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总网—中经在线:骆宾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他不仅学问渊博,诗文冠绝一时,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而且为人刚直,忠肝义胆,敢于为理想而奋斗。其学识才情,人品气节,一直为后人所称道。骆宾王既是江南地域文化的源头活水之一,更是故乡义乌当地人文精神的主要标杆,值得大家继承和弘扬。
一、骆宾王的生平经历
骆宾王虽然声名远播,而且历久弥新,但有关他的生平经历却是扑朔迷离。即便在他诸多的研究者中,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就我所理解的情况作如下表述,,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商榷和批评指教:
出生时间
关于骆宾王的生年,差距之大,前后长达近半个世纪。造成这种错乱的原因,一是源于义乌的《骆氏宗谱》。该谱初修于宋代,距骆宾王在世的时间过去四百多年,这段漫长岁月的世系序列,全凭撰修者猜测和推拟。鉴于骆宾王曾于唐嗣圣元年(684)秋参加扬州起兵,这事史书有明确记载,所以就推定骆宾王出生于唐显庆三年(658)。起兵时年二十六岁,正当身强气壮,与起兵讨武的壮举相吻合。二是某些研究骆宾王的人,虽然他们未必见过《骆氏宗谱》,但也和撰谱人出于同一理念,大都断定骆宾王参与起兵时应为青壮年。只有少数认真钻研过骆宾王存世诗文的人,才发现骆宾王在后期写的诗文中,一再提到自己“白头”,提到自己“老不晓事”。还说自己回到故乡,寻访旧友,发现“耆年者化为异物,少壮者咸为老翁”,“询问子侄,彼亦凋零”。断定骆宾王参加扬州起兵前,年龄已经很大了,于是就形成了有关骆宾王生年的差异之大纷争。
其实,骆宾王在写给吏部侍郎裴行俭的《咏怀古意上裴侍郎》诗中,对自己的年龄是交待得很清楚的。这首诗的前四句写道:三十二余罢,鬓是潘安仁。四十九仍入,年非朱买臣。意思是说自己三十二岁余第一次在长安罢官的时候,两鬓也像潘安一样长出了白发。潘安字安仁,晋代著名文学家。他在《秋兴赋》中说,自己三十二岁的时候,两鬓就出现了白发。骆宾王借以自比。后两句说,四十九岁再度入朝为官的时候,年龄却不同于朱买臣。朱买臣早年家贫,靠卖柴为生,自称“我年五十当富贵”,最后果然应验。骆宾王明确写清自己第一次罢官和第二次入仕的年龄,所以只要考证出两者中的一个年分,就可以推算出骆宾王应该大约生于公元619年,也即唐代开国的第二年。
故乡生活
骆宾王在义乌故乡居住的最长一个时段,就是出生之后到十岁左右赴父亲任所居住之间的十年。其它时间只是回乡探亲或出差路过故土,居留时间都不长。骆宾王出生不久,父亲就外出游学,并赴长安谋仕。宾王的启蒙教育是由祖父承担的。祖父是一个学识非常渊博的人,早年也曾在仕途奔波,后为避隋末动乱,回家闲居,以耕读自娱。他对宾王的早期教育十分用心,加上宾王资质颖悟,很有灵气。两者结合的结果,就出现了那首历千百年而始终光芒四射的《咏鹅》诗。这虽然是一首即兴而作的小诗,但形象描写的生动,事物特征捕捉的精准,音节的流畅,童趣的勃发,都达到儿歌的经典。因而使年幼的骆宾王就名声远播,誉为神童。随着时光的流逝,这首七岁时写下的《咏鹅》诗,不仅光辉不减,而且愈益受到世人喜爱。现在,不只全国学童都在朗声高唱,它还冲出国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文定为所有孔子学院必学的唯一的一首中国诗歌。成为世界儿歌的经典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流唱。
居留齐鲁
骆宾王的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是齐鲁,即现在的山东。分前后两段,共计时间有二十六、七年之久。第一阶段是十岁到二十五岁这个时段。其时骆宾王的父亲担任青州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令,骆宾王随母一起北上,居住在父亲任所,主要任务是学习。父亲和祖父一样,对骆宾王的培育费尽心机。当时一般官宦人家的公子,学习的途径只是对应朝廷的科举,即接受应试教育。成天背诵“五经要义”等儒家经典,其它学问很少触及。骆宾王的父亲是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官吏,觉得要让儿子成为一个饱学有用的经世之才,必须多管齐下,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和磨炼。他采取的具体措施,一是亲自督导,让宾王继承深厚的家学传统。二是送宾王进县里的学馆,接受系统的经史教育。三是让宾王在附近游学,拜访各地的名师,结交当地的年轻才俊,以接受齐鲁学风的熏陶。经过这种多渠道的长时间学习和磨炼,年近弱冠的骆宾王不仅儒家的经典精熟,而且诸子百家的学问也了然于心,成为齐鲁有名的才子。
