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70

    罗振宇2022“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全文稿(中)

    中国经济报道  2022-01-03 09:44     浏览量:234648

    接上篇:2022“时间的朋友” 罗振宇跨年演讲全文稿(上)

    315.jpg

    编者按:罗振宇相约成都,他又冒出了哪些金句? 2022年1月1日凌晨,罗振宇2022“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落下帷幕。 这场终身学习者的跨年盛会,到今年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由于演讲文稿较长,本文分(上、中、下)发布。转自得到公众号。

    【24】怎么用工程思维找到伴侣?

    这种思路其实每个人都能用得着。跟年轻姑娘小伙们讲一个我佩服得不行的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三十多岁,女性,很优秀,单身。跟很多同龄的女性朋友一样,她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想凑合,是只想和自己的理想中的对象结婚。那怎么办呢?等着偶遇?托人介绍?跟抽盲盒似的去相亲?太没谱了。

    她就问自己,我理想的伴侣到底什么样?一番扪心自问之后,想明白了,理想夫君是一个聪明的理工科大学老师。别笑啊,我觉得她的这个标准很清晰。有了这个目标就好办了。

    她真是个行动的巨人,有空就跑到几个大学里去,特别是理工科院系,去看各个系的布告栏,看老师介绍,特别是哪个年轻老师得奖了。得奖了嘛,不管是教学奖还是科研奖,大概率事业心就不错。如果照片看起来也有眼缘,就托人打听是不是单身,然后挨个认识去啊。

    这么筛下来,其实目标范围很小,就比大海捞针强得多啊。果然,去年,这位朋友顺利结婚,过得非常幸福。佩服啊。

    我们都跟她开玩笑说,你这不是一般的找对象,这是在用工程思维在找对象啊。

    做事从前往后推,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不确定性很强;从后往前拉,是从确定性里找可实现的切入点,其实没有那么难。

    【25】厨师不想被机器人替代怎么办?

    今年,我还听说了这么一个厨师学校,拼命拦着毕业生,不让他们去火锅店、单品店、快餐店就业。都说这两年找工作不容易,学校怎么还拦着学生就业呢?

    他们这么做,也是用未来一定会发生的事倒推出来的。

    厨师这个行当的未来什么样呢?你只要稍微注意一下这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就知道:料理包、炒菜机器人、中央厨房自动化设备,正在摩拳擦掌赶来的路上。据说有高级的炒菜机器人,一个“人”就能做八大菜系的4000多道菜。这就是一个确定的未来。

    知道了这些,眼下该怎么干?新东方回答得很有远见。这可不是俞敏洪老师创办的那个新东方啊,而是新东方烹饪学校。

    我们去看的时候,什么切墩、颠勺、翻锅的基本功,当然也在热火朝天地训练。

    但是,除了这些,你分明还能感受到另外一个使劲的方向,就是他们是在一个清晰的未来的图景下培养厨师的。

    首先,到了未来的某一天,有固定流程的传统菜,肯定不用人做了,炒菜机器人全都能搞定。炒菜机器人搞不定的是什么?是对食客的理解、对食材的理解,是那些跨界融合的创新菜。

    说到这儿你就能理解学校的坚持了。学生就业,必须去正经八百练手艺的大饭店。火锅店、单品店、快餐店,技术含量低,哪怕工资给得高,也不能去。要知道,一个刚毕业的半大孩子,哪里分得清这些?好学校,就得替学生拿这个主意。

    其次,除了手艺,要想在这个行业站住脚,光靠单打独斗不行。只要一个人困在一个确定的地方,放心,机器人早晚追上你。练手艺的同时,也得把自己纳入一个大的行业网络里。

    比如作为一个川菜厨师,不光得精通自己的手艺,还得知道其他菜系出了哪些新菜式,有哪些可以融合,最近消费者的口味有哪些偏好,哪里可能有更好的发展等等。这些信息只有从行业的网络里来。

    好,既然这个方向是确定的,那么学校从今天起,就为学生编织这张网 ——

    没入职的时候,学校就把饭店的薪酬体系、晋升路径给学生了解清楚了。

    到了入职的时候,班主任会亲自把他送到宿舍,还会拍着胸脯讲,在这家企业遇到任何问题,薪酬不对、工资不发,学校替他出头。学校毕业的所有师兄师姐,都是他的后盾。

    工作上遇到难题,比如,口味不对?怎么改进?可以回到校友群里,请老师、校友出谋划策。这个QQ群,永远不解散。

    什么时候想换工作,或者想换个城市,不用担心,师兄师姐遍布全国各地的大饭店。学校帮联系,师兄师姐在当地接应。

    要想提高呢?学校欢迎再回来读一个厨师长研修班,学习酒店和门店管理。

    想创业,缺人、缺钱、缺参谋,不怕,身后有学校。这个行业里的资源,学校帮忙打通。

    你看,这哪里还是一个学校,这已经成了一个行业共同体啊。有了这些,还怕什么料理包、炒菜机器人吗?这份安顿感,谁都拿不走。

    说了这么多,我们不是想夸新东方。而是借着他们的事,看到一种做事的方式。假如你觉得自己的行业面对威胁,假如你觉得自己的手艺要被淘汰,别慌,看远一点,看看终局,看看未来的那张大图。

    我们以前都习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但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一上来就想象这件事的最终图景。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玩的拼图吗?你总得先看到最后的那张大图,然后再从一堆凌乱的碎片中,一块块找出你需要的部分。没错,你要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就像贝索斯说的那样:“总有人问我,未来十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很少有人问我,未来十年,什么是不变的。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你要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新东方毕竟有一个确定的行业。那如果是一个初创的公司呢?

    现在技术变化那么快,环境变数又那么多,一个初创公司怎么想象自己的未来呢?

    【26】公司为什么要向下一级写周报?

    其实,一个好公司的样子也是确定的。从上到下,充满活力,不断地吸引人、发展人,让每一个员工充满主动的探索精神。这样,无论环境怎么变,都有人在探路。

    但怎么实现呢?看起来千头万绪。先把终局想好,就很简单啊,用先进工具把自己变成这种样子啊。

    今年,我们公司启用了一个办公软件,“飞书”。早就听过飞书的大名,也有很多朋友推荐,但是用上之后,我们才知道,它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帮我们沉淀知识、建立连接,对具体的人的成长负责,让每个人充满活力。

    举个例子,在飞书提供的基础功能上,我们启动了一件事:向下一级写周报。

    对,你没听错,在得到公司,不是下级向上级写周报,而是反过来,上级要向下级报告。

    有什么区别呢?下级向上级报告的,是动作。而上级向下级写报告,就必须得是思考了。没有可以分享的思考,哪有脸面坐在这个位置上呢?

