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89

    一位老党员的革命情怀

    中国经济报道  2021-09-26 23:25     浏览量:84317

    在胶东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经有一大批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新中国建设发展做出贡献,始终工作在基层的共产党员,他们普普通通,默默无闻,为党为人民奉献了一生。今年年初刚去逝,具有74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刘玉华,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21一位老党员的革命情怀.jpg

    22一位老党员的革命情怀.jpg

    1947年,新婚一月送夫参军

    1947年正月初三,昆嵛县葛家区英山前村,一户农家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正在举行婚礼。附近下口村年仅19岁的刘玉华嫁给了李宗荣。

    难忘的日子,幸福的时刻,作为中共地下党员的刘玉华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临出嫁的头三天,党组织通知她,你到婆家后,仍以妇救会长的身份开展工作。此时此刻,她回答的声音干脆利落:听党的安排,不管在哪里都要好好的为党工作。

    刘玉华,1927年出生,1943年参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先后担任自卫队长,妇救会长等职。残酷斗争环境的锻炼,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

    新婚的第二天就与当地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当时青妇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动员男青年参军。但具体一提到参军二字,她就觉着说话没有底气,因为自己的丈夫还没有参军。尽管当时有规定,独生子不在动员之列,丈夫可以不去当兵。但刘玉华却想,作为一名党员必须带好这个头。

    她何况不知道参军的危险和战场上的残酷。有不少村刚敲锣打鼓欢送参军,可有的不到几天,甚至半月二十天就来了牺牲通知书。通知哪家,哪家哭嚎连天。何况结婚连家带口的,男人牺牲,这家就像天塌一样,谁能不揪心呢?村干部连宿带夜做工作,忙安抚。自己还曾经参与过做这方面的工作。

    党的教育培养,残酷的斗争现实,使她明白一个道理,不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老百姓就没有好日子过。共产党员不带头,那谁带头?

    她把自己的想法和丈夫说了,又向婆婆讲了,家人十分通情达理,都支持她的想法。

    1947年2月,她亲自给丈夫戴上了大红花,手拉手的送丈夫参军。丈夫参军后被编入三十军九十一师二七二团。从此,丈夫在前方打仗,她继续从事党的工作和照顾婆婆的生活。

    战争就意味着牺牲。1949年8月,在攻打厦门的战役中,李宗荣光荣牺牲。万般悲痛之后,刘玉华发誓,一辈子不离不弃,替丈夫为婆婆养老尽孝。她信守诺言侍奉老人,一直到1973年老人去世。

    25一位老党员的革命情怀.jpg

    1952年,婆媳双双评为模范人物

    丈夫牺牲后,刘玉华化悲痛为力量,工作的热情更大了,决心以实际行动告慰牺牲的亲人。

    白天,作为青妇队长,她组织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组织劳力为军烈属代耕。一年麦收,她帮烈军属割麦子、种玉米、栽地瓜,帮了这家又帮那户,结果自己家的麦子收晚了,遇上了连雨天,麦子都发霉了。

    晚上,经常利用夜色到村东家庙秘密参加党组织活动。当地尽管解放的很早,但党组织仍未公开。1949年3月的一天夜里,附近村10多名党员开会传达部署任务后,分头离开。她走到半路,看见一个人影在身后不远处闪动。她意识到这是坏人要对自己下手。她从身上掏出防身的刀,又捡到一块石头握在手里,并加快了脚步。身影越来越近,只听见一块大石从左耳旁飞过的声音,差一点就砸到自己。她定了定神,将早已准备的石头扔了出去,砸的坏人哇哇直叫,这样才甩掉了坏人,一口气跑回了家。

    这一切的一切,婆婆都看在眼里,深为有这样一个好媳妇感到自豪,也为她的安全感到担心。婆婆对她讲,你织布、做军鞋的任务就是咱家的任务,我来帮你。村里考虑我是烈属,没有安排我做啥,你去说说我也算一份,咱家多完成,你当队长也好说话。你们那个活动点不安全,以后开会就到咱家来开,我给你们望风打更。从此,党组织活动都在她家进行。1950年党组织公开后,凡区里县里干部来当地开展工作,她家就成了落脚点。时任东海地委妇联主任杨和祥经常说,刘玉华家就是我们的家,在这里吃住真有到家的感觉。

    1952年,党号召在农村办互助合作社,当时阻力很大。不少人觉得解放了刚分了房子和土地,又要拿出来,很不情愿。刘玉华就联系几户农民成立了第一个初级合作社。她还带头把自己家的牲畜和土地全部捐给合作社,并在自己的菜园子里建合作社的牲口棚子,还把自己的树砍了给合作社盖房子。经过努力,办合作社的第一个秋天,玉米和地瓜等农作物都获得了大丰收。当年年底全村剩下的六十多户全部入社。这一经验还在全乡进行了推广。

