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中国城市报常亮:旅游名城与景区宣传的新路径——从流量到留量的战略升维

    中经总网  2025-07-05 17:48     浏览量:239727

    中经 头部图片 报道中国影响时间 融合发展共创未来 加版权副本.jpg

    中国经济报道(中经总网·中经在线)/世界品牌研究院WBRI/中国数字电视台-中数台/灿烂中国全媒体矩阵 联合报道:2025年7月5日,由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主办的“2025旅游名城名镇和旅游景区创新发展案例暨推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办。大会通过领导致辞、主旨演讲、宣传推介、对话交流等环节,围绕旅游产业发展、文旅融等热门话题展开研讨,搭建文旅业界交流对接的权威平台。

    图片14.jpg

    会上,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社副总、中国品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常亮做了题为《旅游名城与景区宣传的新路径——从流量到留量的战略升维》主旨发言。以下是发言内容:

    《旅游名城与景区宣传的新路径——从流量到留量的战略升维》

    在新时代的浪潮下,旅游业的竞争愈发激烈,旅游名城与景区宣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突破传统宣传模式的桎梏,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战略升维,成为摆在每一位文旅从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新挑战:传统宣传模式的三重困局

    当下,传统旅游宣传模式遭遇发展瓶颈,陷入三重困局之中。

    其一,流量内卷,转化低迷。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旅游宣传带来了海量的瞬时曝光机会。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内容的同质化问题。大量景区为了追求热度,纷纷打造“网红打卡”项目,试图吸引游客目光。但由于缺乏独特的内涵和持续的创新,这些“网红打卡”往往只是昙花一现。数据显示,部分景区游客复游率不足20% ,这表明仅仅依靠流量获取,难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游客的转化效果并不理想。

    其二,文化空心化现象突出。在旅游宣传过程中,部分景区过度追求视觉上的冲击效果,却忽视了对自身历史底蕴的挖掘和展现。诸如长城、古城等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遗产类景区,常常被简化为单一的“拍照背景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无法深入了解景区背后的文化故事和精神内涵,文化叙事未能得到深度激活,导致景区的文化价值大打折扣。

    其三,国际话语权缺失。长期以来,全球文旅评价体系被西方主导,中国在“保护性开发”“文旅融合”等先进理念方面,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标准支撑。这使得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创新的发展模式,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推广,限制了中国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二、新路径:四维创新战略

    面对上述挑战,旅游名城与景区宣传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通过四维创新战略实现突破。

    (1)线上传播:从碎片化到IP化

    线上传播是吸引游客关注的重要渠道,要实现从碎片化传播向IP化打造转变。一方面,景区可以借势影视综艺,打造沉浸式IP矩阵。以大理州为例,其依托热门剧集《去有风的地方》,推出“影视同款打卡”路线,引发了广泛的话题传播,话题传播量高达194.7亿次,同时带动非遗扎染搜索量上涨453%。这充分展示了影视IP与旅游结合的强大吸引力。各地景区应积极联合平台,定制专属的“一城一IP”,如迁安长城融合非遗表演与“点亮长城之夜”活动,将历史场景转化为可体验的国潮事件,增强景区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另一方面,要构建全民代言生态。池州市选拔“文旅推荐官”,发动导游、民宿管家参与直播,形成五级营销矩阵;潍坊滨海区邀请网红创作短视频,单季浏览量突破5000万次。通过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线下体验:从观光到“生活目的地”

    线下体验是旅游的核心环节,需推动从传统观光模式向“生活目的地”转变。在文旅+场景革命方面,池州傩仙镇将烟花秀、民俗表演融入夜游活动,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3.2小时;大理推出“艺术家第二居所”,吸引30万“新大理人”旅居创业。这些实践表明,通过丰富旅游场景,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体验,可以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旅游消费。同时,各地应设计“微度假”产品链,如迁安“滦河1号公路”整合长城花海、黄帝文化等资源,形成“自驾+研学+非遗”立体线路,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此外,数字赋能实体体验也是重要方向。新华网“景区赋能计划”在青州古城落地,游客扫码即可获取“智慧导游”服务,享受免费入园、攻略推送、周边消费一键直达等便利,首月曝光量达5167万次。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增强景区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质量。