就在骆宾王“潜心学海”、“弋志书林”,学业快速成长的时候,父亲因操劳成疾,英年早逝。一家人在悲痛之余,又立即陷入生活的困顿之中。于是年方及冠的骆宾王,在服完父丧之后,立即上京应举。既为自己的仕途前程,也为摆脱家庭的生活之困。
然而考试的结果,骆宾王却没有及第。当时的考试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五经要义”,第二部分是“事务对策”。对于前者,骆宾王精熟的程度少有人能够企及,自然不致有差错,问题应该出在“事务对策”上。骆宾王才华横溢,又敢想敢说,大概所答不合考官的心意,就被去名。这样的结果,让骆宾王感到愤愤不平,在考试结束后,返回义乌探亲的路上,写下《途中有怀》一诗,以表达自己的愤慨。
骆宾王义乌探亲后,重返山东,又过了几年游学生活。其中包括在兖州结婚,然后于二十五岁左右为了生活到长安出仕。
骆宾王第二次回齐鲁居住是在出仕十多年之后。对继续在仕途奔波失去了兴趣,于是返回兖州,过赋闲啸咏生活。时间长达十多年,写下了大量与朋友游山玩水的山林应酬之作,成为骆宾王一生中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从这时期所写诗文的内容看,开始生活过得还舒适,和一群诗朋文友游山玩水,“颇得闲居之趣”。后期因为经济发生困难,生计无着。他种了几亩地,想借以维持生活,但没能如愿。最后发展到“糟糠不赡”、“箪笥无资”的地步。实在支撑不下去了,特别看到年老多病的母亲,跟着自己一道受苦,作为孝子,骆宾王内心的痛苦难以言状。于是只好改变初衷,重新入朝应试,开始第二段仕途生涯。
仕途轨迹
骆宾王在京城和地方上出任过多个官职,也曾从军边疆,全部时间相加,和在齐鲁停留的时间差不多,也有二十五、六年之久。他第一次出仕是在二十六岁时,地点在长安,职务大约是禁卫军中的文职官员。在唐朝开国前后,因四处用兵,所以军队的地位很高。骆宾王在自传体长诗《畴昔篇》中写到这段生涯,气势排场颇为浮华,可见境遇不错。当时骆宾王年轻气盛,又有几分诗人的浪漫,加上才气横溢,经常文惊四座。这些优点与军队的环境气氛并不十分吻合,于是出现了才高招嫉的情况。骆宾王为人随和,交友不拘一格,三教九流的人都乐意与之来往。节假日里,一般的游乐场所,也会结伴登临。这样一来或遭人陷害,也可能被人抓到某些把柄,说他“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于是以“严肃军纪”为由,被罢去官职。其实骆宾王是一个秉持儒家道义的人,对自己的人品看得很重。现在被人冠上这样一个恶名,并被逐出官场,内心的痛苦难以名状。他四处奔走,力图讨回清白,但无济于事。正当骆宾王悲愤难禁,期望能够得到“高秋云雾廓”的时候,唐高祖的第十六子,也即当朝皇帝李治的叔叔道王李元庆,十分赞赏骆宾王的文才,特邀约他去王府担任幕僚,负责掌管文字工作。骆宾王在道王府大概一共待了六年,很得李元庆的倚重,除了承担王府的内务外,还经常奉命出差,完成某些使事。这几年骆宾王生活过得较为舒坦,也留下不少诗篇。但王府的工作时间规定不超过四年,李元庆让他待六年,已属很大的优待。离开王府前后,朝中为册立武则天为皇后一事,产生激烈斗争。最终武则天得势,一大批元老重臣遭到贬杀。骆宾王感到愤懑,于是离开仕途,返回兖州过闲居生活。
四十九岁时,屈于生计,骆宾王再度入朝应试。考中后授宫中奉礼郎,官阶为从九品上,是唐代官制中倒数第二位的小官。主要工作是王宫祭祀时负责祭品的摆放和主持鼓吹。让一个著名的诗文大家去当这样一个枯燥乏味的小官,骆宾王的内心当然是很郁闷的。加上宫禁之内律令森严,让人透不过气来。幸好骆宾王在宫外名气很大,所以经人推荐,他成为弘文馆学士。这种内外地位的差距,又招来同僚的妒忌,最终在工作程序之类的问题上出了一点小差错,骆宾王又一次被罢去了官职,他在奉礼郎任上前后工作了三年。
