行的学者写的文章。”

    13.jpg

    “后来,我每年都把《航空知识》的出版选题计划寄给钱学森,请他提意见、做指导。每次,他都亲笔回信给我,发表意见。上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前,以及70年代《航空知识》恢复出版后,都有幸得到了钱学森的关注和指导,所以应该感谢他。”

    “我还想特别说一下,《航空知识》创刊时,很多作者对我们都有很大的支持,不仅是钱学森,还有常乾坤。他当时是空军中将、空军副司令员,也是航空学会的常务理事。常乾坤曾留学过苏联,是当年空军里唯一经过技术专业学习的领导。”

    “我请常乾坤给《航空知识》写稿,他很高兴地答应了,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世界军事航空技术的演变”,在1964年4月的《航空知识》刊载。”

    14.jpg

    “像常乾坤这样的老同志、老作者、老专家还有很多。这里我还要追忆一位老作者——刘善本。刘善本原是国民党空军飞行员。1943年,美国援助给国民党一批当时很先进的B-24重轰炸机,刘善本被派送去美国受训学习驾驶。1946年5月,他学成驾驶B-24轰炸机回到中国。刘善本所在的第八飞行大队基地在成都。他回到成都后,对国民党内部的贪污腐化,造成民不聊生以及要发动内战,非常不满。”

    “于是,他于1946年6月26号驾驶了一架B-24型轰炸机,从成都起飞,说要飞西安,实际上中途转向飞去了延安了。1946年6月26号,刘善本驾机在延安机场降落,起义了!”

    “1945年抗战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是四大战胜国之一,也是联合国的创始人。1946年时,国民党的声誉可谓达到顶峰。可就在蒋介石发动内战时,刘善本驾机起义了,因此这件事情的意义和在国内外的影响非常大。刘善本当时任国民党空军上尉飞行参谋,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军衔,曾担任空军指挥学院的副教务长,培养空军的后备力量。”

    15.jpg

    “我对这件事情印象很深,一次借航空学会开会的机会,找到刘善本。我说你驾机起义这件事情的影响很大,能不能给我们写篇文章介绍一下,在《航空知识》上登载。他很痛快地答应了,说可以写。刘善本回去后写了一篇10000多字的长文,回忆他1946年起义时的心路历程。这篇文章,刊登在《航空知识》1964年第10期上,题目为“飞向延安”。一万多字的文章一期登完。文章写得非常精彩,发表后,在人民空军和国内航空界引起很大关注,很多读者都来信赞扬。”

    “我所回忆的这些老同志,都是对《航空知识》创刊、航空学会创办的有功人员,都是对我们有很大帮助的人,现在都已不在世了。回想我这一生做的事情,就是办《航空知识》,但若没有这些老领导、老作者支持的话,是办不下去的。我现在年近九旬,在世时间不多了。回首往事,要感恩的这一生为数不多的人中,就包括他们几位。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品质,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航空知识》、航空学会有恩的人,我们要感恩、要涌泉相报,怎么报呢?”

    “我觉得最好的报答就是办好航空学会,出版好《航空知识》,也就是你们诸位正在做的事情。办好了《航空知识》、《问天少年》,就是对这些故人最好的感恩。”

    谢础老师的回忆,把大家带到了60多年前航空知识创刊时那段难忘的岁月。一位88岁的老者,一位把毕生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中国航空科普事业的期刊老前辈,对武光、范长江、钱学森、常乾坤、刘善本这些老领导、老专家、老作者的追忆怀念和感谢感恩,让在座的所有人感慨动容。

    02奋进新征程  金牌期刊庚续新篇

    曾在不同时期担任航空知识杂志社社长的吴少猷、熊伟、刘德生接下来先后发言,介绍了几十年来遵循向广大青少年普及航空航天科技知识、培养国家空天事业后辈人才的办刊宗旨,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原创性、趣味性的办刊理念,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读者需求放在首位,克服各种困难干扰,与时俱进、砥砺前行的办刊经验和感受。

    三位社长都表示:感谢杂志社,组织安排了这次见面会。大家没有忘记老同志们对《航空知识》的贡献,令人格外感动。他们认为:一个企业要能生存发展,必须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紧密结合,必须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做支撑,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第一,不断拼搏的创新精神,将传统纸质媒体与现在电商以及网络媒体有机结合。

    第二,传承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第三,高效务实的办事风格,是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特点,要把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优势全方位体现出来。

    第四,诚信谦和的公众形象。内部团结一致,对外诚信谦虚。

    老同志们说:科普工作,说难很难,说简单也简单。办杂志必须有切入点。兴趣产生需求,需求产生动力,动力推动实践。科普选题、文章内容,从哪儿切入能引起读者兴趣,是要下大功夫的,特别是要结合时代下功夫。

    老社长们还特别提醒大家:就是“不碰线不踩雷”,时时敲响警钟。《航空知识》是国防科普刊物,现在国际形势动荡复杂,国内敌对势力活动猖獗,必须要绷紧保密这根弦。

    资深老编辑焦玉麟谈及《航空知识》的影响时,举了个例子。他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对航天技术名词的使用相当混乱,有太空飞行、空间飞行、宇航、星际航行等。钱学森在1974年发表在《航空知识》上的《航空、航天、航宇》一文中,首先提出航天一词。这也是航天这个词首次在国内报刊上露面。当时七机部、国防部五院等单位,许多人并不认可这个词,有的甚至反对。有鉴于此,钱学森在1976年写信,向《航空知识》推荐朱毅麟写的为什么赞同使用航天一词的文章。该文在《航空知识》发表后,反对的意见仍未消停,尤其是七机部主要领导坚持使用宇航。他们在80年代成立的学会,就取名中国宇航学会,而不叫航天学会。可以说,当时只有《航空知识》,在坚持不懈地宣传推广航天这个词。1982年5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过慎重审议,决定将第七机械工业部改名为航天工业部。航天这个词终于被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所采纳。《航空知识》所做的努力功不可没。

