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西北部,临高与海洋血脉相连的土地上,临高渔歌穿越千年时光,至今仍在传唱,它不仅是临高渔民生活的生动写照,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精神价值。当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掠过这片土地,渔歌中流淌的人文情感,如同深海中的珍珠,在岁月的打磨下愈发温润动人。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时代浪潮中,深入挖掘临高渔歌的魅力与意义,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是推动文旅融合、促进经济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关键之举。
一、潮声溯源——渔歌的千年回响与岁月积淀
临高渔歌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它伴随着临高渔民在海上的劳作与生活而诞生,清晨的渔港,男人们扛着渔具走向渔船,妻子将装满饭团的竹篮递到丈夫手中,“日头毒时记得躲阴凉,潮水涨了莫逞强”,一句叮嘱化作渔歌里的呢喃;暮色四合,女人们站在礁石上眺望归帆,用歌声驱散等待的不安,“船帆白了又白,心尖盼了又盼”吗,这些质朴的哼唱,既是生活的碎片,也是情感的寄托,在海风与浪花的伴奏下,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律和风格的渔歌。
在历史的长河中,临高渔歌不断发展演变,从最初简单的号子,到融入当地的方言、民俗和传说,内容日益丰富。老辈渔民还记得,曾祖父辈在遭遇台风时,蜷缩在船舱里唱着《平安调》,苍凉的歌声里有对生的渴望,也有对家人的牵挂;丰收时节,满载而归的船队会唱起欢快的调子,歌声里夹杂着对大海慷慨馈赠的感激。这些渔歌见证了临高渔业的兴衰变迁,记录了渔民们与大海搏斗的艰辛历程,每一个音符都凝结着血与泪、爱与希望。
在临高的文化体系里,渔歌占据着重要地位,每逢重大节日、祭祀活动,渔歌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渔民们用歌声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对大海的感恩,它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人与海洋的精神纽带。在祭海仪式上,白发苍苍的老渔民领着众人唱起古老的歌谣,歌词中满是对海神的敬畏:“浪里的神灵啊,护佑我们平安,鱼虾满舱”,这一刻,渔歌不仅是旋律的流淌,更是族群记忆的传承,是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独特而温暖的文化底色。
二、俚音寻韵——渔歌的艺术魅力与情感共鸣
临高渔歌的曲调丰富多样,每一种旋律都饱含着渔民的情感密码。高亢激昂的出海调,是青年渔民对未知海洋的憧憬与豪情,“摇起桨,破风浪,男儿志在四方”;婉转悠扬的归航调,诉说着历经风雨后对家的思念,“望见灯火闪,心就落了岸,阿娘的饭菜香”……其旋律与大海的波涛节奏相呼应,时而如海浪澎湃,时而似微波荡漾,极具感染力。当歌声在渔港响起,劳作的疲惫、生活的烦忧都会在这旋律中渐渐消散,只留下心灵的震颤与共鸣。
歌词以临高方言为载体,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内容涵盖渔业生产、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描述渔业生产的歌词,细致地描绘撒网、捕鱼的场景,“渔网一撒银链开,鱼儿蹦跳笑开怀”;爱情题材的渔歌,则充满质朴而真挚的情感表达,“妹是岸边红树林,哥是海里浪头奔,风吹浪打不分离”……这些源自生活的歌词,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人们内心深处对乡情、亲情、爱情的柔软记忆,让每一个听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对唱是最为常见的形式,渔民们在船头、海边,你来我往,用歌声交流情感、传递信息,年轻男女的对唱中,藏着羞涩的爱意与大胆的表白;长辈与晚辈的对唱里,是经验的传授与对未来的期许。合唱往往在集体劳作或重大庆典时出现,众人齐声高歌,气势磅礴,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在台风来临前加固渔船时,全村人齐声唱起《抗风歌》,歌声汇聚成勇气,让人们在自然的威力面前不再畏惧。
三、千帆铸魂——渔歌的文脉延续与精神传承
临高渔歌作为临高海洋文化的核心体现,不仅反映了临高人民与海洋相依为命的生活方式和对海洋的敬畏与热爱,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精神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临高渔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渔歌中,我们能感受到渔民们对大海的深深眷恋以及大海赋予他们的勇敢、坚韧的品质。老一辈渔民常说,大海是严厉的母亲,有时温柔,有时暴躁,但无论如何,他们都离不开这片海。渔歌里唱道:“海是娘的怀,浪是娘的爱,生生死死不分开”,这种与海洋血脉相连的情感,在一代又一代渔民心中生根发芽,与海南自贸港开放、包容、创新的发展理念相契合,为自贸港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温暖而坚定的精神支撑。
渔歌与临高的民俗紧密相连,在传统婚礼上,渔歌用来祝福新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红绸系手情意长,海风为媒岁月香”;在祭祀海神的仪式中,渔歌是向海神传达敬意和祈求平安的重要方式……这些民俗活动,让渔歌得以代代相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如今,当地的学校、文化机构纷纷开展渔歌传承活动,培养年轻一代对渔歌的兴趣和热爱,许多民间艺人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渔歌,创作出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渔歌,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渔歌中对家乡、对亲人的眷恋始终如一,成为连接不同时代临高人的情感纽带。
四、 沧海焕新——渔歌的产业创新与国际传播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大背景下,临高渔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建省3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这一战略部署为海南乃至临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临高渔歌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如今的临高渔歌与旅游产业开展广泛深度融合,已然成为海南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借助自贸港的产业扶持政策和创新氛围,开发渔歌主题的文创产品,如在音乐专辑中,将渔歌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用全新的编曲展现渔歌的魅力;在手工艺品上雕刻出渔歌中的经典场景,让人们把临高的故事和情感带回家;动漫作品以渔歌为蓝本,讲述渔民的生活与传说,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这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也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活力,形成文化与经济互促并进的良好局面,让临高渔歌所承载的人文情感以更多元的形式延续下去;借助自贸港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临高的海边景区举办起了一场场渔歌表演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渔歌的魅力,当游客坐在沙滩上,听着渔民们用歌声讲述古老的故事,海风轻拂,渔歌悠扬,这一刻,他们不再是过客,而是故事的倾听者,深刻共情到临高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家乡的自豪;开发了系列以渔歌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如“渔歌文化体验之旅”,让游客参与到渔歌的创作演唱中,沉浸式体验临高的海洋文化,推动自贸港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也让渔歌所承载的情感传递给更多人;自贸港作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临高渔歌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绝佳契机,通过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国际渔歌艺术节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海南的独特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当临高渔歌在异国他乡响起,那独特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跨越语言的障碍,让外国友人也能感受到中国渔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这些文化产业和国际传播项目的发展不仅能提升临高渔歌的知名度,也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进一步提升自贸港的国际文化影响力,让世界看到中国海洋文化中温暖而动人的一面。
临高渔歌,这颗闪耀在海南西北部的文化明珠,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新时代浪潮中,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不仅传承着历史文化,更将在自贸港的建设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每一首渔歌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情感,它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同时也为自贸港的文化繁荣、经济发展贡献着重要力量,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文情感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淌。
【本文系 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Hnky2025ZD-15) 、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QJZ202412005)、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态文明专项(HNSK(ZX)24-26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 琼台师范学院(邵娜娜名师工作室)邵娜娜、廖子清、程杨、黄新林、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