骆宾王在工作上发生的虽然是小差错,但宫禁之内处理起来十分严肃,官职革除自不必说,还有可能投入监狱。刚巧这时吐蕃寇边,占领了西域大片土地。朝廷派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兵分两路进行讨伐。军中需要骆宾王这样的才俊充实幕府,经人帮忙,骆宾王以“从军自效”的名分投笔从戎,躲过一劫。
薛仁贵率主力进攻吐蕃的腹地乌海(今青海湖一带),骆宾王随另一支军队去西域。因为薛仁贵的副将郭待封不听仁贵将令,薛仁贵孤军深入,结果兵败大非川,议和而归,西域收复失地的战役因此没有展开。骆宾王满怀爱国之心,一路赋诗咏志,雄心勃勃地到达西域,结果只是在极漠荒沙中度过将近二年的落寞生活。除了写下一组军旅诗歌,开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河外,立功边疆的愿望也就成为泡影。
五十四岁那年的夏初,骆宾王随军赴姚州(今云南)平叛。这次战事取得胜利,两道向朝廷的报捷露布,均出其手。战事结束之后,留驻益州(今成都),饱览了蜀中山水,写下了许多优美诗篇。五十六岁冬返回长安,紧接着在长安附近当了几年地方小官。诗名日益显赫,“初唐四杰”之名,大约就形成于这一时期。
六十一岁,骆宾王服完母丧,重新视事。被任命为侍御史,为朝廷检察官。因处事不阿,反招诬陷,被捕入狱,遇赦后下贬为临海丞。
扬州起事
公元684年,李敬业在扬州起兵,武装讨伐武则天,意在匡扶唐室。时任临海丞的骆宾王,因为政治理念相同,于是秘密奔赴扬州,参与共谋,被署为艺文令。负责文字和舆论宣传工作,写下了当时朝野为之震撼,而且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传诵不衰的中国骈文颠峰之作《讨武氏檄文》。檄文传出,轰动天下,反武志士,闻檄扼腕,纷纷奔赴扬州,“旬日间得胜兵十万”。起兵的形势一度大好,但武则天长期执掌朝柄,控制强大的国家机器,于是向扬州派出两路大军,前后夹击。起义军以芦苇为掩护,驻下阿溪对抗。武则天派出的军队,利用突然风向改变,由原来的东北风刮起了西北风,采用火攻,一举击溃起义军,起义仅坚持了三个月。李敬业等人在逃亡的船上,被手下的叛将王那相所杀。扬州起兵,目的是想阻止武则天废唐自立的图谋,结果却事与愿违。武则天利用对起兵者的镇压,开展血腥大清洗,完全击溃了朝野反对势力。结果加速了其废唐自立的进程,于公元690年改唐为周,自己做了皇帝。
兵败迷踪
骆宾王的下落历史上众说纷纭,大同有三种说法:一是被王那相所杀。王那相杀李敬业以下二十五人,持首级向武则天请功,名单中就有骆宾王。所以《旧唐书·骆宾王传》称:“敬业败,伏诛。”二是投江水而死。唐代作家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记载:“(骆宾王)与李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三是逃亡。扬州兵败二十一年后,中宗复位,下诏搜求骆宾王诗文,以示褒扬。负责搜集诗文的郗云卿,在其所撰的《骆宾王文集序》中说:“文明中,与嗣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郗云卿是与骆宾王同时代而稍后的人,又是骆宾王诗文的搜集者,其间肯定接触不少与骆宾王关系密切的人,所言应属可信。所以《新唐书·骆宾王传》也称“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终。”
骆宾王兵败后逃亡,应属可信。因为“被杀”只是王那相邀功的报告。“投江水而死”,只证明骆在王那相叛变时投江了,但投江不一定就死,也可以作为逃脱的佐证。郗云卿所记,信而有证,兵败逃亡,应该不假。
至于逃亡何处,也有多种说法:一是客死南通。传说明正德九年(1514),南通黄泥口发现骆宾王墓。自称是徐敬业后人的李于涛写诗证明,说扬州兵败时,骆宾王与李敬业的儿子一道逃脱,更名换姓隐居在南通一带。不久,骆宾王去世,李敬业儿子为他建墓安葬,这些事他们的家谱中有明文记载。现在南通狼山的骆宾王墓就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从黄泥口迁葬的。二是说到灵隐寺做和尚,还和宋之问月夜联诗。事见唐代作家孟棨的《本事诗》。三是在全国各地逃亡。今河南、湖北等地都传说有骆宾王逃亡的遗址。湖北的骆宾王墓还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徽天长也说发现骆宾王墓,最近还建了规模弘大的骆宾王祠。其它许多地方也传说有骆宾王逃亡的踪迹,国内的骆宾王墓有很多处。四是老死义乌。说骆宾王在外地逃亡一阵之后,待风声稍缓,就潜回义乌,上枫塘古墓就是他真正的埋骨之所。