    你看出来了,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把这家公司里的知识整理出来。

    你可不知道,每到周五,我、脱不花、快刀可焦虑了,抓耳挠腮地写周报。写完我还偷偷去看脱不花和快刀的,生怕思考不如他俩有价值。我知道跟我一样焦虑的,还有我们各个业务条线的头头脑脑。

    这是我们主动把自己的头脑打开,把那些默会知识组织起来,打破层级,用工具方便地呈现给所有的员工。让知识在组织中沉淀下来,传递下去。

    光这点还不够,毕竟上级能呈现出来的,只是自己知道的答案,我们还得去发掘员工困惑的问题。更何况,有些答案,要不是有人提问,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就有。

    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世间多少好答案,在苦等一个好问题。”

    这又怎么办呢?我们用了飞书一个特别基础的功能,创建了一个在线文档。它最神奇的地方,就是打破了组织原先的层级,随时可以创建一个平等的虚拟工作环境。

    这个文档的名字叫《我就随便问问》。听着就不是很严肃吧,这里没有什么层级关系;再看问题,真的很随便。

    有业务问题,比如怎么向老师催稿才管用,直播时怎么对着摄像头找到对话交流的状态等等。居然还有人问我这么一个问题,在公司见到罗胖,要打招呼吗?

    只要他认真问,我就必须认真答。因为他问一定有他的原因,而我的义务是要通过我的回答,让他更开心地在这里工作。

    第一,问什么都可以。

    第二,想问谁都可以。员工可以精准地@他想问的任何一个人。这个人通常就是这个问题相关业务的管理者。

    那要是被点名的人不想回答怎么办?文档是公开的,全公司都能看到,所有人都看着呢,你好意思不回答吗?好意思回答得不认真吗?好意思让别人抢答吗?

    就算是有人特别内向害羞,连用这种方式也不好意思提问,那也不怕啊。我相信一定有类似的问题,总有大胆外向的同事问出来,他偷偷旁观总行;觉得自己用得上的回答,点个赞总行吧。这个点赞,既激励回答者,也激励提问的人。

    在这一问一答中,关于公司、行业和职业的种种知识,就这么沉淀了下来。对一个年轻人的生存能力,也当然就有了帮助。

    德勤公司在2021年发布的《全球人力资本趋势报告》里有一句提醒:“企业要为员工的生存能力负责。”请注意,企业要负责的不是员工在这家企业的生存能力,而是他在整个社会、整个职业生涯里的生存能力。

    关于我们这家公司,将来能不能发展得好,谁也说不准。但是,我们确实可以让每一个在这里待过的同事都知道,这家公司为一个好公司该有的样子努力过,为提升他们一生的职业生存能力努力过,也期待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这家公司的探路者。至少,这家公司可以为全社会沉淀下来一组有用的知识。

    刚才这些故事,里面其实是同一种思路,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终局思维。很多做战略决策的,启用的都是这种思考方式。

    【27】在丛林里迷路了怎么办?

    前几天,我刷抖音刷到“子皮商论 ”这个号,看到有个美国政客发问,怎么确保Web3.0的革命一定会发生在美国?

    子皮老师说,这是他今年听到的最振聋发聩的一句话,这就代表着一种顶尖高手的思考方式。反过来,它也提醒我们思考:怎么确保下一代技术革命一定会发生在中国?

    确实,过去这一年,到处都是不确定性,前路漫漫,我们经常觉得,前路看不清,看清了也不确定,确定了很快又变了。前方的路,到底怎么走?哪条路才能通往未来?

    这个时候,就不能做应激反应,每一个动作都在应对变量,而是要自觉地和那个能看到的未来站在一起,然后反过来再看眼下该做什么。

    有一个著名的小故事。

    一个人在莽莽苍苍的丛林里迷路了,没有地图,没有向导,也没有路标,怎么办?

    有一个方法,就是顺着流水的声音往前走。为什么呢?梁宁老师有一个概括很漂亮:因为流水一定有终局。流水可能会绕路,但绝不会回头。

    【28】怎么赢下职场的“中场战事”?

    说到这儿,下面我要为最新一期的“得到高研院”招个生。让这只猫头鹰向你招个手。

    职场上,很多人都有一种感受,工作了一段时间、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后,好像什么都挺好,又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够好,目标没有那么清楚,而不确定性又很大。那这场中场战事怎么打?

    还记得我刚才这几个从后往前干的故事吗?

    先找终局啊。一个很厉害的人,他的样子其实是确定的:他身边肯定有很多很厉害的人,他肯定拥有一张很厉害的人际网络。

    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一个人的价值,是他身边最常往来的六个人的平均值。那就别原地等着,而是要积极地选择与谁同行啊。

    那我们要做什么就很明确了:现在就进入一张能互相激发、共同进化的人际网络。让这个网络塑造我们,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对,“得到高研院”就是想打造一个这样的地方。

    一期学三个月的时间,我们安排了各种线上线下的课程,很精彩。但就像一个好饭局,饭菜精彩很重要,但来赴宴的人精彩也很重要。

    在“得到高研院”的班上,我们会把一个城市里,一群爱学习的医生、律师、老师、公务员、创业者、设计师、艺术家,全都变成你的同学。你探的路,可以启发他;他找的模式,也分享给你。

    这样的场景,每周都在发生。

    为了让这样的场景发生,我们设计了很多课程。有商业案例直播课,有多元思维模型课,也有表达、沟通、借力、创新等线下高手课,等等等等。

    这些灯的意象,就是我们想象中“高研院”同学的样子。他们一路攀高,彼此照耀。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

    所以,如果你也希望提前进入那个确定的未来,实现人脉突破、视野突破、能力突破,欢迎你,报名“得到高研院”。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尚不均匀。那我们就到未来浓度最高的地方去。

    现在,扫描这个二维码,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成都、西安、郑州、昆明、青岛的一万五千名,最有上进心的终身学习者们,你的同学们,他们在等着你。

    1月1日,连新年都不浪费,“高研院”热身课程,已经给你们安排上了。

    此时此刻,正在看直播的校友们,评论区里刷起来,朋友圈里转起来。

    第五部分

    【29】小透明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在今年,抖音大V @凉子访谈录 的一个观察触动了我。

    凉子说,他观察很多年轻人,试图搞清楚,他们现在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他发现很多年轻人的答案是:我想做一个普通人好好活着。

    你注意,这句话有个潜台词,就是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连普通人都不算。那是什么?有一个词叫,nobody,小透明。

    nobody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长期研究青年问题的学者张安定说,在今天要从小透明当上普通人至少要满足三个标准:

    第一,有房住;

    第二,有班上;

    第三,有人陪。

    听起来好像也不是特别高的标准嘛。

    但在今天的一线大城市里,这三个标准加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够得着。

    首先,有房住。这可不是有个出租屋就够了,而是有一个确定的邻里归属。出租屋能给你吗?房东儿子一结婚,你就得搬走。

    其次,有班上。它指的是一份有长期归属感的工作,有确定的上升途径。这跟我们说的打工人、工具人不一样,这跟工资高低关系也不大。

    最后,有人陪。好多年轻人独自到大城市打拼,下了班,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如果只算经济收入,这代年轻人的收入,大概率要比他的父辈们更高。那他缺的是什么呢?缺的是心里的那点支撑。

    这点支撑有多重要?