    1952年当时的昆嵛县评选英模人物,婆婆殷本风被评为支前模范,刘玉华被评为劳动模范。殷本风脚裹成小脚,走路不便,村里就安排了两匹骡子,由人护送她们到昆嵛山县政府所在地管山区出席表彰大会。

    23一位老党员的革命情怀.jpg

    1962年,她在两次病危中仍不忘照顾烈属婆婆

    上世纪六十年代,葛家公社英山前村的人都说,刘玉华的命真大,当时的肺病是没法治的,谁得了必死无疑,她却能活过来。

    医生讲,到目前还没见过肺病这么重,肺都烂透了,还能治好。

    可刘玉华说,我只有一个想法,我不能先走,我发过誓为老人养老送终,我走了,对不住老人,更对不起她为革命牺牲的儿子。

    婆婆殷本风,是位英雄的母亲。1901年出生,育有一儿一女,早年丈夫和女儿相继离世,又支持儿媳送夫参军,在解放前夕英勇牺牲,并支持刘玉华支援前线、创办合作社…。有这样一位革命老妈妈,能不为人敬佩,能不为之动情吗?

    不离不弃与老人相处一生,她做到了。丈夫牺牲后,不少好心人给她提过亲,她都一一拒绝了。解放后,各级政府正是需要人的时候,组织曾推荐她到区上工作她不去,到县里工作她也谢绝了。她就一句话:“我不能离开老妈,在哪里都一样干革命”。

    解放初期,她妹妹在青岛市公安局工作,亲自为姐姐找工作、找对象,妹妹一切都联系好了,捎信来让她带着党员关系信去报到,也被她压了下来。

    老人看她心这么坚决,也开始为她张罗改嫁,她开始是拒绝,看着老人生气的样子,她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不离开老人,男方倒插门来咱家过;第二必须道德好,孝敬老妈;第三必须 是党员,为家庭为革命做贡献。她笑着说,一句话,听咱的,不惹气,孝敬您,对您好。

    婆婆答应了她的条件,经别人介绍与在区里工作的董以茂结了婚。从此,董以茂在外面工作,刘玉华在婆婆身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老人。

    1962年,由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严重的营养不良,刘玉华开始出现咳嗽,继而发展到咳血,经检查是严重肺病,当时的医疗条件,这是一种无法医治的病症,医院当即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党组织和亲属朋友深为惋惜,纷纷前来探视。在危难时刻第一个想的还是老人,询问在家还能吃好吗?并把看望她的营养品捎给老人和孩子吃。病情危急,又转院到文登中心医院,看了病情后,医生说无法治疗,不接收。刘玉华恳切地说,救救我吧,我家还有老妈得我照顾,我不能这么走了。董以茂把实情告诉了医生,医院深深为刘玉华的精神所感动,便收下住院,并同时开出了第二个病危通知书。刘玉华常常说,那时的治疗是死马当活马医,我是捡了一条命。

    精神的力量有时是神奇的。是刘玉华对婆婆养老送终的承诺支撑着她,是她的深情感动了医生,半个月过去了,病情明显好转,又半个月过去了,病危通知单改为出院通知单。

    出院后,刘玉华更加孝敬婆婆,董以茂每次带回家的营养品,她都是放在婆婆的炕头上,家里最好的饭要给老人吃,并教育孩子听老人的话,不能让老人生气等等。有时老人病了,她就急忙用小推车推着到八里外的公社医院看病,就怕有个闪失。老人见人就夸,以茂、玉华比亲儿子、亲闺女还亲。1971年春天,老人突然卧床不起,不吃不喝,吓坏了刘玉华。当时交通不便,她找了两个人用自行车拖着地板车,直接送到50多里地的县医院诊治,但老人已到胃癌晚期。回家后,刘玉华整天陪在老人的床头拿这拿那,伺候吃喝拉撒。老人对前来看望的村干部和邻居说,我这辈子虽然不幸,很早就失去了丈夫、女儿和儿子,但有刘玉华一家这样的好人照顾我,当年让儿子参军,我不后悔。1973年老人去世,终年73岁。

    近年来刘玉华虽然年事已高,但她仍不忘为党做贡献,2019年在她93岁的生日时还委托子女把自己积蓄的10000元作为特殊党费交给党组织。

    信仰就是力量,承诺不改初衷,这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革命情怀。

    作者:乔慧、嘉尉、卜榕

    公众号 底部可发媒体条副本.jpg


    315313.jpg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国经济报道联合权威机构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等,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媒体+商协会+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

    “三驾马车”联手发力赋能企业.pdf

    ▶ 中国经济报道 简介.pdf

    ▶ 中国经济报道简介及项目介绍.pdf

    王京忠总编辑介绍《中国经济报道》融媒体综合服务平台

    中国经济报道-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落地各省市重点项目库.jpg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