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不过时

    中经总网  2025-04-12 23:04  徐炜波   浏览量:157958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讯(徐炜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百余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陆续提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等重要论述,核心内涵是尊重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一贯坚持。这些理论创新构成有机整体,既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又彰显中华文明“民惟邦本”的传统智慧,更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普陀粮仓0.jpg

    普陀“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始终在赓续传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建大型木帆渔船、改进渔业生产工具、建立水产局,普陀渔业得到快速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沈家门渔港“船头党建”把服务送到渔民甲板上;2022年,葫芦岛海水淡化工程让岛上居民告别“用水难”,喝上“放心水”。历史场景在变,为民服务的逻辑始终未变。这些跨越时空的实践印证:服务人民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体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生动实践中。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只有坚持问需于民、倾听民意、回应民需,才能确保政策供给与民生期盼同频共振,真正把政策温暖送到百姓心坎上。聚焦海岛居民的健康需求,普陀创新打造“共富方舟”,通过巡回医疗、健康监测预警等服务体系筑牢健康屏障;面对老龄化挑战,12家幸福食堂全面铺开,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菜;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成立,1007个普惠托位破解双职工家庭“带娃难”;20条客货邮海运航线,构建起覆盖海陆空的共富物流网络,打破海岛快递“最后一公里”……这些实践,将抽象的“人民”概念转化为老人医保账户的余额、学童书包里的新课本、渔民掌中的快递单,生动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治理智慧。

    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服务人民的实践面临新考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背景下,统筹不同群体诉求的难度增大。这要求我们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化改革,既要破解“学区房焦虑”“看病难”等显性问题,更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制度创新,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2025年区政府工作报告以制度创新的“组合拳”作出回应:在物理空间维度,谋划六横大桥桥隧工程(六横大桥三期),启动城乡雨污水、燃气、三联供一体化等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设舒适绿色智慧“好房子”;在服务供给层面,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迭代升级海上“融治理”模式,大力推广沈家门街道民生综合体管理服务治理新模式。从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叙事可见,群众诉求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的“任务清单”,把民生痛点的“社会表情”解码为政策的“行动密码”。这些带着民生温度的改革,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生动的时代注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最有力证明。

    制度创新转化为民生实效,不仅需要枝叶关情的为民情怀,更离不开政府自身的革新突破,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铸强政治忠诚之魂是政府革新突破的思想根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化“第一议题”制度,坚定“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提升践行“八八战略”的能力。这使得政府干部政治信仰坚定,在面对复杂的工作时能够迅速响应上级要求,为制度创新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政治保障。

    永葆为民造福之心是将制度创新转化为民生实效的直接体现。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政府工作始终,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把政府“干的事”变成群众“满意的事”。围绕“发展、建设、民生、安全”四大领域,举办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大会,办好民生实事,从“校园补短提质行动”到“群众健康守护行动”,每一项举措都彰显着政府的为民情怀,让制度创新在民生领域落地生根。

    锻造实干担当之能是政府实现革新突破的关键。要以敢想善试的创新意识、清醒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恒心毅力,多干难而正确的事。如开工建设“三联供”工程、启动荷外区块改造,这些具体行动不仅展现了党委政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担当和作为,更是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治理实践。

    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细则精神,全面加强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持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开展工作。严格压控一般性支出,大力纠治公务视频和PPT“泛化使用”等“屏幕中的形式主义”,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亟需上。自觉接受各方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这不仅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也为制度创新提供了法治保障,让制度创新更加规范、透明。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从“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刀刃向内,到“网格夜访”服务的润物无声;从老旧小区改造的民生温度,到“海上枫桥”护航的法治力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始终是普陀人的精神密码。我们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唯有永葆“赶考”的清醒,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才能在新时代续写人民至上的壮丽篇章。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总编审:王海珠

    总监制:熊辉

    编辑:卢国良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