总之,扬州兵败后,骆宾王就在人间消失,到底死于何处都没有翔实的材料可资证明,只能用逃亡不知所终加以概括了。
二、骆宾王的人格精神
骆宾王身上展示的人格精神,我觉得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勤奋好学
骆宾王学问的渊博,在唐初人才济济的文苑上,鲜有人能够配敌。他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而且诸子百家的学说,名家的诗赋,乃至兵书,术数,方技等等,可说是无所不精。正是这些学问的积累,使他成为“初唐四杰”之一。并为整个唐代文学的繁荣起到了奠基开拓作用,一直为后人所称道。美国著名汉学家斯蒂芬·欧文先生,在其所著的《初唐诗》一书中,谈到骆宾王时,曾有这样的评价:“骆宾王是一位饱学的诗人,在这方面他超出了韩愈之前的任何诗人。”韩愈之前的唐代文坛,名家荟萃。骆宾王能够独占鳌头,足见其学问的精博深广,达到了超群绝伦的境地。
骆宾王能够如此博学,除了天生慧质之外,主要还是靠勤奋所得。在写给朝廷官员的几封信中,骆宾王曾多次提及自己早年的勤学情况。称在父、祖的严格要求下,他潜心学海,弋志书林,专心好学的程度可与“文通泛麦”、“公叔遗冠”相比拟。文通、公叔都是古代著名的学者,早年读书,都十分勤奋刻苦。据史书记载,高文通每天在家苦读,有一次妻子外出干活,院子里晒着麦子。妻子叫他边读书边照看麦子,不要被鸡偷吃了。过了一会,天突然下起大雨,文通读书入神,连麦子被雨水漂走也浑然不知。等妻子从地里赶回,责问他,这才醒悟过来。朱公叔也一样,读书专心入神,连头上帽子被风吹落飘进沟中也感觉不到。正是和上述名人一样的勤学苦研,终于使骆宾王达到他自己所称的“九流百氏,颇总缉其异端;万卷五车,亦研精其奥旨”的程度。天才出于勤奋,这是颠扑不破的的真理,一个人智商再高,没有勤奋辅佐,最终也成不了大器。骆宾王之所以成为骆宾王,正是这种慧质加勤奋的结晶。
(二)刚正勇为
骆宾王秉性刚直,处事不阿,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他敢想敢说,敢作敢为,面对风险,从不退避。这种宁折不弯,勇于担当的刚正品性,既来源于家庭的严格教育与家风的继承,也是对儒家道义的信奉与力行。他一生仕途蹭蹬,屡遭贬斥,怀才不遇,命途多舛,几度罢官,还被投进监狱。年过花甲,仍毅然参加扬州起兵,欲挽唐室于不倒,最终连身死何处,也成了历史悬案。这样的命运遭际,正是他刚正勇为的品性与混浊的社会现实碰撞的结果。这种刚正勇为的性格,使骆宾王一生不得志,成为一个悲剧人物。但也正是这种刚正勇为的品格,成就了骆宾王身后的令名,成为千百年来一直受人钦仰的人物。
骆宾王的刚正勇为,在他处世行事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骆宾王的文集中,存有他向当道陈情的几封求仕信。这几封信分别写于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前期是“学而优则仕”,是想实现“兼济天下”的宏愿。后期是为解脱贫困,达到微官养母的目的。但内容都是恳求引荐,参与科举,目的当然是求获得一官半职。骆宾王这样做的用意,仅仅是求获得上京考试的资格,然后凭借自己的实力,进身仕途,并不是走旁门歪道以达到入仕的目的。这一点,下述事例都可得到证明。骆宾王在道王府任职,因王府官员任期有限制,道王李元庆为了帮助他解决离职后的出路问题,特下谕,要他自叙所能,以便为其引荐。“自叙所能”,是当时考核官员的一种流行做法。但骆宾王拒绝道王的好意,认为这有“自夸”之嫌,不是一个正人君子之所应为,最终宁可回家闲居。吏部侍郎裴行俭,职掌官吏的任用大权,奉命讨伐吐蕃时,特地聘用骆宾王为军中书记。这是仕途晋升的一个极好机会,但骆宾王以母老需要侍奉,上书婉拒。武则天想自立为帝,把刚即位的儿子废为卢陵王,由自己直接执政。帮助武则天完成废立任务的大将程务挺,想引骆宾王入朝,特派人带其亲笔信四处寻找骆宾王。骆宾王见信后留下一书,立刻离开京城,道不同不相为谋。然而有人引荐骆宾王为御史台侍御史,负责检举朝廷百官,以正朝风。骆宾王明知这是一个风险极高的职位,因为当时基本上由谄媚武则天的污吏当政,想行正道,无异于自投火坑,但他不为所惧,仍然接受这一任命,并正道力行。结果就职仅几个月,就被人罗织罪名,诬赃下狱。要不是遇到大赦,说不定连生命都丢在监狱之中。
