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67

    构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模式的三部曲

    中经总网  2025-04-14 22:49  张洪彬 王祯   浏览量:148740

    本文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例,探讨其社区共管模式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及实施路径等,结合海南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模式的实践经验,提出在经济、制度、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以期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模式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未来,我们也会通过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人才建设、优化配套供给、强化科技运用和塑造文化品牌等有效举措,不断优化海南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模式,为全球热带雨林保护和社区管理建设贡献“海南智慧”、提供“海南样板”。 

    一、厘清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模式的科学内涵  

    2019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4月1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成立。2021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10月12日,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我国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自此开启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篇章。社区共管模式是一种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模式是指在对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中,将周边社区积极纳入保护体系,通过政府、社区、科研机构等多方协作,促成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局面,该模式强调社区参与、资源共享和利益协调,旨在通过合作机制解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wps_doc_0.jpg

    二、梳理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增效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模式旨在通过生态搬迁、生态补偿等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核心保护区的干扰,同时,吸纳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到园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工作中来,促进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产业层面的绿色转型。比如:截止2024年底,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仅存2群不足10只,增至7群42只,种群数量较2020年增长约30%,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公园在栖息地修复、生态廊道建设、社区共管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同时,社区通过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实现了经济收入的增长。如白沙黎族自治县新高峰村通过发展林下菌菇产业,村民年收入从搬迁前的2000元增至2022年的24266元,较搬迁前增长超11倍,且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二)居民参与感和获得感齐提升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模式旨在通过建立社区协调委员会、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等方式,增强社区居民的环境治理参与度和生态文明宣教效果。比如: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与周边社区签订合作保护协议,鼓励居民广泛参与到雨林巡护工作中,凭借他们对当地环境的熟悉,善于发现发现雨林中的异常情况;邀请居民协助环境监测,记录空气、水质等数据,为科学研究提供一手资料;组织居民接受专业培训,成为优秀的讲解员,为游客讲述雨林故事。这些举措不仅增加了社区居民的就业机会,也帮助他们强化了对生态系统的认知水平,全方位提升了自身生态综合素养,由此,居民在参与雨林保护工作中,切实感受到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三)科研工作与社区教育齐提质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模式旨在通过创建各类热带雨林科研机构平台,加强雨林研究的学术成果产出。这不仅为大量社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实地研究资源,增加众多学习和就业机会,还能深度挖掘社区教育潜力。比如: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运用高清摄像头、传感器实时采集雨林数据。这些数据一方面助力科研,另一方面经加工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让社区居民便捷获取,实现科研数据与社区教育的同步推进,带领更多居民走上接受日常化、生活化、数字化生态环保教育的道路 。

    三、聚焦构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模式的五个着力点

    (一)经济措施:推动绿色产业与生态补偿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聚焦生态体验、森林康养以及底蕴深厚的黎苗文化等领域,全力构建丰富多元的绿色产业体系。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周边的白沙县为例,当地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积极布局茶园、兰花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咖啡种植产业发展。同时,着力扶持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形态。在生态旅游方面,精心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展现雨林风光与民俗风情;林下经济则涵盖林下种植、养殖等多种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此外,海南鹦哥岭的护林员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精心编制动植物图鉴,并化身自然教育讲解员,引领广大社区居民投身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新兴业态。这些举措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纷至沓来,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

    第二,扎实推进生态补偿。持续拓展生态产品纳入区域间补偿的范畴,对因积极投身生态保护工作而在经济发展上受到一定限制的社区,给予合理且充足的经济补偿。探索设立“雨林生态银行”,一方面,拿出部分资金吸引企业参与认购生态产品,借助企业力量推动社区林下经济发展,实现资源与资本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将部分资金注入社区创业基金,支持村民发展生态产业。通过这种方式,最终形成“生态保护有回报、社区发展有动力”的良性循环格局,为雨林治理提供了极具创新性的“生态补偿+社区自治”范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制度保障:完善法律法规与协调机制  