    美术老编辑温承诚回忆说:他是学工艺美术的,在学校时就爱看《航空知识》。1965年毕业,老谢亲自来学校,把我领到北航。从那时起到退休,在《航空知识》工作40年,使我能够发挥所学书籍装帧专业的技能,为设计刊名、美化版面、绘制插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航空知识》现任主编王亚男向老同志们汇报了《航空知识》目前的情况和近年所做的工作。他说:

    “《航空知识》这些年要说有变化,其实都来自于老航空知识。自己这两年一直做的都是“考古”,就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航空知识》一直读到八九十年代,无数次在杂志上看到在座老同志的名字。这些老杂志是我最宝贵的财富,读了它们我才明白,《航空知识》为什么能够站到今天。那时的《航空知识》为什么能成为所有航空爱好者必读的一本读物?它好在哪儿?为什么值得读?第一手的素材、第一时间的报道、有非常权威的知识又有非常浅显的解析,就是《航空知识》上世纪曾月发行近40万册,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在网络高速发展,纸质刊物受到巨大冲击的目前形势下,为了使《航空知识》得以生存,焕发出新的生命,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继承老一辈编辑的政治意识以及严谨性、科学性,坚持杂志要关注中国空天产业的发展,关注世界科技前沿,传播正确的科技信息和严肃的科学思想,着重强化从学术语言体系向科普语言体系的转化,力求作品文字更易读、更亲民,在科普文章中实现‘娓娓道来’的传播效果。”

    “其次是强化《航空知识》的版式语言,实现文图有机融合,在图片制作和选择方面不懈努力,培养了一批原创插图作者,创作了一批高水平插图,改善了文章的阅读效果。《航空知识》还大胆尝试了信息图的策划制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为文创产品开发创作了条件。”

    “第三是提升杂志的文化品质,在关注科技信息的同时,也将人文、社会、艺术、时尚、历史等元素纳入进来,努力为读者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航空科技文化世界。”

    接下来,航空知识杂志社现任社长、《问天少年》主编俞敏向老同志们介绍了这本新刊的情况。

    《问天少年》创办于2022年,是《航空知识》的少年版、中国原创的科普期刊,旨在带领青少年探索空天科学、宇宙奥秘、军事装备等新知,启迪工程思维,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引导青少年以中国视角了解全球科技进展,树立科技自信、文化自信。这个办刊宗旨得到了我国科学家们的极大认同,30位航空航天院士联袂向全国青少年推荐《问天少年》。

    《问天少年》创刊首期几近售罄;首年实现盈利;次年印刷发行量增长均超35%;创刊不足2年已获两项大奖,被业内专家称为2022年度出版行业“现象级”新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3年“优秀科普期刊”。而《问天少年》之所以能受到小读者们的热烈追捧和欢迎,取得优异的成绩,俞敏主编总结道:

    青少年科普期刊,对优质内容的要求更高。科学思维还在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不仅要能从文章中获得科学知识,还要让其能站在科学视角去感知和理解科学现象,并在阅读过程中,对事物的发展脉络有一个直观的解读与认知。为此,《问天少年》开设了海陆空天院士/教授专栏,由航空航天航海天文领域的院士以及顶级高校教授亲自撰写科普文章,每期都有大师级的高端科普。空、天、海、军事、天文等行业专家、各专业博士、飞行员、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科普作家等组成海陆空天作者天团,保证了杂志的内容专业、准确。

    《问天少年》采取了青少年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爱上科普,采用图解科学的模式,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原创绘画或照片,吸引孩子们的眼球;以直观易懂的解构方式,“打开”深奥的科技与装备,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以三维建模的形式将海陆空天场景再现,让阅读身临其境。

    跟随期刊中的内容动手,是孩子们爱上这本杂志的另一重要原因。《问天少年》每期随刊赠送3D模型,受到具有高度好奇心、好强心和天生模仿能力的小读者的追捧。《问天少年》还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融合的教育理念,以项目学习的方式解构知识,在学习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动手制作科学装置,培养了训练工程思维。

    科普,不仅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还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问天少年》作为中国原创科普期刊,在第一时间向青少年传播全球最新科技进展的同时,注重以中国视角看世界、重点报道我国相关科技成就,使孩子们从小立大志、有理想、爱祖国。

    座谈会在亲切、和谐的气氛中开了两个多小时,虽然已到午饭时间,但大家意犹未尽,特别是年轻编辑感到像是上了一堂丰富、生动的入职教育课,收获满满、感动多多。老同志们的讲述和经验不仅使自己了解了《航空知识》的过往,更明确了身上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光荣使命。

    60多年来,一本小小的科普刊物吸引了万千读者,启迪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了献身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道路,取得了不凡的业绩。杂志多次被权威部门授与出版行业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和政府出版奖。作为现职人员,一定要庚续和传承老一辈媒体人艰苦创业、迎难而上、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和新征程上踔厉奋发,不断创新,让《航空知识》和《问天少年》两本科普刊物比翼齐飞,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