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67

    黎族船型屋的前世今生:海岛生态资源禀赋的智慧结晶与当代运用

    中经总网  2025-07-04 17:23  邵娜娜 林佳涵   浏览量:161110

    在海南岛五指山腹地,一座座形如倒扣木舟的茅草屋群静卧于热带雨林的怀抱中,这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活态建筑化石"的黎族船型屋,不仅承载着黎族先民跨越时空的文明密码,更以精妙的生态智慧回应着当代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

    一、千年航程:从渡海之舟到栖居之屋

    《琼州府志》记载“黎人伐木为舟,覆舟为庐”,千年前,黎族先民跨越琼州海峡,以舟楫为渡,承载着生存的希望与文明的火种抵达海南岛,传统的船形屋状如船篷,为半圆筒形,用竹木扎成轮廊,盖以茅草,再以藤条或竹片编成地板,离地架空,因形似倒扣船只,故称“船”形屋。黎族是孕育海南地域文化最早的世居民族,黎族村落选址多依山傍水,前有开阔田野,后有茂密山林,形成 “山-林-村-田” 的生态空间格局,这种布局不仅能有效抵御台风侵袭,还能利用山林形成天然屏障,调节村落微气候。黎族船型屋,又称“船屋”,是海南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海南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资源,创造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船型屋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黎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黎族传统建筑技艺的载休,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体现人类古老建筑技艺的“活化石”。从渡海之舟到栖居之屋,船型屋不仅是黎族人民智慧与坚韧的见证,更成为延续千年的文化基因,在热带雨林间诉说着一个民族与自然对话、与命运抗争的壮阔历程。

    二、向绿而生:生态密码与可持续生存实践

    海南岛位于南海北部,地处北纬 18°10′—20°10′,东经 108°37′—111°03′之间。海南岛的热带海洋季风气候,造就了海南水力充足、光照充分、植被面积大、资源丰富等优势,但同时也伴随着台风频繁、高温时间长等缺陷,东西走向的黎族船型又长又宽,茅檐低垂,竹篾泥墙透气防潮,黏土地面硬如水泥,既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通风,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台风对房屋的正面冲击;黎族建造船形屋的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竹材、茅草和随处可见的藤条,船板、竹篾到火山岩地区特产的茅草、黄泥,展现对海岛资源的精准把控;前廊(社交)、中室(起居)、后仓(储物)的三段式格局,构建起热带生活的完美动线。同时,黎族人民深谙热带雨林的脆弱与丰饶,遵循“三伐七留”理念,即每砍伐三棵黄桐树必保留七棵幼苗,确保雨林群落的永续更新;采用“轮歇耕作”方式,在同一片土地上交替种植水稻、玉米、木薯等作物,避免土壤肥力过度消耗;茅草屋顶五年一次做更换,废弃的竹木构件会在几年之内被微生物分解,重新回归土地,形成了“取之自然,归于自然”的闭环系统。

    三、断裂与新生:传统智慧的现代突破

    当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在海岛林立,船型屋渐渐隐入历史长河,白查村的多数船型屋因长期空置而茅草腐烂、梁柱倾颓,风雨中飘摇的不只是建筑,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转机始于2008年,在2008年“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族最后一批“船型屋”作为黎族历史文化遗存得以保留;2009年,政府投资建设了白查新村,村民集体搬迁住进了砖瓦房,白查老村被整体保存下来;2018年,当“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启动世界遗产申报,船型屋从濒危的乡土建筑跃升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政府投入资金修缮老屋,并建成白查博物馆、研学基地,让游客体验藤条扎架、茅草覆顶的营造过程;数字团队运用激光扫描技术,将124间船型屋的每道榫卯、每束茅草转化为毫米级数据模型;中科院材料学家研发的“仿生茅草”,通过纳米涂层将维护周期从5年延长至20年;洪水村的年轻人将祖辈的谷仓改造成黎锦工坊,游客在此体验纺染织绣技艺时,触摸和感受着船型屋梁柱上的岁月沉淀。

    四、薪火永续:在文明长河中重燃星火  

    在海南省政府《黎族传统聚落保护条例》的推动下,船型屋的保护已从单一建筑修缮升级为系统性文化工程,如东方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立了全国首个热带传统建筑实验室。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船型屋的活化利用形成可复制的“海南经验”,白查村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村民参与”模式,建成集非遗展示、研学教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复合空间,2023年接待游客17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3万元。值得关注的是,海南大学开设的黎族建筑营造技艺选修课,这些年轻的传承者运用现代技术,给船型屋注入新生的活力。“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船型屋作为黎族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其独特的建筑形态,既体现了黎族先民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三千年以来,船型屋庇护了黎族先民,穿越台风,见证了海上丝路的商船往来,而今又在生态文明的时代浪潮中重新启航,这座建筑的存续史,也是人类寻求与自然和解的历史见证。船型屋中所蕴含的生态理念,为当代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它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展现出一种崭新生态文明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这一论断,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黎族同胞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这种智慧启示我们,唯有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植于心,贯穿于行,才能扎实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在新时代绘就绿水青山间的生态文明新画卷!

    【本文系 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Hnky2025ZD-15) 、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QJZ202412005)、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态文明专项(HNSK(ZX)24-26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 琼台师范学院(邵娜娜名师工作室)邵娜娜、林佳涵】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