    【30】如何一句话救下想要轻生的人?

    人心中的一个小支点,可以撑起撬动世界的大杠杆。

    来,我给你讲个故事。

    怎么劝一个想跳楼的人?这大概是世界上最简单也最难的任务。为啥说简单?因为好多想跳楼的人,往那上面一站,腿就软了,后悔的不在少数。人家自己都不想跳了,你再去劝,是不是很简单?

    但是,这事偏偏又是最难的。为啥?就算当事人后悔,架不住底下围观的人起哄架秧子啊。你就想,那么一大群人,里面没准还有人拍照,这要是传开了,当事人以后哪还有脸见人?结果,一来二去,跳肯定不成,不跳又不知道怎么收场,就这么卡住了。

    我前段时间,看见一个德国的消防员特别有招。他去劝人的时候,会提前多准备一套消防服,连头盔带衣服全套的。然后跟当事人说,来,你穿上,跟我们一起下去。你放心,有头盔,谁都注意不到你。

    就这么一招,那是真管用。谁能想到,把一个人从生死边缘拉回来的,居然仅仅是这么短短一句话。

    【31】开远程会议为什么必须开摄像头?

    我还听中国人民大学的李育辉教授讲过一个故事。

    现在很多公司都在用视频工具开远程会议。麻烦可就来了,手机往那儿一支,光接入语音,你也不知道开会的人是不是一边还在干别的。这种状态开会,效率肯定高不了。

    李育辉教授说,她遇到过一个特别聪明的公司高管,每次跟团队开会,要求就一条,强制每个人都把摄像头打开,把虚拟背景关掉。

    这真的管用吗?李育辉教授说,这在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上是有道理的。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其实特别重要。

    你就想象这么一个场景,公共场所,擦完手的纸巾,没扔准,掉地上了。

    周围也没有人看见,但一个人掉头走了,问题严重吗?

    很严重。我说的不是公德问题,更不是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的简单评判,而是谁心里都有一杆秤。没花几秒钟捡起那张纸重新扔进垃圾桶,人离开了,心根本放不下。你甚至会下意识地惦记着那张纸,因为那张纸,降低你对自己的评价。

    所以,李育辉说,只要开远程会议时把摄像头打开,百试百灵。因为你得露脸,总不好意思蓬头垢面地见人吧?肯定得拾掇一下;没了虚拟背景,你总不好意思让办公桌或者家里乱糟糟地见人吧,好歹收拾一下。

    这会发生什么呢?注意,重点来了,只要一个人愿意修饰自己,他的自我评价就会变高。

    说白了,就是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更优秀的人,不允许自己干那些浑水摸鱼的事,无意中都会认真起来。我们谁都知道认真的力量。

    看,这又是一个人心中的小支点,撬动大杠杆的故事。

    支撑我们的,不仅仅是诗和远方,更是我们身边的日常。

    【32】有哪些立刻让生活变美好的小东西?

    接下来这个故事,是一个广告,也是一个建议。

    我们今年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合作者,敷尔佳,是个高端面膜品牌。敷尔佳为什么愿意赞助今年的跨年演讲呢?我之前是挺没想到的。那还真是徐志胜老师那句话,咱这形象,卖面、卖馍都行,卖面膜,是不是没啥说服力啊。

    但敷尔佳的朋友说,我们就是想请你帮传达一个小小的态度:有时候人的幸福,恰恰是被身边的这些触手可及的小东西支撑起来的。

    所以,敷尔佳就和跨年演讲一起发起了一个好物清单的飞书共创,让大家都来贡献一下过去一年有哪些小东西帮自己提高了幸福感。

    到12月31日为止,这份好物清单的访问人次超过13万。谢谢愿意陪我们一起完成共创的朋友。

    我在上面看到了特别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也亲眼看到我们公司的同事因为被种草了一个小物件激动的样子。

    这些东西当然也有贵的,比如洗地机、电动自行车;但也有的非常便宜,比如一棵朱顶红,跟葱头似的,不用浇水不用施肥,一个月能开出好大的花来,才三四十块钱。

    这就是跨年演讲闭关写稿的时候,我面前那棵朱顶红的照片。随着稿子一行行地呈现出来,它也一点点地绽放开来。那真是“花开在眼前”。

    你无法想象,一株花对我们闭关十几天的激励作用。

    就像敷尔佳的面膜,照顾皮肤只是一方面,敷一张面膜的15分钟,可以设计成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幸福感时段”,这样一个被面膜单独划出来的15分钟里,我可以再做一件小小的美好的事情,比如听两首歌,刷刷抖音,甚至练习一下冥想。这都是让我觉得自己还是对自己挺好的,这能成为我面对世界的又一个心理支撑。

    这东一个西一个的故事,有没有让你意识到,商业世界算账的方式变了。

    我的同事蔡钰在她的专栏《蔡钰·商业参考》里给出过一个公式:

    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

    她说,在产能过剩的今天,做产品的功能价值,边际效益越来越低;资产价值呢?可遇不可求。拉高产品价值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把情绪价值做上去。

    那怎么做呢?

    就是回到一个产品的原生场景里去,回到用户的日常生活里去。

    过去,我们想要推广一个新产品、新事物,是用降维打击系统性地解决。做大量广告,给大量补贴,0元试用,等等,靠资源碾压,一下就能占领市场。高成本投入,就能换来高收益。

    但这背后其实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市场原来是空白的,所以你靠资源、靠烧钱,立马就能铺上去。

    但今天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地方是空白的了。我们面对的不再是荒原,不是只要船坚炮利,就可以平推过去。我们现在的世界,每一片地方都有人,都有他已有的生活方式、原本的观念行为。

    那我们要推行一个新事物,就要有绣花一样的耐心和功夫。针对具体的人,用具体的解决方案,一点一点地,把新事物嵌入到别人原本的生活场景里去。

    【33】小面包店竞标怎么赢得好地段?

    怎么嵌入呢?我们不妨再来听听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海。

    如果想在愚园路这种黄金地段开一个面包店,竞争对手是其他的大牌蛋糕店和网红咖啡店,那么在写竞标方案的时候,怎么写自己的竞争优势,能让自己胜算高一点?

