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89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中经总网  2025-04-14 22:42  肖文胜   浏览量:141894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湖南衡阳讯(张星兴 通讯员:肖文胜) 2025年4月10日下午,衡阳市第三中学党总支开展"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活动中学校党总支书记肖文胜同志为全体在职党员及退休党员代表上了一场题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党课。精彩生动的党课,令在场党员倍受鼓舞。

    肖书记在党课中提出的总体办学思路,成为引领全体师生团结统一思想、为振兴学校而努力奋斗的新引擎。

    微信图片_20250414200814.jpg

    现将全文刊登如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今年年初国家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中指出,到2027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要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

    2022年,我校正式提出了建设衡阳市优质初中的办学目标。面对国家、学校的教育发展战略,作为党员教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正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重心正在加快“自西向东”位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这个大变局,是从事实上“一家独大”的单极世界向协同共治的多极世界的重大转变;是现代化发展路径从一元走向多元的重大转变;是从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向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勃勃生机的重大转变。

    近代以来,人类历史相继经历了三次大的技术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相继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由此带来了世界经济的飞跃性发展以及国际权力格局的重塑。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全面酝酿,由此推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巨大发展,带来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显著变化。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教育要顺势而为、顺时而为,首先要反思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教育的宗旨是什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问题二:怎样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全面育人?(如何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

    问题三:应该构建怎样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及其以外的教育)

    问题四: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学校教育?(教育将因技术发生重大改变,未来教室、学习中心、网络学校、线上学习、隔空教学、混合学习将会大量出现甚至成为常态,但教育和学校并不会消亡。与时俱进、自我超越,是学校教育应对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原则。)

    问题五:教育怎样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师生角色怎样转变)

    “大变局”是内容广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世界之变”,“世界之变”深刻影响“教育之变”。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我们要始终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视野下看教育,要始终联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办教育,要始终紧贴教育的现实问题抓教育。

    教育的现实问题又常常让我们揪心和闹心,目前,教师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不少学生基础差、厌学摆烂,一些学生三观不正,信仰缺失,消极迷茫,有些家长不通情达理,导致家校关系紧张,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现状,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更考验我们的教育品格和教育智慧。

    民族英雄林则徐有这么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达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愿意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付出个人一切的坚定决心。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豪情壮志,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价值观:忠诚爱国、勇于担当、不计较个人得失。这不也正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格吗?共产党员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迎难而上、毫不退缩,用坚强的党性、过硬的本领和无私的情怀,为党的教育事业、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努力奋斗。

    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三中的共产党员有没有担当、能不能担当、敢不敢担当,既关系着党的教育事业的持续推进,又和学校广大师生的利益息息相关。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有个别党员甚至党员干部虽然嘴上说着忠诚担当,口号喊得震天响,而实际上却不想担当、不敢担当、不愿担当,工作中畏首畏尾,精神上暮气沉沉,宁可不干事,也不愿得罪人;有的人搞“选择性担当”,见到好干的容易办的事,就管管;碰到棘手的麻烦事,就绕道而行;有些本该自己完成的事,却要上推下卸。这些看似谨慎、实则甩手、明哲保身的做法,实际上是担当精神的缺失,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犯其至难,方能图其至远。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学会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我们要着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定力,涵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质,树立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信心,保持向困难进发,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毅力,敢啃“硬骨头”,敢闯激流险滩,关键时候顶得住、站得出、冲得上、干得来。

    那么,面对教育强国、质量强校的战略目标,作为党员教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呢?下面,我提几点要求。

    一、深化“科教兴国”的理念,确保育人理念不出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面临着很大的现实压力。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作为教师我们如何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呢?

    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一个品德高尚、修养深厚、情趣高雅的教师一定会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医治学生心灵创伤最好的药方,新时代的教师更要能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甘为人梯,保持足够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学校的命运血肉相连、荣辱与共,在与民族、学校的同频共振中不断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积极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的交流、互动,丰富情感体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第三,要有远大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要有关注未来发展的眼光,积极拥抱科技进步和时代变革,善于学习、善于反思,主动促进自我专业发展,主动谋新求变,教师要由原来的学习资源供应者、文化知识传递者、教学活动主导者、课程计划执行者转变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课程的研究者、决策者。

    二、强化“为党育人”的职责,确保育人道路不偏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深刻回答了我国教育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育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彰显了我们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指明了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牢牢把握的前进方向。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培养新人的时代重任。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好老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努力成为时代新人的培育者;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努力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包容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确保育人道路不偏航。

    三、遵循“立德树人”的指引,确保育人成果不打折

    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开阔的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坚持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育人导向,用“德”来培养教师和学生,依“德”来评价教师和学生,要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和成长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习质量标准,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有大爱、大视野、大情怀的人。智育的重中之重是提升关键能力,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教育引导学生敏于求知、勤于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全面培养善于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能力素养。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可以强健体魄、塑造人格和磨练意志,必须建立刚性管理机制,确保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留足时间、创造空间,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全面加强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坚持“质量强校”的宗旨,确保办学目标不动摇

    衡阳市三中是一所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雁城老牌学校。建校之初,恰逢乱世,广德先辈们筚路蓝缕、白手起家,战火中学校几经辗转、颠沛流离,却始终薪火相继、弦歌不辍。一代又一代三中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创造出一项又一项骄人的成绩,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孕育出可歌可泣的广德精神:艰苦创业、团结拼搏、自强不息、永不言弃。

    如今,三中发展的时代重任历史性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三中如何从重重困境中破冰突围,努力实现二次创业,重振三中辉煌,十分考验我们的智慧、决心和定力,需要我们,尤其是在座的党员教师用实际行动做出回答。

    2022年,我校确立了“创办衡阳市优质初中”的办学目标,明确了文化立校、教研兴校、质量强校的总体办学思路,这是基于学校历史与现状,基于教育形势与趋势做出的战略规划,指明了学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和路径,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以贯之、狠抓落实。

    近三年来,在全体三中人的不懈努力下,学校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校的办学声誉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学校连续三年成为衡阳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先进单位,中考成绩连年创造新高,学校各项管理日臻规范,办学条件日渐改善,办学规模逐渐恢复,到今年下半年,在校学生人数将达近1600人,到明年下半年,90后、00后教师将达到到近60人,占全校教职工总人数的53.6%,三中将成为一所更加有活力、更加有品质、更加有战斗力的光荣集体。

    今天,面临教育形势的急剧变化,面临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面临教育强国、质量强校的战略布局,我们更加需要继承和发扬伟大的 “广德精神”,党员教师要带头起而行之,胸怀国之大者,带头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时代大先生,以更加奋发的斗志、更加扎实的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添力赋能,不断强化学校办学的影响力,着力打造学校办学的领导力,由“跟跑者”变为“领跑者”。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同志们,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共产党员的身份和职责,为了祖国的强大、学校的振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鞠躬尽瘁、勇往直前,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作者系湖南省衡阳市第三中学党支部书记肖文胜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