    第一,建立协调机制。组建省级社区协调委员会和区域性社区协调委员会,成立多方协作平台,建立由社区代表、管理机构、科研团队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共管理事会,解决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如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与地方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各项政策在地方社区落地见效。

    第二,构建高效协调机制。为有效化解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需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协调机制。组建省级社区协调委员会,统筹全省范围内涉及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重大事项,从宏观政策制定、资源调配等方面进行把控;设立区域性社区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特定区域内国家公园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同时,搭建多方协作平台,成立由社区代表、管理机构、科研团队以及企业共同参与的共管理事会,各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社区代表反馈基层诉求,管理机构制定执行管理策略,科研团队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企业注入发展资源。比如: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与地方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交流,及时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各项政策在地方社区精准落地、有效施行。

    wps_doc_1.jpg

    (三)人才支撑:加强科研与社区能力建设  

    第一,强化科研人才队伍培育。为深度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保护工作,应大力打造科研平台及野外监测基地。依托先进的科研设施与丰富的研究资源,吸引国内外优秀科研人才投身于热带雨林生态保护研究领域;持续常态化开展如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修复等重大科研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科研人员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与成长机会,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孵化出一批批具备深厚专业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科研人才。通过完善科研人才梯队建设,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与科研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第二,全面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系统组织户外专业培训与深入开展生态教育活动,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与专业技能水平。定期举办自然教育活动,向社区居民普及热带雨林生态知识,增强其对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知;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将当地特色文化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激发居民对本土资源的保护热情;组织科研监测培训,培养居民参与科研监测的能力,使其成为生态保护的有力助手。通过系列活动,培育出一批批高素质的社区生态保护志愿者,为维系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促进社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协同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四)配套供给:科学规划搬迁与社区建设工作

    第一,科学推进生态搬迁工作。为维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生态系统,对核心区居民开展生态搬迁。截至2024年12月,搬迁完成比例达99%,在这一过程中,切实做到保障搬迁户权益。比如:结合市场需求,开设如种植养殖、手工技艺、旅游服务等课程,提升搬迁户就业技能;依据当地资源,引导发展特色产业,像白沙黎族自治县新高峰村,利用山林资源发展菌菇种植,村民收入显著增长。同时,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条件。搬迁后,对旧址开展植被恢复,让土地重归森林或化作生态廊道,实现人退林进,达成“搬得出、能致富、生态优”的目标。

    第二,优化社区基础设施与服务。聚焦搬迁社区长远发展,大力完善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百花岭社区为例,在生态移民安置点建设中,科学布局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丰富居民精神生活。深入挖掘当地生态文化资源,全力推广“雨林人家”民宿品牌,组织村民参与雨林徒步向导、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如今,社区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从8000元增至2.5万元。凭借突出成绩,社区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为社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管理奠定坚实基础,有效推动了社区与公园协同发展。

    (五)科教融入:促进科技应用与本土文化传承

    第一,构建智慧化管理体系。为提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的科学性与精准度,全力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对公园大面积区域生态状况的有效把控;通过地面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水文、气象等微观数据;运用振动光纤、卡口监控相机、红外热感应触发相机等技术,搭建智能化“电子围栏”,此系统可精准预警非法闯入行为,保障公园安全,还能整合多源生态数据,为科研监测提供准确依据。这些科技手段为社区参与管理提供有力了技术支持,推动社区共管模式从传统“人治”向“技治+智治”转变,极大提升了管理效率。

    第二,推动黎苗文化保护与传承。深入挖掘黎苗民族在雨林生活中积淀的文化遗产,精心塑造“雨林与您”特色文化品牌。通过组织民俗活动、文化讲座等,增强社区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积极建设自然教育基地,海南五指山片区打造生态体验步道与入口社区,为大众了解黎苗文化和雨林生态提供平台;鼓励护林员兼任文化传播者,同时,发挥他们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积极向外界讲述黎苗与雨林的故事,让独特黎苗民族文化在传承中焕发生机,实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协同发展,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作者系:邵娜娜名师工作室(琼台师范学院)张洪彬  王祯)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