    愚园路上有一家刚创业的面包店,它就在一堆的大牌竞争者当中,靠着一个特别的附加条件,拿下了一个黄金地段。

    这个附加条件是,本店每天会多做一点面包,送到愚园路那家养老院去。

    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好人好事吗?不是的,这是一个洞察。

    如果招商方只在乎租金收入,这招就没有用。但愚园路是一个历史名人街区,傅雷、蔡元培、钱学森都在这条路上住过。愚园路改造的目的,是复兴一个社区,一个既有历史又有温情的社区。这每天送到养老院的一点面包,对于社区氛围产生的贡献,当然就比一点点租金收入重要得多。

    你看,这家面包店不是证明了自己有多好,而是让人看到了他们融入社区的努力。果然,就因为每天都给老人送面包这一个社区服务,他们不仅赢得了这次竞标,而且很快跟当地居民建立了连接。

    要知道,上海的老人洋气着呢。他们是要喝下午茶,喝咖啡,吃蛋糕的呀。他们领了面包店的情,当然也愿意来照顾小店的生意。

    这么一来一去,就有了一个交情增长的正循环。一个社区的温暖感受,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长出来了。

    【34】怎么用日用品推广高科技?

    这可不是个孤例,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故事主角是两个海归的创业者。两个帅小伙,一个25岁就获得了微软全球最有价值专家的称号,一个是拍摄野生动物纪录片的艺术博士。那叫一个洋气。

    他们创业做什么?极飞无人机,高科技。这很容易想到。但他们拿无人机做什么,这我真没想到。他们开发的竟然是洒农药的无人机,尤其适合新疆棉田这样地广人稀的场景。

    技术肯定是好技术。用无人机打药,可以避免人中毒,也能减少拖拉机打药的损耗。但问题在于,那是十几年前,无人机是个啥大家都不知道,他们一台机器少说也要十来万元。习惯了有人背着药筒在棉田里走的农民,想象不出来怎么没有人就能打药,却要一下子花这么一大笔钱。别说让他们买机器了,推广会他们都不一定肯来。

    那怎么吸引农民呢,推广会得准备伴手礼,这个伴手礼就有讲究了

    这是“极飞三件套”——脸盆、打火机、扑克牌,一点科技含量都没有。但三件东西一发,效果立竿见影。

    这就得说,这俩小伙子对当地农民的生活理解得是真透彻。

    这三件东西,它构成了一个西北农民触手可及的幸福想象。

    你看,什么是爽?坐在田间地头,抽着烟几个人打个扑克;热了渴了,旁边就是一脸盆切好的西瓜。不就是这吗?“极飞三件套”的潜台词是,只要来一台无人机,替您把洒农药的苦活累活干了,您就可以这么爽。

    一个人到底会被什么真正打动?别扯远的,就是眼前自己可以理解的幸福想象。

    这招的确好使,极飞一使就是十几年。不过,三件套也迭代了新版本,变成了冲锋衣、太阳镜和棒球帽。为啥是这三件?田地里劳作的现代农民,也可以想象自己是户外高手。

    还有新招呢,现在年轻人不是爱打《王者荣耀》吗?极飞就研发了一款游戏叫《王者农药》,农药打得好,也能当王者,照样有荣耀。

    极飞三件套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无论你从哪里来,无论你所在的行业多么高大上,要想做成一番事,你就得回到用户身边的日常。

    说白了,不就是我能扎扎实实地站到你的真实生活里,快乐你的快乐,忧伤你的忧伤吗?

    【35】为什么要让工人把挖掘机开回家?

    这套经验,还能支撑我们走得更远。接下来这个故事,发生在非洲。

    有一位得到同学,前些年在非洲要修一条路。修路这件事,要是放在中国,那是驾轻就熟。但他要修的这条路却是在非洲,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人。来干活的,是一群非洲的精神小伙。

    非洲小哥不会挖掘机可以教,最棘手的是工作责任感不行。拿到一个月的工钱就马上失踪半个月,等钱花完了还跟没事人似的想再回来干活。

    换成你是管理者,怎么调理这样的员工?我们第一反应通常就是,加钱,发奖金,鼓励大家多干活。

    这些办法,对非洲小哥没什么用。非洲当地的消费场所很少,工人们的工资只要够满足日常需求就行,大家对多出来那一点钱没多大兴趣。

    怎么办?这位同学还真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跟非洲兄弟们定了个规矩:每个星期谁干活最积极,周末就能把挖掘机开回家去。

    这是什么规矩?深想一层,你马上明白。因为那里好多人还生活在部落呢,开挖掘机回家,太长脸了!老少乡亲都会来围观,小孩子会爬到挖掘机上来玩,非洲小哥马上能收获全部落的羡慕和崇拜。

    所以,这个规矩一定,当地工人纷纷开始钻研挖掘机技术、认真勤奋地干活修路。以前,每个星期发完工资的第二天,工人就得缺勤一半。而现在,有了钱也不去玩儿了,继续天天准时上班,铆着劲儿想把挖掘机开回家。

    【36】为什么要敲锣打鼓把奖状送到部落?

    这还不是孤例。还有一家中国企业也给我讲了另外一个奇招。

    他们遇到的困难也是员工没法按时上班。怎么办?还是把激励做到部落里去啊。只不过激励形式很有中国特色:评劳模。每个季度评一次,谁这个季度按时上班,就给谁发大奖状、大红花。而且是由公司组织人,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地把奖状送到员工家里去。这个阵仗进到部落里,就跟我们古代状元回乡似的。全部落的男女老少,跟随着这个敲锣打鼓的激励队伍,一路走到劳模的家。

    这个阵势,足够乡亲们闲谈大半年的:看人家厉害啊,把中国人都给震着了。

    过去十几年,我们熟悉的流行商业故事是什么样的?

    但好事情的特征,是它本身就是目的。

    我自己在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脑子里始终盘旋着两个词:越狱式创业和村庄式创业。

    所谓“越狱式创业”,就是在这里使劲,就是为了离开这个地方,我现在挖空心思干这个事,是为了将来不干这个事。

    而还有一种模式像那家面包、极飞,我感受到的是,他们在建设自己的“村庄”。扎根于一个地方,扎根于人的日常。

    第六部分

    【37】“35岁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新年就要到了,我们从一个和时间紧迫性有关的事聊起吧。这两年,职场上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供需冲突——一边是组织、机构哀叹找不到满意的人才,你问十个老板,九个说人才不够;另一边是求职者的年龄焦虑,叫“35岁现象”,意思是自己过了35岁就没有公司要了。

    尤其是今年,我们听到好多关于这个35岁的焦虑和担心。什么招聘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35岁失业、35岁职场天花板,等等。35岁,当很多人自我感觉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突然遇到这么一道人生大槛。有人形容这种状态,叫“干电池人”。就是电用完了,被组织当作一节干电池抠出来扔掉了。

    甚至,我跟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聊天,听他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人到了35岁,就不应该再找工作了。”

    这话也太残酷了吧?凭啥啊?脑科学不是说,人脑很多功能40岁才达到巅峰状态。我40岁的大脑青春正好,咋就说我35岁的肉身宝刀已老?

