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总网·中经在线海口讯(闫晓亮)为深入挖掘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6月28日至29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探寻琼韵非遗,传承海岛文脉”暑期实践团队走进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文昌市椰雕文化展览馆等多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地调研中感悟文化魅力,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沉浸式体验:数字技术激活非遗传承新形态
在海南省非遗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实践团队首次体验到数字技术与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该中心借助全息影像、互动游戏等声光电创新形式,构建起沉浸式非遗体验场景。“通过手势互动就能‘触摸’黎锦纹样的演变过程,这种体验让非遗文化变得可感可知。”团队成员王同学表示。数字化展示打破了传统静态展览的局限,极大激发了年轻群体对非遗的探索兴趣。
图1:实践团成员在海南省非遗展示中心体验全息影像互动
匠心传承:椰雕技艺展现海岛文化底蕴
文昌椰雕文化展览馆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椰雕工艺传承人符史琼的百余件作品有序陈列。从传统椰壳碗具到现代艺术摆件,展品以海南椰树资源为载体,融合雕刻、镂空、镶嵌等精湛技艺,生动诠释了“一只椰子的艺术重生”。团队指导老师张老师介绍:“椰雕工艺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而传统椰雕的工艺品传承面临着巨大困难,现在正尝试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技艺,让非遗文创产品走进当代生活,成为现在非遗传承的一条新路子。”
图2:实践团成员在海南椰雕文化展览馆
活态传承:儋州非遗展演彰显文化生命力
恰逢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实践团在儋州文化馆邂逅非遗活态展示盛宴。儋州山歌展演中,民间艺人以方言传唱千年黎汉交融故事;泊潮海龙舟模型陈列区,渔民手工制作的龙舟构件诉说着海南端午民俗;“当指尖触碰到渔民制作的龙舟时时,突然理解了非遗不仅是展品,更是生活中美好夙愿的表达。”队员甘同学感慨道。
图3:实践团成员在儋州市文化馆
历史见证:更路簿博物馆筑牢文化认同根基
在琼海市更路簿博物馆,泛黄的航海手抄本、磨损的罗盘与古旧海图构成震撼的历史叙事。馆内珍藏的《顺风得利》《水路簿》等更路簿原件,详细记载了明清时期海南渔民往返南海诸岛的航海路线,实证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归属。这些文献是海南渔民开发南海的历史铁证,也是非遗文化中极具战略意义的精神遗产。
图4:实践团成员在琼海市更路簿博物馆
此次实践活动中,青年学子通过问卷调查、社会调研、技艺体验等方式,系统了解了海南非遗的传承现状。同学们纷纷表示,未来将积极投身非遗保护与传承宣传工作,结合专业知识,为海南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