    (3)标准引领:从本土实践到国际规则

    以标准引领旅游发展,推动从本土实践向国际规则转变。中国应积极以自身标准重塑全球评价体系。我国主导的《品牌评价 旅游城市》国际标准(ISO),将“文化遗产保护权重”提升30% ,有力推动“保护性开发”理念成为全球共识。在实践中,要将ESG(环境、社会、治理)国际标准融入文旅建设,如九华山通过生态修复发展低碳旅游,成功入选全球百强旅游县市。通过建立和推广中国标准,提升中国旅游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跨界融合: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

    跨界融合是旅游发展的新趋势,需实现从单点突破向生态协同转变。在“体育+文旅”方面,大理邀请奥运冠军挑战环洱海骑行,话题播放量达12亿次,通过体育赛事与旅游的结合,吸引了大量关注;在“金融+文旅”领域,通过ESG基金吸引绿色投资,宁德时代以“镍矿生态修复”提升品牌溢价。通过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拓展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新支撑:三大基础设施升级

    实现旅游名城与景区宣传的战略升维,需要三大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

    一是数据中台的建设。大理州联合携程上线“文旅数字地图”,覆盖800余个点位,能够精准推送旅游路线。数据中台可以整合旅游相关数据,为景区运营和游客服务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实现旅游服务的个性化和精准化。

    二是标准体系的完善。依托《宜居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南》等国家标准,构建景区韧性评估指标。完善的标准体系有助于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保障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人才网络的构建。培育“新文旅创客”,如潍坊滨海区培训647户摄影从业者,年带动就业3000人。通过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为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结语:迈向“留量时代”的宣言

    旅游宣传的本质并非简单地争夺眼球,而是要经营人与城市之间的情感联结。在迈向“留量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以三个“拥抱”开启新的篇章:拥抱标准,用中国智慧定义全球文旅新规则,让中国旅游标准走向世界;拥抱技术,借助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守护文化基因,为旅游发展注入新动力;拥抱生活,将景区打造成为“诗意栖居”的当代注解,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经总网 世界品牌研究院 竖版 品牌展播 中国品牌 世界共享.jpg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编审:王海珠

    监制:熊辉

    编辑:郑建华 侯晋平 

    【中经总网•世界品牌研究院•世界品牌办公室联合多家机构陆续推出百个重点项目、百家知名企业、百位优秀企业家(“三百工程”)及百场调研、百场活动、百场对接;赋能产业中国行;中国品牌展播;全球品牌伴手礼选品计划——助推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助力品牌及优质产品和服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期待与您携手,创造合作共赢的辉煌未来!】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世界品牌研究院

    世界品牌研究(工作)办公室

    (备案编码:11010910200873)

    立足北京/香港,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跨界合作,共赢未来!

    联合报道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北京媒体团-全媒体宣传矩阵(重点合作支持报道):中经总网、中经在线、《祖国》杂志-祖国网、《中国企业报》、《企业家》杂志、《中国化妆品》杂志、中国网、中华网、中国报道网、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中国数字电视台、《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平台整合3000多家网络媒体、地方电视台、海外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旗下拥有商标:中经总网®、中经三驾马车®、世品办®;及版权:世界品牌研究院©、世界品牌办公室©、世界品牌智库©、向世界推介·中国品牌©等多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拥有中云经视国际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中城环球(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中经智谷(海南经济特区)国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世界品牌研究院(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世界品牌研究院WBRI、世界品牌研究(工作)办公室等优质产业运营平台,已成为国内顶尖的品牌战略营销策划机构。)

    中经总网 联合共建 三驾马车超级资源综合赋能平台.jpg

    财神到 3版 加红色背景 加二维码 加印章金色副本.jpg

    ■中宏网报道:《中经总网:打造产经合作领域“公益性融媒体综合赋能平台”》

    ■人民日报中国城市网报道:《中经总网:打造产经合作领域“公益性融媒体综合赋能平台”》

    ■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各项业务及项目介绍

    ■ 中经总网【内部简报】-组织专家企业家考察团走进企业交流合作

    ■WBRI世界品牌研究院 简介

    【免责声明】:《中经总网®》传播矩阵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请提供权属证明文件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