    这位人力资源专家给我解释,那些写在招聘启事上的条件,都是最最基本的入门门槛。哪怕你985、211毕业,英语六级甚至有专业八级,该会的软件也都非常熟练,看上去条条符合招聘条件,但是,现在竞争这么激烈,能达到这个门槛的候选人越来越年轻。如果对着招聘启事选人,那肯定是越年轻越好,因为可塑性强;而对于35岁以上的人来说,组织想要的那些东西,根本就不会写在招聘启事上。

    35岁,如果一个人还拿着简历找工作,把简历上的那些标准化的硬技能当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那确实就说明他出问题了。

    所以,这位专家所谓的“35岁不该来找工作”,更准确的表达是:“人到了35岁,就不该再用标准化、同质化的能力去找工作了。”

    请注意,他这段话是针对在职场里打拼的脑力工作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领说的。

    那些能从35岁困境里走出来的人,可能是因为人格魅力,能团结很多人;可能是因为勤于输出,在同行中有声望了;可能是个人视野超出行业本身,可以应对更多新挑战了。总之,这样的人即使要找工作,要么有猎头来挖,要么有朋友介绍。他确实不需要四处投简历了。

    【38】为什么天宫站航天员不是小年轻?

    在此刻,中国自己的天宫空间站正在地球上空飘过,上面的三位航天员多大年龄呢?

    翟志刚,55岁,有一个20多岁的儿子;王亚平,41岁,有个6岁的女儿;叶光富,41岁,有个14岁的儿子。

    想想看,要选拔上空间站的人,国家的储备资源一定相当多。但最后从14亿人里挑出3个四五十岁的人,说明什么?

    首先,说明“35岁现象”这个天花板并不存在;其次,他们除了我们能想象的身体素质好、行动敏捷这些优势之外,一定有一个优点——他们一定是优秀的连接者。

    因为他们要长时间地待在密闭空间内,彼此组成一个团队,密切合作;还要跟地面上各个门类的专家一起合作,完成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这肯定要求他们心理稳定,善于合作,能够进行非常复杂的协调沟通。他们是我们发射到太空的“接口”。

    这是什么?这就是软技能。那怎么积累软技能呢?来听几个故事。

    【39】好医生为什么要想到比基尼?

    有一位朋友在大医院实习的时候,导师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一次他们师生俩一起做一台胃部手术,病人是一位年轻女孩。

    手术做得非常漂亮,肿瘤被完美地切除了,他们又仔细地清扫了一遍周围的淋巴结,这个病人的手术效果大概率会很好。按常理,手术到结尾,一般都是助手来缝合,因为这不是关键环节,可以让年轻医生练练手。

    但是,这次,当年轻医生准备动手缝合的时候,老师拦住了他。老师说:“这次我来。人家姑娘年轻,可别让伤疤太显眼。”

    当时,这位年轻医生心里就暗叹一声:这次我才知道什么叫名医。

    原来名医比拼的不仅是技术;不是别的大夫10秒能缝好,他8秒就可以;不是别人能缝一个百鸟朝凤,他能缝一个狮子滚绣球。名医比拼的原来还有另一种能力。他能体会到一个和医院手术室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对病人很重要的场景:这个病人不仅要活命,而且,在未来,也许她还要穿比基尼。

    请你琢磨一下,体贴难道不是成为名医的原因之一吗?

    有这样的共情能力,医生就能在每一个细节上,取得病人的信任,信任能让病人更加配合治疗方案,这本身就是提高治疗效果、实现治疗目标的最重要的前提。

    也就是说,医生的医术,本身就是软技能和硬技能两个方面共同组成,准确诊断、开药方、做手术是硬技能,体恤病人的感受、激发病人的信心是软技能。缺失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胜任的。

    著名的ICU医生薄世宁主任,经常在抖音上回答一些医疗问题,他说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在今天,和患者达成联盟关系,也是一位医生的核心能力。”

    【40】老师怎么提醒学生家长还不伤面子?

    再来看一个故事。

    一位小学班主任,班上有三个学生上学没带作业本,要在群里通知家长。老师没有说三个孩子的名字,更没拍孩子的正脸,只拍了孩子鞋子的照片发到群里。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各家孩子的鞋,家长一下子就能认出来,而别人认不出来。督促的作用起到了,大家的面子也都保住了。你一看就知道,这位老师不仅会尽自己的责任,而且有能力想象不同场景下不同人的感受。我们虽然没有听过他的课,但是我们就已经知道,这是一位好老师。

    你再琢磨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

    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说:“未来一个教师如果仍然只是一个知识讲解与传授的角色,那么他会被替代,而成为情绪劳动者的话,他就无可替代。”

    也就是说,这可不是一个好人好事的故事,也不是一个老师有多温柔的故事。家校沟通,处理好和家长、和学生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老师岗位职责的重要项目。而一个老师从事情绪劳动的能力,就是让他更有岗位竞争力的软技能。

    你发现没有?刚才我们介绍的那位医生和这位老师其实展现的是同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软技能。

    对于软技能,有很多解释,包括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公开演讲、专业写作、团队合作、数字素养、领导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管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等。

    概括一下的话,这种能力,本质上是一种连接能力。

    软技能是所有职业都需要的通用能力。它对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我们变成“接口”,能和其他人、和组织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就像每一片拼插积木,它既是有功能的个体,又是一个“接口”,向其他个体释放邀请信号。

    35岁的人,有了更丰富的人生阅历,有了对他人处境更细腻的体察,发展出了更大的社会网络,还有就是,更柔软的心灵。这些东西其实大家都有。

    但是怎么像刚才那位医生和那位老师一样,有本事把它们应用在我的职场场景中,让自己变成不可或缺的“接口”,是每个人都要在职场上不断学习和修炼的。

    而且,软技能这种素质,还有一个特殊性,那就是:我们都身在软技能的“黑暗森林”,没有人会提醒你——车开了,路没了,只剩下你在这里,其实是你的软技能出了问题。

    所以,我来提醒一下你:保持身为“接口”的自觉,对维护软技能时刻警惕。

    【41】为什么不能用发钱代替发月饼?