对自己的仕途前程大有好处的职务因出于侍奉母亲和信念不合等原因,不愿高就。对明摆着凶险四伏的工作,却为了实现自己清明公正的理想,毅然接受。这样一辞一就之间,充分显示了骆宾王其人刚正勇为,正气凛然的品格。
(三)重孝尚义
骆宾王早年丧父,成年后只留母亲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事母以孝,笃行孝义,是骆宾王一生中身体力行的最显著特点。他不仅日常生活中尽心侍奉母亲,而且在面对重大人生抉择时,也是以母亲的福祉作为进退的准绳。骆宾王父殁不久,即上京应试,固然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意涵,但也有解决生活困顿,为母分忧,不让母亲太多受苦的意思。以后的每一次仕途进退,几乎都和侍奉母亲有关。三十七岁回齐鲁闲居,固然有仕途倦怠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因为和母亲别离太久,感到没有尽到“父母在,不远游”的人子责任。四十九岁再度入朝,完全是出于生计所迫,特别是想让年老多病的母亲能够过上温饱的晚年生活。裴行俭以吏部侍郎之尊,邀请骆宾王担任他的随军书记。这是一个极好的仕途升迁机会,但因为母亲卧病,需要奉养。“不能舍慈亲之色养”,而图个人荣宠,于是给裴行俭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婉言予以回绝。书信感情诚挚,阐明孝亲之义感人肺腑,后人评论可与李密的《陈情表》媲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书信之一。
骆宾王除了“孝”字当先,还特别崇尚节义。除了日常行事,严格遵循自己的立身处世原则,保持人格定力,不为浮名虚利所撼动外。在大节上始终立场坚定,态度明朗,身体力行,决不畏缩。在奉礼郎任上,因小事遭陷害被免职,旋即从军自效,投身荒漠。按说骆宾王的心情应该是很郁闷的,但兵出阳关,是为了收复被吐蕃侵占的失地,事关民族大义,骆宾王的心情也就立即亢奋起来。他写下多首诗歌,表示“不求生入塞,誓当死报君”的决心。还鼓励全军将士“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的杀敌勇气。事关民族大义,骆宾王完全把个人的恩怨丢向脑后,全心力地投入到保卫国家,收复失地的行动中去。在民族大义面前,可说是一丝不苟。
公元684年,骆宾王已经六十六岁,可说是垂垂老矣。但出于对武则天意欲废唐自立,大肆诛戮开国元老重臣的义愤,毅然奔赴扬州,参加李敬业领导的武装起兵,讨伐武则天。并以激越的感情写下了那篇千古传唱的《讨武氏檄文》。虽最后战事失利,心志未酬,但其忠心节义,昭炳古今,令人钦仰。
(四)精神延续和弘扬
骆宾王是义乌这方水土孕育出来的历史文化名人。虽然他一生中在义乌居留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的根在义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他接受的严谨家庭教育和继承的清明家风,正是义乌的地域文化赐予他成长的土壤。和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相辅相成作用一样,义乌这方水土养育了骆宾王,使他成了著名人物。因而也就成为义乌人文精神的标杆,反过来长期影响着义乌的后来人。今天形成的“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在骆宾王身上都有相当充分的体现。今日义乌地域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异军崛起,与骆宾王、宗泽等代表人物的精神引领和滋润不无关系。所以在新时代来临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弘扬前人高尚的人文精神,使之成为今日义乌人前进的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也为义乌这一方美丽土地的更加繁荣昌盛,让义乌早日成为国际大都市作出贡献。
作者: 义乌市骆宾王文化研究会 吴奎福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总编审:王海珠
总监制:熊辉
编辑:卢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