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午,由中非工业合作发展论坛举办的“2025中非工业论坛专家研讨会暨关税战对中非影响与非洲营商环境分析”在京举行。外交部、商务部、社科院、中土研究院、尼日利亚第一银行等相关部门专家出席研讨会。
中非工业合作发展论坛秘书长程志刚详细介绍了本年度论坛工作计划。他提到中非工业合作发展论坛连续10年发布非洲工业化前景指数报告和非洲营商环境报告,为中非投资贸易合作提供了有利参考。今年论坛国际部和信息中心结合非洲的安全形势、工业增长推出了非洲综合营商环境前景分析报告前20强:毛里求斯、塞舌尔、埃及、摩洛哥、南非、塞内加尔、肯尼亚、加纳、突尼斯、卢旺达、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赞比亚、科特迪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乌干达、加蓬,给广大中国赴非投资者提供信息支持。
他说中国对美国“对等关税”果断打出反制“组合拳”,保持了冷静与定力,一系列反制措施精准果断。虽然我国外贸出口和资本市场会短期承压,但鉴于我国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和强大的产业链韧性,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同时,我国应对贸易摩擦的经验更加丰富,出口结构更加多元,产业链完备性和供应链韧性也更强,应对外部冲击更从容。中国贸易创新有助于提升出口竞争力,跨境电商、新型离岸贸易等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加速涌现。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关税政策的变动直接冲击了全球贸易的正常秩序,使得全球产业链面临断裂风险和重构压力。不仅在短期内扰乱了贸易秩序、推高了通胀、抑制了经济增长,还在中长期加速了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多边贸易体系变革。同时,美国关税政策也反向推动非洲国家对外贸易格局向更多元化方向调整发展,对非洲国家而言,这既是风险,也是机遇。目前,非洲各国正加速推进《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深化区域内贸易合作,挖掘区域市场潜力。
与会专家围绕关税战对中非的影响展开深入交流。详细探讨了当前非洲各个国家营商环境和美国关税政策对非洲各国的影响。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李智彪说针对当前美国关税政策,中国应转移产业到非洲,但在转移过程中要避免,历史上发生在美日产业转移时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自贸区港委员会秘书长李自满表示,中美关税战引发的全球产业链重构浪潮正在深刻改变中非经贸格局。中非经贸关系正经历从商品贸易向价值链融合的历史性跨越。中非合作需要超越传统“资源换基建”模式,在数字经济、绿色制造、区域价值链等新维度构建更具韧性的伙伴关系。这既是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的战略选择,更是非洲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机遇。中土研究院院长郑军说中土集团在非业务已遍布非洲48个国家。他提到美非两国贸易额不高,对非影响不大,此次美国对非51个国家加征对等关税加速了非洲自贸一体化的进程。原外交部非洲司司长程涛大使表示,非洲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是人间。我们应多去非洲实地考察,减少对非洲国家的偏见,拉近与非洲的距离。美国关税政策只是个过程,中国坚持本国贸易政策,对非33个国家实行零关税政策。中国是非洲对外贸易第一大贸易国。他说非洲未来潜力极大,人口增长速度快,年轻化,中产阶级比例上升等,会有更大市场。国内企业应把自己的产品对路改造,提高对非适应度,通过非洲自贸区和“一带一路”政策来支持非洲本土工业化,加快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大循环。尼日利亚第一银行驻华首席代表王传强从金融角度分析了美国关税政策对非洲的影响。他认为近年来很多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建厂,是导致中非年贸易额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他强调中国企业出海非洲的机遇大于问题,中国企业应以此次美国关税政策为契机加大对非洲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最后专家们对中非工业合作发展论坛国际部和信心中心推出的2025非洲综合营商环境前景分析报告表示赞同。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中国传统制造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应逐步拓展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及其它新兴市场。2025年中非工业合作发展论坛会继续加强对非洲国家的调研,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进一步推动国内产能向非洲转移,带领国内工商界人士赴非考察,助力在非项目精准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