    这么说有点抽象,再来个故事。

    以前,我们公司中秋节不发月饼。

    我们当时是这么想的,同事里单身的很多,发一盒月饼,高油高糖一个人也吃不完,不如变成钱发给大家,一是避免了浪费,二是对同事们更好。你想啊,我们发中秋过节费,一个人发500块;公司订制月饼,一盒成本也就百十来块钱。你真爱吃,拿300块去买一盒,还能剩200块喝奶茶。

    但我们同事不这么想。有一年,有一位程序员忍不住了,代表群众跟我表态:“月饼还是要发的。我是不吃月饼,但是架不住我爸妈总惦记啊。他们也不是想吃月饼,但是其他亲戚朋友的公司都发啊。哪家子女单位月饼发得好,就是他进的单位好。我没什么能寄回老家的,家人都不知道我在大城市是干什么的。”

    公司一听赶紧开始操办,而且不是直接发给同事们,而是让他们填写收月饼的地址,自己家也行,老家也行。给大家看看过去两年,我们公司发的内部月饼。

    这是去年的,你看这词:“万川同映月,一念即团圆。”

    这是今年的,你看这词:

    我们看了一下邮寄地址,几乎100%员工都选择把月饼寄回老家,有寄给父母的,有寄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老人特别高兴,八月十五家族聚会的时候,专门跟亲戚朋友强调,这孩子单位,有文化!

    不仅是老人高兴啊,你想,我们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这家公司,不再只是他上班的地方了,还是他的家人放心他待着的地方。

    你看,我们原来还是幼稚了,以为月饼就是个福利,它就是钱,就是糖、油、莲蓉或者是五仁。不,月饼是个“接口”,让一个单位可以和员工的社会关系连接起来。

    【42】怎么发朋友圈能多交朋友?

    现在很多年轻人老说自己“社恐”,社交恐惧症,但其实内心是渴望友谊和互动的。有人就教了一招,发好朋友圈,朋友自然来。

    你看这一条:“刚给自己做了一顿饭。想吃吗?拿好东西来换。”

    不要小看这句话,它同时暗示了三层意思:第一,我会做饭,我可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哦。这是呈现价值感。第二,我邀请你来吃啊。这是呈现连接性。第三,我也希望你有独特的价值。这是有筛选性。

    我们可以照此类推一下——

    如果一个产品经理,他经常发这样的朋友圈:“刚读完了一本关于产品的书,很棒。我做了详细的笔记。有需要的,找我要。”

    如果一个销售,他经常发这样的朋友圈:“签单了。给帮我的朋友准备了一个小礼物。他们都很喜欢。你也可以送给帮过你的人。链接在此。”

    看到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我们都知道,他除了本事,还长出了“接口”。

    他是不会被35岁现象卡住的。

    【43】为什么一起吃早餐比吃晚餐好?

    不光个人需要成为“接口”、结交朋友,政府干部想干成点事,成为“接口”,也很有用。

    我老家,安徽芜湖,这两年有一个创新,叫“畅聊早餐会”。这个创意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市领导请企业家吃饭。

    领导请企业家吃饭,这可还行?这一招妙就妙在,是请吃早餐。

    第一,因为是早餐,时间可控,也不喝酒,那就没有那么多平常宴请上的套路。大家专注地说正事。“你的企业有什么困难?你对政府的服务有什么要求?”

    第二,因为是早餐,一碗虾子面、几屉小笼汤包、几个小菜,花费很小。但这都是我们老家的名小吃,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这些菜摆在桌上,暗示了一种既亲又清的政商关系。清晨时分,天也阳光,心也阳光。

    第三,最关键的,这个早餐会,邀请企业家,要么是按区域,要么是按行业,大家互相之间也可以借这个机会认识一下。这样政府就扮演了“接口”的角色,没准大家还会有后续的商业合作。

    现在,芜湖市的这个企业家早餐会已经小有名气。很多地方开始借鉴。

    最近,我们芜湖又有创新了,把早餐会办到了外地,等于又加进来了老乡联谊和招商的功能。

    就在前几天,老家政府的早餐会开到北京来了,还给我下了请柬。这可是一张高价值的网啊,是老家给我做的一个“接口”在向我招手,认识新朋友、启发新思路、为老家做点什么事的可能性都在其中啊。可惜我因为在成都准备跨年演讲,没能参加,心里还是有点遗憾。

    【44】深圳今天在拼命干什么?

    不光是人,现在很多城市都把发展的重心放在了做“接口”上。比如深圳,我们跨年演讲就是跟深圳卫视合作电视直播的。

    过去深圳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个满是年轻人的城市。

    十几年前,走在深圳的街头,树是新的,人是步履匆匆的。过去的深圳,是一个老人和孩子很少的城市。

    但是,就在今年这一年,深圳“突然爆发”的几个数据,把我给惊着了。

    深圳在拼命地建学校。就这一年,深圳新增了约13万个学位,这是个什么数?千人规模的学校,一年就是100多所啊,平均每三天,深圳就能建一所新的中小学校或者幼儿园。

    深圳还在拼命建医院。还是2021年,深圳在全国大张旗鼓招聘了7000多名医务工作者。

    深圳还在拼命搞环境。过去五年,深圳把城市所有的大河小渠都整治了一顿。深圳的朋友是这么嘚瑟的,“我们也有一行白鹭上青天了”。

    一个城市做这些事,那花钱可海了去了,而且根本不直接产生多少收益啊。但我知道,这是41岁的深圳特区到这个岁数该有的样子。

    它不再只是号召年轻人来飞扬你青春的城市,它也努力地把自己变成可以安居的城市,所以才要拼命搞教育、搞医疗、搞环境,让所有为这个城市奋斗的人,可以在这里养育儿女、奉养老人,可以安坐下来享受美好生活。

    你看,41岁的深圳,也开始用软技能武装自己的城市竞争力了。

    【45】“内卷”应该怎么破?

    一说竞争力,你可能马上就会想起今年的另一个流行词,叫“内卷”。

    大家用的时候,甚至干脆就是一个字:“卷”!听着就特别使劲。

    其实,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卷”上,强调激烈竞争,是不符合这个词的本意的。“内卷”问题的重点,不在“卷”上,而是“内”上。它指的是那种——持续投入资源,但是不产生价值的竞争。

    内卷怎么破呢?

    很多年前,有一位前辈对我说了一段话。他说:“别跟人争,用钱衡量不了一个人的成功。”

    他接下来告诉我的一段话,我记了很多年:“什么叫成功?20岁有人愿意带你叫成功;30岁有人愿意用你,放心把一摊事交给你叫成功;40岁有人愿意捧你,你在人群中有声望叫成功;50岁有人愿意跟你,你桃李满天下叫成功;60岁有人愿意请教你,和你在一起很快乐叫成功。”

    我们都是赶路的人啊,如果走着走着,觉得路太挤了,别慌,这可能是一个信号:路太挤了,那就该上台阶了啊。

    年纪轻轻,硬技能的基础越坚实越好;年纪渐长,软技能连成的那张网越大越好。

    【46】自己在家能做烤鸭吗?

    国际高端家电品牌卡萨帝,已经是第四年赞助我们的跨年演讲了。

    以前,跟他们聊天的时候,他们总是聊产品如何如何。

    但是今年,风格变了,卡萨帝的朋友,上上下下都爱跟我们聊“场景”。

    卡萨帝的朋友说,很简单啊,我们要从一个产品,变成一个“接口”啊。

    比如在厨房这个场景里,如果卡萨帝这个品牌,只意味着冰箱、烤箱、油烟机,那和其他家电拼的是什么?拼的是配置、材料和价格。

    但是,卡萨帝说,用户需要的不是厨房,而是美食啊。所以,卡萨帝这几个字,不仅仅意味着一组产品,还意味着一类“接口”,是把人和美食、和美好生活连接起来的连接器。

    举个例子,你能想象吗?你用卡萨帝新一代厨房,可以在家做出烤鸭来。

    你可能会说,烤鸭在家烤出来也许不难,但是,我没有全聚德师傅的刀工啊,我没办法从烤鸭的骨架上把肉片出来啊。

    对,在家做烤鸭,难点不是原料,而是要对供应链做深度改造,对鸭子事先拆骨,然后冷链送到家。让你在家里请客的时候,可以一键下单,一键制作,通过最简单的加工方式,给客人端出一盘专业水准的烤鸭来。多有面子!

    现在,卡萨帝厨房的烤鸭,已经能提供片皮烤鸭、减脂烤鸭等多种体验场景了。自从推出“一键烤鸭”以来,他们的食联网已累计卖出30多万只烤鸭。通过“烤箱卖烤鸭”,卡萨帝居然成了国内“销量第三大的烤鸭店”。

    除了厨房的场景以外,卡萨帝还覆盖到了全屋用水、衣物护理等方方面面的场景,从各个维度支撑你的生活。

    说到这里,我们才可以理解场景专家吴声老师说的那句话:“产品解决一个问题,场景持续解决问题。”

    为什么可以持续解决问题?因为丰沛的外部资源,通过产品这个接口持续地涌入到用户面前。今年,很多消费市场下滑,家电企业的日子不好过。而卡萨帝还能逆势增长,连续五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流水不争先,靠的是滔滔不绝嘛。

    第七部分

    【47】20年间中国人发生了多大变化?

    2021年,有一个让全中国千千万万人为之动容的故事。

    2021年9月25日,华为的孟晚舟乘坐中国政府包机,从加拿大出发,航班穿越北极,关山飞度,一路向南。

    那一整天不知道你是怎么过的,我时不时就会去抖音上看一个直播,那个直播其实没什么内容,就是一张飞机的动态航迹图,画面好半天才动一动,但我就是忍不住经常要去看一眼。

    我记得非常清楚,那天同时在线的始终有500多万人。500多万人啊,就盯着一个缓慢变化的飞机航迹图。背景音乐是循环播放的:“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整整20年前,2001年,是个7月份。

    那天晚上,我因为办事,一个人走在王府井附近的街上。王府井哎,北京最繁华的街道,怪了,街上几乎没有车也没有人。

    突然,我听到什么地方传来一声呐喊,紧接着,好像全北京的人都从房子里冲了出来。街上全是人,所有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在互相拍手、鼓掌,所有的车都在鸣喇叭,年轻人骑着自行车举着国旗飞速穿越每一个路口。那个瞬间,交通秩序荡然无存,所有人都在狂欢。

    你肯定反应过来了,那一刻,是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

    你对比一下,前后20年这两次全民情绪的大爆发,这个对比真的意味深长。

    20年前,我们有能力团结家人,有底气迎接客人;

    20年后,我们有能力选择客人,有底气保护家人。

    这20年,最大的一个变化是:我们更自信了。我们的精神气质,不一样了。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原来,还能这么干!”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朋友来说,中国作为一个整体,也在呈现这么一个劲头儿。中国,原来还能这么干。

    有些时候,其他国家的人会很难理解中国人的文化和行为模式。

    有一句话很有名,说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什么意思?就是说,要用一种文明的视角来理解中国,才更为准确。

    在这儿,我也不知道跨年演讲有没有这个影响力,如果你有西方的朋友,特别是西方精英,我特别希望你把这本书推荐给他,哲学家赵汀阳老师写的《惠此中国》。这样我们和西方之间可以更多些了解。当然,咱们中国人自己更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对于自己应该怎么立身、怎么做事都会有启发。

    赵汀阳老师在这本书里给了四个字:中国旋涡。他说:“中国的扩展不是来自向外扩张行为的红利,而是来自外围竞争势力不断向心卷入旋涡核心的礼物。”

    这个句子很长,分析语法就得费半天工夫。简而言之,咱们中国变成今天这么大的规模,不是我们强势扩张的产物。它是什么?它像个旋涡一样,刚开始很小,但就这么坚定地持续地在那儿旋转,形成引力,把周边的东西一点一点地不断卷入,所以它才变得越来越大。换句话说,我们这种文明的发展策略,不是攻击型的,而是吸引型的。

    【我们这种文明的发展策略,不是攻击型的,而是吸引型的。】

    对我们这代中国人来说,看护好那个中国旋涡,让我们的文化更有吸引力,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48】“暮山紫”是一种什么颜色?

    今年,我认识了一个人,叫郭浩,他给我讲了一个他找颜色的故事。

    他说,有一天他读《红楼梦》,看到里面说薛宝钗穿了一件“蜜合色”的棉袄。这“蜜合色”是什么颜色呢?是蜂蜜的颜色吗?总觉得有点不对,蜂蜜金灿灿的颜色,跟薛宝钗的气质不搭。后来,他先是在中药典籍里发现了“蜜合”这个词,就跑去同仁堂,问制药的老师傅。老师傅说:对,“蜜合”是一种制药的工艺,就是熬蜂蜜拿来配制药丸,蜂蜜熬到能配药的那个黏稠度的时候,一种带有淡黄色的白色。哎呀,这就对了嘛,这才是薛宝钗穿的那件棉袄的“蜜合色”啊。

    你可能会说,这就是个闲情逸致吧,不当吃不当喝的。

    但作为一个曾经很成功的创业者,郭浩这两年别的事都放下,就泡在故宫的仓库里,一点点地查考文物,一点点地从古籍中对照记录,整理出了一套中国传统色。

    这样,你闭一下眼睛,缓解一下疲劳,恢复一下眼睛的分辨率,我数三声,一、二、三,你们再睁眼,好不好?

    告诉我,我身后的那片山,是什么颜色?

    紫色吗?蓝紫色?灰蓝色?

    郭浩老师说叫“暮山紫”。

    你想起什么来了吗?

    对,就是一千多年以前,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的那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年轻的王勃站在布满夕阳的山前,像烟一样的水雾、落日余晖的光线似乎凝固在一起,给山罩上了一层薄紫色,他怦然心动,落笔而成这三个字:“暮山紫”。

    还是那个颜色,但是,叫“紫”,还是叫“暮山紫”,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感受不一样,对吗?

    再来看一个颜色。

    这叫“东方既白”。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过:“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那是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在船上宴饮后,第二天早起,看到江上微明的天空,蓝蒙蒙透点白的颜色。

    这是“海天霞”。“同在潇湘吾独返,相思频寄海天霞。”

    这是“玄”。玄是黑色,中国人的黑色。

    这是“纁”。纁是红色,也是中国人的红色。因为敬畏天地,周代贵族礼服的颜色,上衣为玄,下裳为纁。

    这是“朱孔阳”,这是“石榴裙”,这是“洛神朱”,这是“朱颜酡”,这是“如梦令”,这是“养生主”,这是“青玉案”,这是“天水碧”,这是“蓝采和”,这是“螺子黛”……

    这些原本的红色、粉色、绿色、蓝色、黑色,因为有了这些名字,每一个颜色一报出来,我们这些从小背古诗读古文的中国人,就会心中一动。

    不过,这些颜色的名字,我们好像一个都没听说过,小时候上美术课也没有学过。

    因为我们以前学的色彩体系是西方的,现在做平面设计常用的潘通色卡也是美国人做的。也就是说,一直以来,色彩的体系和标准,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郭浩干的,就是重新给缤纷多彩的颜色,创造了一套中国式的命名方法,它们有的来自文人墨客的诗句文章,有的出自古代器物绘画。这就是他的中国传统色。

    郭浩其实是在创造一个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的中文快捷键。咱们身为中国人,这个快捷键一按,能立即唤醒一大堆复杂的感受和想象,都是中国人才能有共识和共情的感受。

    有了这套中国传统色,我们现代人再做设计,就可以把它们用到电影、游戏、服装设计、建筑装饰、元宇宙构建里,把中国式的色彩美学一点点地放大,把它变成一个能把世界上的其他人也吸引进来的旋涡。

    这种故事在各个文明里都曾经反复上演,好莱坞是,宫崎骏也是。

    自然还是那个自然,色彩无非就是波长的变化,哪个文明定义了它,哪个文明就拥有了它。你看,那个5000年的中国旋涡并没有停,当代中国人仍然在推动它。

    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我指着一个颜色,对一个外国人说,这是“暮山紫”,他要是有好奇心,我就会接着跟他说《滕王阁序》,跟他说王勃,说初唐四杰。他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就会步步深入。

    你听到那个“旋涡”缓缓转动的声音了吗?

    郭浩整理中国传统色的这个故事,让我们发现,传承文化,原来,还能这么干。

    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东西。就是要向前创造。传承文化,不能躺在老祖宗的故纸堆里搞鄙视链——你们家有的,我们家一直都有。而是要一直向前,不断地用当代的视角,再造过去的传统。

    【49】你在《新华字典》里找到家乡了吗?

    今年,我的同事、语言学者李倩老师做了一个很奇葩的事,在“得到听书”栏目里解读了咱们的国民工具书《新华字典》。各个版本的《新华字典》,总有一版你用过。

    因为做解读,她就来来回回地翻字典,有一天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说:罗胖,不算异体字、繁体字,最新版《新华字典》总共收了9000多个汉字,国家颁布的通用字表才7000字,你猜,多出来的是些什么字?

    她不问,我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是什么呢?

    她说:很多都是地名。那些非常偏僻的山川河流、街镇县城的名字。

    比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有一条河,叫?阳河,“?”是左边三点水,右边一个“舞蹈”的“舞”。

    请注意,汉语中,这个字只在这个地方有用。如果不是当地人,或者去旅游,你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输入法也可能都打不出这个字,但《新华字典》里就有。《新华字典》解释说,“?阳河,水名,发源于贵州”,后面还有一句,“流到湖南叫潕水”。

    类似这样的字成百上千,不是当地人的话,你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那为什么还要把这些字收录到《新华字典》里呢?

    这些字,还真就不能随便省略。因为作为国民字典,《新华字典》不光要给小学生扫盲认字,它还承担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塑造国民共识。

    用李倩老师的话说,这是咱们中国人的山川可亲,街镇有情。

    一条河、一座山、一个镇子,它的名字不光能用汉字写出来,现在还能用普通话读出来,居住在那里的人,不管离北京多近或者多远,才会在心理上把自己真正纳入中华民族的民族共识之中。

    你就想啊,一个苗族或者侗族的小学生,从小在这条河边长大,看到当地地名的牌牌上写着“?阳河”这三个字,不知道这字用普通话怎么说,就去《新华字典》查。这一查,发现这个字念“wǔ”,说的就是“我家门口这条河”啊,全国的小朋友在《新华字典》里都能看到这个字,看到我家乡这条河。而且,这条河还会流到隔壁湖南。

    这时候,他在心理上顺着这条河走出去,走到更大的世界去的好奇心是不是就更强了一点?等他真的走出去之后,他向别的地方的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时候,他的自信心是不是又多了一点?

    看看吧,在这个大屏幕上,你是不是也能找到独属于你自己家乡的那个文化密码?找到那个字,你会不会会心一笑,油然而生思乡之情?

    你肯定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过六国文字,那是一次文明向心力的重整。而《新华字典》从20世纪50年代诞生到现在,修订已经超过了12次。一代代的编纂者,其实也是在做同样的事,守护着这个中国旋涡,一点点地把各地的人、各族的人、各世代的人卷入到这个旋涡里来。

    让我们向这些名字致敬。最新一版的《新华字典》,第一次致敬了两位初创者——叶圣陶先生和魏建功先生,并收录了编委成员名单。其实,七十多年间,为这本字典工作的,有上百位一流学者,他们大多数人的名字没在这个名单里,根本不为人知。此刻,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你看,一本国民小字典,原来,还能这么干!

    【50】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

    2021年,还有一件事也挺动人。

    我们的外交部发言人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一条视频,配的文字是:如果你问,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就从这里来。

    他转发的是河南卫视拍的一条视频。从春节开始,河南卫视真是每逢佳节必开挂。

    春节、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都没落下。

    《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鹤归来兮》《有凤来仪》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系列,就觉得作品背后的思想一脉相承,它在坚定地、鲜明地往前推进我们的文化符号。我当时就在想,一定是因为河南广电那群人,摸到了这个干法。

    顺便告诉大家,带领这个团队创造出这一系列作品的关键人物之一,是一位叫徐娜的导演。巧了,她和你们一样,也是咱们“得到”的一位同学,她骄傲地告诉我,学分663分。

    【后续见下篇】

    接下篇:罗振宇2022“时间的朋友” 跨年演讲全文稿(下)

    来源:得到公众号

    中国经济报道综合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